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从它诞生至今虽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但与其他姐妹艺术(如:诗歌、小说、绘画、雕塑等) 相比,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然而随着电影技术日趋 完善和电影放映的普及,电影音乐已迅速打破地域界 限,飞向世界各个角落,飞入亿万人民的心中。它比 交响乐、大合唱等音乐作品*通俗、*易懂,也*为 人们所喜爱,因此也拥有*多的听众。
如今,电影音乐已成为大众音乐生活中一个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引导人们欣赏电影音乐 ,以至进一步对电影音乐美学理论展开研究探讨的书 籍还是相当稀少。狄其安教授在从事课堂教学的同时 ,潜心撰写的《电影中的音乐》内容翔实,资料丰富 ,并深入浅出、易于阅览,为广大电影音乐爱好者如 何系统地鉴赏电影音乐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序
引言
上篇 电影音乐概述
一、电影和电影音乐
二、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作用
1.描绘作用
2.抒情作用
3.剧作作用
4.背景气氛作用
5.结构贯串作用
四、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1.音画同步
2.音画平行
3.音画对位
4.音画逆行
5.音画游离
五、音乐作品写作思维与电影创作思维的矛盾
1.片断与整体的矛盾
2.视听统一的矛盾
3.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六、电影音乐常用的曲式结构
1.奏鸣曲式
2.回旋曲式
3.变奏曲式
中篇 中外故事片音乐分析
一、前苏联电影《牛虻》音乐分析
二、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音乐分析
三、德国、法国、波兰、英国联合拍摄电影《钢琴师》音乐分析
四、美国动画片《狮子王》音乐分析
五、美国电影《空军一号》音乐分析
六、美国电影《走出非洲》音乐分析
七、美国电影《达·芬奇密码》音乐分析
八、中国电影《卧虎藏龙》音乐分析
九、中国电影《天地英雄》音乐分析
十、中国电影《太行山上》音乐分析
十一、中国电影《霸王别姬》音乐分析
十二、中国电影《红河谷》音乐分析
十三、中国电影《理发师》音乐分析
十四、中国电影《东京审判》音乐分析
十五、中国电影《夜宴》音乐分析
下篇 中外纪录片和科教片音乐分析
一、中国纪录片《布达拉宫》音乐分析
二、中国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音乐分析
三、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音乐分析
四、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音乐分析
五、中国科教片《宇宙与人》音乐分析
结束语
附:十四部故事片的作曲家介绍
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电影配乐的罗列和赏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如何在银幕上与叙事、角色塑造以及情感共鸣之间建立起一种近乎化学反应的复杂联系。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沉寂在光影背后的听觉元素,以一种近乎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某个特定时期(比如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管弦乐编排如何悄然改变了好莱坞的叙事节奏,从那种强硬的、明确的情绪引导,转向了一种更微妙、更依赖观众自身解读的“声音潜文本”。这种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预想中一本关于“电影音乐”的书籍会具备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电影史、社会心理学与声学美学的交叉研究报告,只是包裹在对动人旋律的赞美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暂停下来,特意去重温了那些被提及的片段,才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言的“音符的重量”。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术手册”或者仅仅是影迷的“怀旧集锦”,但事实证明我错得离谱。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跳跃且充满个人色彩,简直就像在和一位博学多才却又极度随性的老朋友聊天。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循规蹈矩,反而更像是作者在咖啡馆里,兴之所至地分享他多年来对电影声音的痴迷和洞察。比如,它对“寂静”的处理,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并没有将寂静视为音乐的对立面,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种叙事工具的高度——那种在高潮前刻意营造的、令人窒息的空白,比任何交响乐段都更能穿透人心。这种充满哲思和反直觉的观点,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多年来观看电影时的听觉习惯。我感觉作者对节奏的掌控能力,就像他分析的那些伟大作曲家一样,收放自如,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去中心化”声音处理的讨论。我们通常关注的是那些宏大、主题明确的管弦乐,但作者却将焦点投向了那些被忽略的背景噪音、环境音效,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音乐巧妙地“同化”或“对立”的。他举了一个关于某个欧洲艺术电影的例子,描述了环境中的雨声和低沉的大提琴声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角色深层的孤独感,而不是简单的“下雨时放点悲伤的音乐”。这种对声音层次结构的细致解剖,让我意识到,电影配乐远不止是旋律和和声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声场工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仿佛能描绘出空气中震动的频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能力,是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同类作品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性比我预期的要强得多,但它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作者显然是做过极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他引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和作曲家的日记片段,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饱满的创作情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跨文化音乐嫁接”的章节,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母题是如何被好莱坞的作曲家挪用、适应乃至异化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音乐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文化权力与审美边界的探讨。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知识的累积感,仿佛打开了一个关于电影声音的秘密宝库,每一个章节都提供了坚实的论据和生动的案例支撑,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说服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节奏感非常具有“电影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拖沓。它似乎深谙如何制造悬念和高潮。开篇就像一部精彩的序曲,用几个极具冲击力的片段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接着进入中间段落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分析的密度很高,信息量极大,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仔细咀嚼。但最精彩的是结尾部分,它没有落入俗套地做总结陈词,而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带有预言性的口吻,探讨了未来数字音频技术对电影音乐叙事可能带来的颠覆。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加上对过去经典作品的深刻致敬,使得整本书在时间维度上得到了极好的平衡。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终结,而是一种全新的、被拓展了的观影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