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落之光 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拉斯缪勒著 视觉艺术设计传奇厂牌的灵魂外衣 视听合一的独立美学

风落之光 ECM唱片的视觉语言 拉斯缪勒著 视觉艺术设计传奇厂牌的灵魂外衣 视听合一的独立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ECM唱片
  • 视觉设计
  • 音乐
  • 艺术
  • 专辑封面
  • 独立美学
  • 视觉语言
  • 拉斯缪勒
  • 视听文化
  • 设计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ISBN:TU18062981107
商品编码:297792015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既有精美的唱片封面,同时还有精彩的文字分析。立体呈现了ECM唱片的美学气质。而且该书延请知名设计师孙晓曦整体精心打造,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制作精美大气,值得乐迷收藏。

此书由知名音乐人张璐诗倾情翻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精美的图片集,收录1969-2010 ECM唱片封套及名录,通过上千幅图片的形式专业性解读ECM视觉与音乐的融合与对话。该书是当代音乐迷与设计、摄影爱好者的绝美收藏,其封套赋予音乐更完整的魅力。同时,它还体现了一个伟大唱片厂牌的灵魂外衣,视听合一的独立美学。

作者简介

拉什.穆勒(Lars Muller),1955年生。1982年于瑞士巴登创办自己的视觉交流工作室,1983年开始任出版人,专注于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艺术、摄影和社会。他定期教学,是国际绘图联盟(AGI)的成员。

作为一名独立出版人,拉什.穆勒的作品几乎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他初识曼弗雷德.艾歇尔(ECM创始人)时便一见如故,两人对彼此的美学理念互相赞赏不已,当场就决定联手为ECM的唱封设计做一本书,并在1996年合作出版了ECM首本视觉书《 Sleeves of Desire 》。


内页插图

目录

23

暮色降临时

托马斯.施泰因费尔德


114

超媒介影像记

卡塔琳娜.艾普莱西特


167

他们的音乐:艾歇尔/戈达尔 —— 声音/图像

杰夫.安德鲁


255

大地与音响

克提尔.毕昂施塔德


341

复调摄影

拉尔斯.缪勒


347唱片目录


432

索引


435

人物小传


439

对话曼弗雷德.艾歇尔——“不那么明显”

张璐诗



精彩书摘

暮色降临时

托马斯.施泰因费尔德

关于纬度 60 之外的生活,一位英国诗人说过脍炙人 口的话:“‘北方’的意思就等同于一个‘拒’字。”这是 W. H. 奥登 1936 年在冰岛度过一个夏季后写下的。这口 吻不由分说的“拒”字,在这里有广泛的用意:打发走, 拒绝,略过。不论是哪种含义,都包含了一种自醒的、心 意已决的孤独感。在都市消费主义和田园情趣这些最普通 的生活理想的另一面,这种孤独感与一片贫瘠荒芜、冷若 冰霜的大地相承。内心没有温暖,身体感受不到阳光,取 而代之的是淅沥冷雨洒遍萧瑟寒街;看不见凉棚下长桌旁 的快乐人群,只有孑孓独影;缺乏豁然开朗的明亮视野, 天地充满了暮色和困惑。尽管如此,决绝的“北方”却再 次成为吸引人的意象,甚至远远超越无比舒适的“南方”, 就像是只有“北方”能为世俗带来救赎。 迄今为止,曼弗雷德.艾歇尔(Manfred Eicher)的 公司 ECM 已经出版了超过一千种唱片。唱片之间除了贯 穿着相通的音乐风格,在封面艺术创作上也体现出相似的 视觉观念。从 1969 年、1970 年发表的第一批唱片开始, 制作概念就一直如是,尽管其中的主题和色调各不相同。 即便是英国低音贝斯演奏家戴夫.霍兰(Dave Holland) 录制的某些专辑,封面上没有图像只有字母:这些字母看 起来写法现代,但字体并没有像一个个小屋檐那样的衬线; 它们不需要加粗边或放大底部边线,每一个字母独当一面, 并不需要别的支撑。而很多早期的封面已经出现了风景与 大地的照片,也许并不都在欧洲北部取景,但这些地点看 24 上去全都很接近北欧的模样:比方说,挪威萨克斯管演奏家杨.葛巴列克(Jan Garbarek)的专辑《十二个月亮》 (Twelve Moons,1993)封面上的沼泽地。捷克唱片修复 工作者和摄影师扬.叶德利奇卡(Jan Jedlicˇ ka)是在托斯 卡纳西部海边的低洼沼泽里找到的灵感,但也许是受到了 蓝灰色暮光的启发,想象中立即浮现的是人迹罕至的北方 地区。再如,恩里科.拉瓦(Enrico Rava)和迪诺.萨鲁 兹(Dino Saluzzi)五重奏的专辑《回》(Volver,1988, 摄影:Werner Hannappel)封面上云雾笼罩的山峦。没 有一幅画面拘泥于狭隘的字面意义。也没有一幅图片只是 充当音乐或音乐家的点缀。它们不会假装去诠释作品,甚 至画面本身也不容许诠释。这些画面与音乐相伴,作为独 立的艺术作品而存在,取景之地与呈现方式也经常出人意 料。每一幅图片都不受其潜在含义的约束,带着梦幻特质, 从无中生有,一出生就与粗俗及其孪生形态形成对抗。没 有一幅作品透着成就与骄傲,或是取悦听众的刻意。无所 诲,人亦不受惑。这些画面全都在有品格地表达着一个 “拒”字。


前言/序言

假如海中无浪,去掀起海面又卷回海中;假如海浪尚未 淹没地平线,却恰好足以摇撼大地;假如大海无耳听海, 无目凝眸海之恒久;假如海中无盐亦无沫,它只是太阳 底下一片无根的死灰。它便只是枝桠间一潭死去的海, 不见阳光。它只能是矿井之海,爆炸时带着沉重的记忆 恫吓世间。然而果实呢,果实会长成什么样?然而人呢, 人会变成什么样?———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设计史、音乐工业、视觉文化与技术变革的深度探究之作。 《符号与回响:20世纪后期以来音乐视觉文化的演进与重塑》 第一章:工业的画布——唱片封面作为先锋艺术的崛起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立体声技术和大规模唱片发行的兴起,音乐包装设计如何从简单的产品标识,蜕变为一种具有独立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视觉载体。我们将考察早期爵士乐、古典乐唱片封面在信息传达上的克制与精准,并对比摇滚乐、迷幻艺术的爆炸性视觉语言如何挑战既有的审美规范。重点分析了立体声技术对封面排版和图像构图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如何通过色彩、字体和摄影技法的创新,构建起声音内容的视觉预言。 探讨的关键议题包括:封面设计如何平衡商业诉求与艺术家个人表达?早期印刷技术(如丝网印刷、凸版印刷)的局限性如何反向激发了设计师的创造力?以及,特定音乐流派(如硬摇滚、前卫摇滚)在视觉上如何寻求与其音乐结构相呼应的复杂性与象征意义。我们不仅审视最终成品,更追溯草图、样稿与工厂制版过程中的技术细节,揭示设计决策背后的产业逻辑。 第二章:视觉技术革命与媒介的交融 本章聚焦于1970年代至1990年代,随着合成器、采样技术和数字编辑工具的普及,音乐的创作媒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直接映射在了视觉表达上。光盘(CD)的引入带来了更小的物理空间,迫使设计师重新思考信息密度和信息层级;而录像带(VHS)的流行,则催生了音乐录影带(Music Video)这一新型视觉叙事形式,它与唱片封面形成了互文关系。 详细考察了早期数字图形设计软件(如Macromedia Suite, Adobe Photoshop的早期版本)如何被先锋设计师用于解构传统图像,创造出拼贴、错位和数字失真美学。分析了如“新浪潮”、“后朋克”等运动中,设计师如何利用廉价的复印技术、粗糙的胶片颗粒感,来表达对主流商业文化的疏离与反叛。本章特别讨论了技术发展如何模糊了“设计师”、“摄影师”和“艺术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强调了多媒体技能在现代音乐视觉制作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厂牌的身份构建:视觉识别系统与企业精神 一个成功的独立唱片厂牌,其区别于主流巨头的核心力量往往在于其鲜明的视觉形象。本章将厂牌视为一个微型文化机构,研究其如何通过一套连贯且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来凝聚其受众群体和艺术家阵容。 内容涵盖了厂牌Logo的演变、标准字体库的选择、固定色板的应用,以及不同媒介(从宣传海报到内页歌词本,再到周边商品)上视觉元素的系统化部署。通过对少数几个关键独立厂牌案例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视觉的统一性不仅是品牌推广的工具,更是厂牌“宣言”的物质化体现——它向世界宣告了“我们代表什么声音,我们信奉何种美学标准”。这种身份构建的策略,在音乐进入数字流媒体时代后,如何通过更灵活的数字资产(如社交媒体头像、流媒体缩略图)得以延续和变异,也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四章:超越封套——体验设计与物理媒介的终结叙事 随着音乐消费模式向数字化加速倾斜,实体唱片(黑胶LP、CD)的“非必要性”凸显,这使得对其物理形态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峰。本章探讨了在产品生命周期末端,设计师如何通过对实体媒介的极致雕琢,赋予其超越播放功能的收藏与仪式价值。 重点分析了“开窗式”封面、多层结构、特殊开合机构、内页的叙事性布局以及对材料(如特殊纹理纸张、透明/彩色乙烯基)的精妙运用。这些设计不再仅仅是声音的“外衣”,而是成为了声音体验的延伸,是听者与音乐家之间互动的物质载体。书中将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日本、欧洲、北美)对实体唱片精装化的不同侧重,理解设计在抵抗“即时性”和“可抛弃性”消费文化中的努力与挣扎。 第五章:数字界面下的视觉遗产重构 进入21世纪,音乐的视觉呈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界面设计。在Spotify、Apple Music等流媒体平台上,专辑封面从一个占据空间的物理对象,被压缩成了屏幕上的小方块,其信息承载能力被极大地削弱。本章将探讨设计师如何在这种“微观”界面中抢占用户注意力,以及如何应对“无封面”的数字环境。 分析了动态封面(Animated Covers)和交互式视觉体验的出现,这表明视觉语言正在从静态的平面设计向短暂的、运动的媒介转型。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复古”趋势——黑胶的回归热潮——如何证明了消费者对有形、具有历史重量感视觉体验的持续渴望。最终,本章总结了过去七十年音乐视觉文化中的核心设计原则,并思考在完全沉浸式虚拟体验成为可能时,音乐的“视觉语言”将走向何方。 本书旨在为艺术史学者、设计师、音乐产业研究者以及所有对流行文化视觉表达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的、跨学科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的乐迷和业余的设计爱好者,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宝藏。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种极简主义背后的复杂哲学。那种对材质、光影和排版的极致追求,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以前总觉得这些设计是“理所当然”的美,读完后才明白,每一次看似随意的留白,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推敲和取舍。作者对于“不完美中的完美”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它揭示了一种超越商业考量的艺术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更加敬佩那些创造了这一切的设计师和制作人。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厂牌视觉风格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一个独特审美世界的窗户。作者的文字像是一把钥匙,精准地开启了隐藏在那些专辑封面和宣传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我感受到了那种在音乐与图像之间游走的张力,那种精心构建的视觉叙事如何与音乐的灵魂产生共鸣。每一个设计选择,每一个色彩搭配,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音乐的旋律,看到那些静止的画面如何流动起来,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这让我对ECM这个品牌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音乐的提供者,更是一个视觉美学的缔造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本身,或许就是对ECM美学最好的致敬。纸张的选择、印刷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毫不妥协的匠人精神。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这在如今充斥着廉价快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段落的节奏,去欣赏那些或许只是一笔带过的设计描述。这种慢读的体验,正与ECM音乐所倡导的静谧和内省相契合。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被我重新拿起,在某个灵感枯竭的时刻,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和力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音乐的听觉感知和视觉的直观冲击。它教会我如何用“看”的方式去倾听,又如何用“听”的方式去解读图像。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示,变得清晰而有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厂牌的历史,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独立艺术身份的宣言。这种对整体性体验的不懈追求,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厂牌介绍”书籍的预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所有艺术作品的视角都拓宽了,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和意图。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实在是太迷人了,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院派分析,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设计理念和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厂牌发展脉络时的那种细腻和洞察力,它巧妙地将技术革新、时代思潮与设计趋势编织在一起。读到一些关于特定封面创作幕后的轶事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录音室里那种专注而又自由的氛围。这种非线性的叙述结构,反而让我更能体会到ECM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感,既提供了足够的信息量,又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自行填补细节,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