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基本乐理:新增听觉训练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贾方爵 |
| 定价: | 39.0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ISBN: | 9787562188209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基本乐理(新增听觉训练 第7版)》是作者贾方爵在原《基本乐理》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基本乐理(新增听觉训练 第7版)》共13章,包括“音的高度与记谱法”,“音的长短与记谱法”,“节奏、节拍”,“调、调号、调号的产生、译谱、临时记号”,“装饰音、略写记号及其他记号”,“速度、力度及感情术语”,“音程”,“和弦”,“调式”,“调式中的音程及和弦”,“调性关系、调性变换”等。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基本乐理(新增听觉训练 第7版)》各章选用口头阐述习题、书写习题和键盘习题等,各种习题内容丰富、题型多样。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基本乐理(新增听觉训练 第7版)》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本科、专科、函授、自考及艺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音乐班的“基本乐理教材”,也可供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音乐爱好者学习音乐基本理论使用。 |
| 目录 | |
这本乐理教材的排版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完全不是那种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模样。首先,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且富有层次感,很多概念的图示不再是简单的黑白线条,而是用鲜明的颜色辅助理解,比如讲到和声进行时,不同声部的线条颜色区分度极高,一下子就能抓住视觉焦点。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复杂理论时的空间布局。很多时候,一张跨页被巧妙地分割成几个相互关联却又独立的模块,左边是严谨的文字定义,右边可能是某个大师作品的简短分析,下面则配有手绘的、有点卡通风格的乐谱示例。这种多媒体式的视觉体验,让我在学习音程和调式转换时,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有趣的寻宝游戏,而不是单纯地啃书本知识。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即使用铅笔在旁边标注了大量的个人理解和习题答案,翻阅起来也不会有任何担心会损坏书页的顾虑。唯一的“小瑕疵”或许是,某些理论点的图示密集度稍高,初次接触的读者可能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这种信息密度。但总体而言,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包装成了一场视觉盛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学习的持久性。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学习过基础乐理,但想进一步深化对功能和声理解的音乐爱好者,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令我感到惊喜。它没有在“什么是大调小调”这种基础点上过多停留,而是迅速切入到了更精妙的织体和声学现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次属和弦”应用的历史脉络分析,作者没有生硬地给出规则,而是通过巴赫、莫扎特到德彪西作品中这些和弦功能变化的细微差异,来阐释和声语言是如何随着时代演进的。这种“用实例说话”的方式,远比死记硬背和弦功能表有效得多。此外,书中对“不协和音程的处理”这一章节的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解释了如何解决不协和,还深入探讨了作曲家如何故意延长或强化不协和感来达到特定的情感张力,这种对“打破规则”的艺术性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对于那些不满足于仅仅“知道”乐理,而渴望“运用”乐理进行创作或深入分析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探讨深度是绰绰有余的。
评分这本书在练习和自我检验环节的设计上,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它深知乐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听”和“写”的能力上。我最常使用的是书后附带的那些针对特定技巧的专项练习,比如“四部和声进行检验”的练习题,它不是简单的填空,而是要求你必须在给定的旋律基础上,写出至少两种风格迥异的伴奏和声,这迫使我去思考和声的灵活性和语境依赖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错误分析”框架。当你做错一道题时,书中的提示并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你回顾是哪条规则(比如平行五度的规避、声部进行的最优化等)没有被严格遵守,这种反馈机制极大地强化了对规范的内化过程。我通常会把这些练习和我的电子键盘结合起来,弹奏我写下的和声进行,亲耳验证我的书面逻辑是否在听觉上成立。这种实践导向的练习设计,是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理论书籍的关键所在。
评分从授课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化和模块化处理非常到位,非常适合作为教学参考资料。每一个知识点都被清晰地标记了其在整个乐理体系中的位置,并且有明确的“前置知识”和“后续拓展”的指引。例如,在讲解调性中心和离调时,它会清楚地标明读者需要先熟练掌握的转调技巧,避免了知识点的断裂。此外,书中对一些复杂的音乐术语和概念,提供了多重定义的版本——包括传统术语和现代音乐学中更偏向描述性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处理跨学科的音乐研究非常有帮助。它的章节编排逻辑非常流畅,仿佛是按照一次完整的音乐会流程来组织的,从最基础的音高和节奏搭建起骨架,然后逐渐填充和声、曲式,最后才是探讨风格和配器法。这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组织方式,使得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教学进度来裁剪和选择内容,灵活性很高。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对音乐的“感觉”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去支撑。过去,有些音乐片段仅仅是“好听”或“悲伤”,但现在我能更清晰地分辨出这份情感是如何被结构化的元素所构建的。比如,当听到一段非常优美的浪漫主义作品时,我不再仅仅沉醉于旋律,而是会立刻注意到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减七和弦的快速分解和模棱两可的解决方式,来营造那种“渴望而不得”的戏剧张力。这种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的桥梁作用,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不是要让你成为一个只会分析的“乐理机器”,而是要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欣赏、更能有效表达自己音乐想法的创作者或聆听者。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规则和鲜活的艺术感知融为一体,让理论学习不再是束缚,而成为了解放音乐想象力的工具。这种深层次的共鸣和理解的提升,是我阅读这本书最深刻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