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定价:65.00元
作者:陈卫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242561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基于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和理解儿童的宗旨,以如何教育儿童为研究核心,《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从追求实然状态出发,深入儿童和未来儿童教育师范生的生活中,切实研究和落实儿童文化建设。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儿童文化相关概念界定;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对儿童本质的现象学描述;对儿童文化危机的现象学描述;儿童文化危机的成因;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途径及实施。
内容提要
文化哲学认为,儿童因其文化存在而成为儿童,文化和儿童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文化建设应该为儿童的真善美和幸福着想,以便实现儿童自由的人性化理想。师范类院校作为直接培养儿童教师的场所,理应引导、示范和带动中小学幼儿园把儿童文化的建设作为其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表现。《儿童文化建设研究》在文化哲学基础现象学的指导下,分析儿童文化在社会上、学校中面临的问题后,以文化哲学和其指导下的文化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在社会文化、学校文化、学科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教学文化的建设前提和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儿童文化建设之路。
目录
章 儿童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节 儿童
第二节 童年
第三节 文化
第四节 儿童文化
第二章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
节 文化哲学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
第三节 教育现象学
第三章 对儿童本质的现象学描述
节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第二节 儿童是自然的生活者
第三节 儿童是本能的游戏者
第四节 儿童是自发的学习者
第五节 儿童世界是思考、生活、游戏、学习的交融
第四章 对儿童文化危机的现象学描述
节 社会中的儿童文化危机
第二节 学校中的儿童文化危机
第五章 儿童文化危机的成因
节 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因
第二节 教育方面的成因
第六章 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途径及实施
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取向
第二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途径及实施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
(一)现象学产生的背景
现象学是教育现象学的哲学基础。因而,首先介绍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1901年,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发表的《逻辑研究》标志着现象学的诞生。它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包括本质的观念、范畴)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规定性(意义)的实在性的明证,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辨明传统哲学中那些概念的真实意义,从而重新说明传统哲学中的问题,并深人开展各个理论领域研究的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
现象学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社会背景和知识背景。
1.社会背景
首先,自然科学的繁荣具有遮蔽或淹没现象的倾向。19世纪,自然科学支配着人类的生活,并成为衡量其他学科的标准。它被视为一种足以透视自然世界的知识装备,而且也被看作探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依靠,当然,同时被看作一种可以解释人文世界的知识武器。虽然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是纯思想的国度,但是随着黑格尔、歌德等哲学大师的逝世,德国开始受周边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推动,自然科学进入德国并发展快速,大批德国精英开始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到19世纪后半叶,自然科学在德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与德国的学术传统和官方的重视不无联系。不过,正如胡塞尔认为的那样,这样的科学局限于纯粹的事实,不能也不愿意面对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科学的危机和人类本身的危机。科学本身大声疾呼哲学,以使它能恢复与人所深切关注的事情的联系。
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同时,德国的哲学传统受到了严重威胁,哲学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统治性影响。实证科学和社会科学就哲学的生存权利同哲学发生了争论。知识的所有对象都被分配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供哲学作为研究对象。人们认为德国发生了哲学危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试图挽救哲学。其中,一部分人赞同自然科学,力图以自然科学的标准重新建构哲学的体系,认为哲学只有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改造自身才有出路;另一部分人反对自然科学。尤其反对唯科学主义,力图扩大和加深直接经验的范围,重新恢复对现象的尊重,更充分、更真实地倾听对象。
2.知识背景现象学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更有其知识背景,人类社会丰富的文化为现象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来讲,现象学产生的知识背景主要如下:
(1)现象学是自然科学思维和人文科学思维发展与成熟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在人类生活中取得了辉煌成就,自然科学的理性观也成为一切知识的楷模,康德、笛卡尔等思想家更是将理性思维推向了。但人文科学思维的传统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未中断过,在自然科学发展成熟之前更是在人类思维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可以说,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相对发展成熟。胡塞尔的现象学即从自然科学思维中吸收了精华,尽管他认识到自然科学思维的弊端并追求人文科学思维。
归根结底,胡塞尔对人文科学思维的认同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思维,他越来越重视主体层面的意向结构的分析。他尝试提出既能深入主体层面又能符合客体的两全其美的理论。虽然人们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性,但是在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科学思维与人文科学思维的发展成熟。
(2)欧洲自古有研究“现象”的传统。“现象”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曾出现。将现象当作研究对象,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传统。在近代哲学中,早于1764年使用“现象学”这个词的,是德国启蒙思想家拉姆贝特。黑格尔和康德都对现象学进行了研究。1870年,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他认为,意识在其发展或提高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现象与它的本质相一致。他紧随康德,对现象学做出了更多研究,并将现象学提高到一种产生持久影响的的哲学学科的地位。胡塞尔的现象学与黑格尔的现象学有的共通之处。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已有的现象学有很大区别,但是欧洲对“现象”及“现象学”研究的传统对胡塞尔终成为现象学的创始人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3)布伦塔诺的部分理论是胡塞尔的思想直接的奠基者。胡塞尔的思想直接奠基于德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理论。胡塞尔学习了布伦塔诺的课程,这使他获得了一种信念:哲学也是一个严肃工作的领域,哲学也能够以严格的科学的精神去研究,因此应该这样去研究。这种信念使他鼓起勇气选择哲学为终生的事业。但是胡塞尔并没有将“现象学”跟老师布伦塔诺联系在一起,布伦塔诺本人也仅仅在讲述描述心理学时将“现象学”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标题。虽然如此,布伦塔诺的哲学原理影响了胡塞尔,并渗透到胡塞尔及其后继者的现象学中。从老师布伦塔诺那里,胡塞尔了解到对精神活动的意向性进行总体分析的潜力。布伦塔诺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现象学提供了基础,这些思想或理论主要有对描述心理学的提倡、内知觉与内省、作为基本心理现象的意向性、作为伦理知识基础的自明性的类似物、对于时间的意识等。
……
序言
在闲逛书店的时候,我看到一本《满58包邮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作者陈卫,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我立刻被这个主题吸引了,因为我认为儿童的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形式是多样的,但并非都是有益的。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起坚实的文化基础,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鉴赏能力,避免被不良信息所裹挟,这是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儿童在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关于如何为儿童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的理念和方法。这可能包括对儿童文学、艺术、媒体等多种文化形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背景,也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会比较严谨和有深度。
评分我最近偶然间注意到一本名为《满58包邮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的书,作者陈卫,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所以对其产生兴趣,源于我对儿童教育的持续关注,特别是其文化层面的建设。现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儿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复杂。他们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逐渐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儿童的文化发展,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儿童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儿童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文化生态。这本书的出版社和作者背景,也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抱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前沿的学术洞察和实践指导,从而为我自身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一本关于儿童文化建设的书,这本书的题目有点长,叫《满58包邮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书号是9787568242561,作者是陈卫,出版社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我之所以会买这本书,主要还是因为我一直对儿童教育和文化发展这一块儿很感兴趣,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文化熏陶。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些很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儿童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阅读这本书,我期望能够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下,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帮助孩子辨别和筛选有益的文化信息,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卫,并且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它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有了一定的信心。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希望它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最近淘到一本《满58包邮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作者是陈卫,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我之所以会注意到它,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对如何塑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儿童文化环境充满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们接触到的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但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引导他们辨别良莠,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培养独立思考和健全的人格,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极其关键的议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契机。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儿童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了解当前儿童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性解决方案。特别期待作者能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儿童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声誉,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心。
评分最近在书店里翻到一本关于儿童文化建设的书,书名是《满58包邮 儿童文化建设研究》,作者陈卫,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我当时就被它的题目吸引住了,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我们都知道,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接触的文化内容,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这本书的主题正是聚焦于此,这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健康、积极、富有创造力的文化环境。这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品格的塑造、审美的培养以及对社会责任感的启蒙。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主体性,以及如何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接触和吸收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潜能、拓展他们视野的文化养分。这本书的出版社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这让我觉得它在学术研究方面应该有不错的积累,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