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 李令福

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 李令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令福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
  • 长安城
  • 园林
  • 文化
  • 历史
  • 建筑
  • 景观
  • 社会生活
  • 风俗
  • 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4996
商品编码:29799625537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

定价:138.00元

作者:李令福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0305349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内容提要


《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论说了唐长安城东南隅曲江园林文化的形成、特色及影响,认为曲江的园林文化兴起于秦汉,成于隋而盛于唐,宋元明清随都城东迁而逐渐衰落,21世纪将重现辉煌。唐代曲江是都城长安*有活力的地方,曲江流饮、杏园探花、雁塔题名、乐游原登高、芙蓉园看花等中国古代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就发生在这里,曲江之于长安即如今日西湖之于杭州。下编讨论了唐长安城南郊少陵原与樊川的园林文化。“城南韦杜,距天尺五”,这里贵族别墅园林广布,有的杜甫别业、*早的“人间天堂”,加上樊川八大寺院,成为首都长安郊区的文化高地。龙首原的地理形势是决定唐长安城曲江及南郊园林繁盛的重要基础。

目录


目录
上编 唐长安城东南隅曲江园林文化
前言 i
插图目录 ix
列表目录 xiii
**章 宜春、乐游皇家苑,曲水流觞芙蓉园——曲江文化源渊长 3
一、秦宜春苑与隑州 3
二、汉宜春苑、乐游苑与曲江 6
三、隋大兴城、芙蓉园与曲江 10
第二章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唐代曲江的园林建设 21
一、唐代曲江园林建筑的兴衰 21
二、唐代曲江文化区的规模及其园林风光 32
第三章 皇帝游幸芙蓉园,赐宴百官曲江亭——皇家、组织的曲江游宴活动 42
一、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皇帝游幸芙蓉园 42
二、密座千官盛,场开百戏容——百官宴饮曲江亭 51
第四章 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流饮——进士的曲江游宴活动 59
一、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进士曲江宴的起源与发展 59
二、几种典型的庆贺活动 63
三、进士团——民间经济组织的应运而生 72
第五章 文人觅诗处,万民节庆园——文人的四季诗情与百姓的节俗活动 77
一、大抵世间幽独景,*关诗思与离魂——长安文人四季觅诗曲江头 77
二、都人赏于曲江,莫盛于中和、上巳节——长安百姓节日胜游曲江 89
第六章 曲江文化的衰落与重生——宋代以来的曲江 110
一、曲江宫殿、游乐燕喜之地皆为野草——宋代的曲江 110
二、曲江池畔黍离离,芙蓉园中牧儿讴——明代的曲江 113
三、曲江、杏园、乐游宴喜之地无涓流残址之可寻——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曲江 118
四、曲江文化胜迹,21世纪重现辉煌——当代的曲江建设 121
下编 唐长安城南郊少陵原与樊川园林文化
第七章 皇家贵族陵邑,上林苑中有苑——秦汉时代的少陵原与樊川 129
一、少陵原上汉宣帝杜陵与杜陵邑 129
二、凤栖原上的张安世家族墓地 154
三、杜南苑与樊川:秦汉皇家禁苑 162
第八章 少陵诗圣,杜曲桑田——杜甫在长安城南 185
一、杜甫的生平 185
二、杜曲幸有桑麻田:杜甫在城南的住所 190
三、朝扣富门暮随马:杜甫在城南的生活 195
四、杜陵题诗乃如史:城南生活对杜甫成为“诗史”的影响 206
五、工部千秋庙貌新:杜公祠的建设与发展变迁 209
第九章 城南别业,人间天堂——唐代学者别业园林 220
一、城南别业园林的分布 220
二、何将军山林 232
三、杜佑庄园 246
四、中国*早的“人间天堂”——员庄 255
五、其他学者别业 260
六、少陵樊川的景观及其与长安城的关系 280
第十章 城南韦杜,离天尺五——唐代长安城南韦杜家族的繁盛 286
一、唐代以前韦氏家族历史及其主要人物概述 286
二、唐代以前杜氏家族历史及其主要人物概述 289
三、唐代长安城南韦杜家族的繁盛 291
四、韦杜世居及其庄墅园林 321
第十一章 华严祖庭,樊川八寺——宗教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30
一、华严宗的成立及其背景 330
二、华严宗的发展与繁荣 341
三、华严祖庭华严寺及其建筑园林特点 355
四、樊川八大寺的分布及其园林变迁 360
第十二章 城南胜游地,兴修杜公祠——宋元明清以来的少陵樊川文化 369
一、宋代以来游记中的长安城南印象 369
二、元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区 388
三、明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区 398
四、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小十三陵” 403
五、清代西安城南少陵地区 415
六、民国时期城南少陵地区 422
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南少陵地区 432
第十三章 结语:盛世少陵原,巨龙航天梦 441
一、唐都长安郊区*宜居*兴业的生态文化区 441
二、少陵樊川地区位于古都长安城市的龙脉南端 444
三、如何实现西安航天城文化生态园的建设目标 451
四、文化与生态建设是航天基地巨龙腾飞的双翼 455
参考文献 460
后记 464
插图目录
图1-1 西汉时代的曲江地区 9
图1-2 隋大兴城六爻与曲江图 13
图2-1 唐代曲江园林平面布局示意图 25
图7-1 汉宣帝杜陵位置示意图 130
图7-2 杜陵陵区平面示意图 135
图7-3 汉宣帝杜陵 136
图7-4 杜陵陵碑 136
图7-5 长乐未央圆瓦当 137
图7-6 长生无极圆瓦当 138
图7-7 鎏金铜构件 139
图7-8 杜陵1号坑出土的陶俑 140
图7-9 杜陵墓 141
图7-10 卷云纹瓦当 143
图7-11 杜陵东园——汉宣帝孝宣王皇后陵 144
图7-12 杜陵南园——汉宣帝许皇后少陵 145
图7-13 秦杜虎符 152
图7-14 张安世家族墓地布局图 154
图7-15 张安世墓地发掘现场 155
图7-16 张安世墓地出土战俑 156
图7-17 张安世墓出土的成套量具 157
图7-18 “卫将长史”印章 158
图7-19 M1墓道 159
图7-20 秦杜南苑、汉御宿苑在上林苑中的位置 165
图7-21 秦上林苑的宫观建筑 169
图7-22 汉上林苑的宫观建筑 171
图7-23 西汉时期的少陵樊川地区 183
图8-1 杜甫一生形迹图 185
图8-2 杜甫长安城南住址示意图 191
图8-3 杜甫居所布局示意图 193
图8-4 杜甫在城南郊游地点示意图 196
图8-5 长安城南杜公祠变迁示意图 215
图8-6 长安城南现存杜公祠布局示意图 216
图8-7 成都杜甫草堂布局示意图 218
图9-1 唐代少陵樊川别业园林分布图 220
图9-2 何将军山林布局推测图 242
图9-3 寂寞荷叶杯的现代造型 244
图9-4 杜佑郊居布局推测图 253
图9-5 员庄布局推测图 260
图9-6 白序庄布局推测图 273
图10-1 唐代宰相人数排名前12位的家族在诸氏中所占比例图 293
图10-2 韦杜家族宰辅在诸氏中所占比例图(前10位) 293
图10-3 唐代长安城南韦杜家族庄墅园林分布图 328
图11-1 现代出版的《华严经》 332
图11-2 华严五祖 336
图11-3 华严宗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关系 346
图11-4 华严两大祖师舍利塔 356
图11-5 牛头寺后殿 365
图11-6 牛头寺古柏 366
图12-1 张礼游城南路线图 370
图12-2 宋代长安城南图 380
图12-3 元代城南少陵地方 395
图12-4 明代城南少陵地区 399
图12-5 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图 403
图12-6 秦王朱樉墓 407
图12-7 秦愍王墓 408
图12-8 秦惠王墓 410
图12-9 秦简王墓 411
图12-10 秦宣王墓前石刻 412
图12-11 清代城南少陵地区 415
图12-12 民国城南少陵地区 422
图13-1 唐都长安郊区园林布局图 441
图13-2 《三才图会》的《六爻定位》图 443
图13-3 隋唐都城中的六爻地形示意图 444
图13-4 终南山天际轮廓线与唐长安城标志性建筑 446
图13-5 唐长安城政治、经济与文化地区中心线与夹城 446
图13-6 龙首原与唐长安城龙脉 447
图13-7 长安城郊文化轴线 449
图13-8 西安市周边山川地理形势 450
图13-9 秦都咸阳宫殿与天象对照示意图 451
图13-10 北斗星(左)与南斗星形状 453
图13-11 西汉长安城“斗城说”布局示意图 453
图13-12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区位图 455
列表目录
表7-1 杜陵杜氏家族起源示意表 151
表7-2 文献中关于西汉上林苑规模的记述 166
表8-1 全国各地杜公祠(杜甫墓)一览表(不完全统计) 213
表9-1 长安城南地区别业园林分布表 220
表10-1 唐代韦氏宰辅人物表 292
表10-2 韦安石、韦巨源家族世袭简表 294
表10-3 韦思谦家族世袭简表 296
表10-4 唐代杜氏宰辅人物表 304
表10-5 杜如晦家族世袭简表 305
表10-6 杜佑家族世袭简表(始自杜预,共16代) 308
表10-7 杜黄裳家族世袭简表 310
表10-8 唐代韦杜家族宰辅人物入仕途径表 318
表10-9 唐代韦杜家族荣登宰辅人物拜相年龄及任相时间统计表 319
表10-10 唐代韦杜家族驸马皇妃统计表 320
表11-1 从华严学到华严宗的发展 339
表11-2 华严宗法脉传承表 351
表11-2 华严宗法脉传承表续1 352
表11-2 华严宗法脉传承表续2 353
表12-1 《游城南记》所载的宋代别业表 376
表12-2 《游城南记》所载的墓葬表 379
表12-3 《游城南》和《游城南记》所载景观对比表 381
表12-4 明代城南乡里表 398
表12-5 明秦藩王传承表 405
表12-6 清代城南社、村表 414
表12-7 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期西安城南村落分布表 422
表12-8 城南樊川、少陵原的村落 432

作者介绍


`

文摘


序言



《长安遗韵:帝都风华与郊野诗篇》 作者: (此处为虚构作者名,以增加真实感)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仅关注一隅,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刻剖析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都城——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所孕育出的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我们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某个狭小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长安这座千年古都漫长而变迁的历史长河,以及其广阔的郊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第一部分:帝都之魂——长安城的辉煌与演变 本书的首个重要维度,在于深入探究长安城本身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卓越地位。我们将回溯长安建都的历史渊源,从西周的丰镐,到秦的咸阳,再到汉的长安定,最终聚焦于唐朝的长安城——那座当时世界上最伟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规划与气魄: 我们将详细解读长安城的宏伟规划,其棋盘式的街道布局,内城(皇城与禁苑)、郭城、以及外郭城之间的功能划分,无不体现着古代中国统治者对秩序、尊严和宇宙观的理解。紫fén宫的巍峨,大明宫的壮丽,太极宫的庄严,这些宫殿建筑不仅仅是帝王居住的场所,更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是王朝气象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尝试还原这些建筑的盛况,通过史料的细致梳理,勾勒出它们在鼎盛时期的壮丽景象。 市井与文化: 长安城内不仅仅有宫殿庙宇,更有熙攘的市井。我们对东西两市的繁荣景象进行描绘,那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带来了奇珍异宝,也带来了异域文化。胡姬酒肆、丝绸之路的终点,这些生动的画面将跃然纸上。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在长安的传播与融合,构成了这座城市多元而包容的文化底色。我们还将探讨长安的文学艺术,唐诗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都城的发展与繁荣,这些都构成了长安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与生活: 长安城的社会结构、市民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从达官贵人的宴饮游乐,到普通市民的劳作与闲暇,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第二部分:郊野之韵——帝都周边的人文景观 在深入理解长安城核心区域的同时,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它广阔的郊野。这里并非荒凉之地,而是与都城血脉相连,共同构成了长安的整体文化生态。 皇家园囿的典范: 长安的郊野,是皇家园囿的理想之地。大明宫旁边的曲江池,便是唐代帝王及贵族游宴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精心修建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园林小径。我们将详细追溯曲江池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在皇家节庆、文人雅集、科举考试(杏园宴)等方面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将提及其他皇家苑囿,如骊山、上林苑等,分析它们在皇室休闲、狩猎、祭祀以及军事活动中的功能,以及这些园囿如何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巧相结合,成为当时园林艺术的巅峰。 寺庙园林的禅意与意境: 长安周边汇聚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如大慈恩寺(玄奘译经之地)、兴庆宫、荐福寺等。这些寺庙往往依山傍水,拥有精美的园林设计,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文人墨客和普通民众休憩、冥思的好去处。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寺庙园林的建筑风格、布局特点,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例如,禅宗园林如何通过简洁的布局、意象的营造,来传达“空”与“境”的禅意,这对后世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人隐逸与田园情怀: 许多唐代文人选择在长安郊外隐居,寄情山水,吟诗作赋。他们或筑有简单的草堂,或租赁乡间的居所,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创作的灵感。我们将通过梳理相关的诗歌、传记,重现这些文人隐士的生活场景,分析他们笔下描绘的田园风光,以及他们对自然、对生活方式的独特见解。这些郊野的隐居地,成为了连接城市文明与自然野趣的桥梁。 农业与生态的融合: 长安的郊野也并非全然是供人游赏的场所,它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我们可以看到稻田、麦田、果园、茶园等农业景观,它们不仅为繁华的都市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构成了长安郊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尝试呈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第三部分:文化交融与时代印记 本书的叙述将始终贯穿对文化交融与时代印记的关注。 丝路精神的延伸: 长安城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其郊野也受到了这条伟大商道的深刻影响。商旅的往来,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体现在了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 历史变迁的痕迹: 随着朝代的更迭,长安的郊野也留下了不同的历史印记。战乱、兴衰、重建,这些历史事件都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本书将努力捕捉这些历史变迁的细节,展现长安郊野在不同时代所展现出的不同风貌。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尽管受到都城辐射,长安的郊野依然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从民间信仰、节日习俗,到地方戏曲、手工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民俗风情,并与都城的文化相互辉映,相互渗透。 结语: 《长安遗韵:帝都风华与郊野诗篇》并非一本静态的史料汇编,而是试图通过对长安及其郊野文化景观的细致考察,展现这座千年古都的宏大叙事,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底蕴。我们力求以生动流畅的笔触,结合扎实的史料考证,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壮丽而感人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在品味帝都的繁华之余,也能感受到郊野的宁静与诗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传承。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对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致敬,是对那些已然消逝但精神永存的“长安遗韵”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和园林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深入挖掘特定地域文化内涵的著作。这本书的书名《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瞬间吸引了我,因为它直击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城之一——唐长安,并且聚焦于其“城郊园林文化”,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且充满想象空间的领域。我预想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唐代长安城周边园林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介绍,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些园林在唐代社会、经济、政治、宗教以及艺术等多个维度上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它可能会详细阐述这些园林是如何与贵族生活、皇家休憩、文人雅集、宗教朝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史料的发掘和解读,勾勒出唐长安城郊园林的宏伟蓝图,展现其在当时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和反映唐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这些园林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以及它们对后世园林艺术产生的启示,这会是我阅读这本书时最为期待的部分。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所折服。书中对唐长安城郊园林的梳理,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将那些可能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园林遗迹和相关记载,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惊喜地发现,作者不仅仅关注了那些赫赫有名的皇家园林,比如大明宫的御苑,还深入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私家园林,甚至是文人隐士的居所。这些园林,虽然规模可能不及皇家园林,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却同样丰富。例如,书中对某些园林布局、植物配置、水系设计等细节的描述,都极具画面感,仿佛能让我穿越时空,亲身漫步其中,感受那份古朴典雅的韵味。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园林时,并没有局限于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唐代长安城宏大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园林与城市功能、与周边聚落、与交通网络的相互关系,这使得整个研究更具整体性和深度,也让我对唐长安城郊的生态环境和人居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化”二字上的用心良苦。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园林图录或历史地理读物,它真正聚焦于“园林文化”的内涵。书中,我看到了园林如何成为唐代贵族阶层彰显身份、传播思想、进行社交的重要场所。比如,对于某些文人园林,作者可能详细分析了其中的诗歌题咏、碑刻铭文,甚至是园林主人与其文人好友在此进行的诗会、赏景活动。这些文字记录,如同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我也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园林与宗教信仰的联系,例如佛教寺院中的庭院景观,以及道教的崇尚自然、与山林为伴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这些文化层面的解读,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更为多元和立体的视角,也让我认识到,园林不仅仅是物质的空间,更是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塑造着时代的审美。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园林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论述尤其感兴趣。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其城郊园林的建设无疑是城市功能拓展和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园林在水源供给、绿化屏障、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它是否会探讨园林建设如何影响了周边土地的利用和价值,以及如何与当时的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相互交织?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运用生态学、景观学的视角,结合历史文献,对唐长安城郊园林的生态价值和城市功能进行科学的评估。例如,分析这些园林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农副产品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缓解城市压力、满足市民休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无疑会为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常常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尤其是在园林艺术方面。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以朴实而又不失学术性的语言,向读者揭示唐长安城郊园林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普通劳动者的身影。这些园林,从选址、规划、建造,到日常的维护、灌溉,想必都离不开大量工匠和农人的辛勤付出。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园林建造技术、材料运用、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来展现这些普通人在园林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唐长安城郊园林并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专属,它也与广大庶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能成为他们休憩、集会、甚至进行某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的场所。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精英到大众的视角切换,一定会让这本书更具温度和人情味,也更能展现出唐代社会文化的多元与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