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号作品集(3)

中国小号作品集(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锐刘淼 编
图书标签:
  • 小号
  • 器乐
  • 音乐
  • 教材
  • 练习
  • 中国音乐
  • 乐谱
  • 管乐
  • 艺术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西南师大
ISBN:9787562192510
商品编码:29780792157
开本:8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小号作品集(3)
  • 作者:编者:陈锐//刘淼
  • 定价:49
  • 出版社:西南师大
  • ISBN号:978756219251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5-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8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24
  • 字数:320千字

内容提要

《中国小号作品集(3)》共搜集10首作品,如《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人夸山西好风光 》等,每一首作品都是作者陈锐、刘淼精心挑选,拜 访曲作者,多方研究后创作而成。每首作品由钢琴伴 奏谱和独奏分谱组成,在乐谱的后面,将每首乐曲都 做了准确详尽的介绍和演奏提示,这些**手资料为 演奏者正确诠释中国作品的演奏风格无疑起到了正确 的引导作用,为教学和演奏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
    该集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近代中国小号作品出版的空白 ,起到了普及、推广、发展、提高的作用,为中国小 号作品的传播及**间的交流到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作者简介

陈锐,1983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获小号表演艺术专业硕士,曾师从陈明德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冀瑞铠教授学习小号演奏。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铜管打击乐教研室主任。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天津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小号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理事。曾被评为中国小号联合会**教师,天津市**教师、天津市“第十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音乐学院“第二届教学名师奖”及“天津音乐学院教学示范课**届**奖”等。 2002年公派赴美国西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作访问学者,2007年主持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科研立项《中国小号作品民族风格研究》,2012年赴俄罗斯莫斯科担任“第二届多可西策尔**小号比赛”评委,2015年赴韩国济州担任**铜管比赛评委,2016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第十四届管乐室内乐铜管独奏比赛”评委。主编《小号考级教程》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陕北民歌
春到壮乡
溜冰变奏圆舞曲
人夸山西好风光
洱海心声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清水江畔刺藜红
主题变奏曲——我爱伟大的祖国
鄂尔多斯风情
河北花梆子
乐曲介绍、作者简介及演奏提示
小号演奏者与钢琴伴奏者介绍
后记


璀璨的巴洛克之光:欧洲早期管风琴音乐选粹 图书简介 本卷管风琴音乐选集,聚焦于十七世纪欧洲,尤其是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半岛上,管风琴艺术发展最为蓬勃的黄金时期。我们精选了巴赫、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贝尔等巨匠的早期代表作,旨在为学习者和爱好者呈现这一时期管风琴音乐在和声语言、织体构建以及技巧运用上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德意志的根基——早期巴洛克风格的奠定 本册的开篇,我们深入探讨了德意志管风琴学派的形成与演变。这一时期的音乐,深受早期复调音乐(如北方复调学派)的影响,同时也开始孕育出成熟的巴洛克风格特征,即对清晰的对位性思维和结构严谨性的追求。 1. 早期复调的遗产与融合: 我们将收录一些早期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处于从文艺复兴晚期向巴洛克早期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些作品的特点是: 结构清晰的赋格段(Fugato): 虽然尚未达到巴赫时期赋格的复杂性,但主题的呈示、模仿与再现已具备了明确的逻辑性。其织体多倾向于紧凑的三声部或四声部对位,声部线条清晰可辨。 均衡的键盘触感: 由于当时管风琴的机械结构和音栓配置相对简单,作曲家更注重音乐的“歌唱性”与均衡感,而非炫技。音色切换相对保守,常以全键盘或主调性音栓组合为主。 2. 北德意志学派的先驱力量: 本卷重点呈现了在布克斯特胡德之前,对管风琴音乐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位大师的创作理念。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在于: “卡农”(Canone)的创新运用: 探索了固定低音(Basso Continuo)在管风琴上的应用模式,尤其是在圣咏前奏曲(Praeludium)中的体现。 即兴色彩的保留: 许多作品中仍保留了早期前奏曲中自由幻想、充满即兴感的段落,展示了演奏者在结构框架内自由发挥的传统。 第二部分: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巴洛克色彩的成熟标志 本册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布克斯特胡德(Dieterich Buxtehude)管风琴作品的深入挖掘。布氏被誉为“巴赫的导师”,他的音乐标志着德意志巴洛克管风琴音乐的成熟。 组曲的早期形式: 收录了布氏晚期创作的几部组曲,展现了舞曲的精炼提炼。这些组曲通常由“前奏曲”(Praeludium/Toccata)、赋格或幻想曲,以及几首舞曲(如萨拉班德、吉格)构成。其对位技法已臻化境,尤其是赋格段落中主题的发展与转调的处理,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托卡塔与幻想曲的张力: 布氏的托卡塔作品以其戏剧性的结构著称。它们往往由自由的、炫技性的琶音段落、庄严的赋格段落以及充满祈祷意味的慢速段落交织而成。这要求演奏者具备极强的节奏控制力与对音色变化的敏感度,以烘托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圣咏的再创造: 我们精选了布氏基于赞美诗(Chorale Settings)的作品。与早期相对平铺直叙的处理方式不同,布氏的圣咏处理手法更加复杂和富有想象力: 圣咏幻想曲(Chorale Fantasia): 将圣咏旋律作为贯穿始终的骨架,围绕其进行华丽的变奏、分解和对位模仿,展现了极高的音乐组织能力。 圣咏前奏曲(Chorale Prelude): 探讨了如何将圣咏的每一句歌词转化为独立的音乐动机,并构建出严谨的室内乐般的对位织体。 第三部分:意大利的咏叹调——声音与色彩的实验 与德意志地区对对位和结构严谨性的偏爱不同,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管风琴音乐,尤其是威尼斯画派的遗风,更侧重于色彩、和声的丰富性以及键盘的抒情性。 托卡塔与“即兴”的美学: 意大利的托卡塔(Toccata)更强调演奏技巧的展现和对键盘音色(如里歌)的探索。它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即兴色彩”,段落之间快速切换,充满了炫目的琶音、颤音和快速音阶跑动。 结构松散与抒情优先: 相比德意志的赋格,意大利作品的结构更为松散,更注重抒情旋律线的铺陈和和声色彩的渲染。我们选取的作品将展示早期意大利作曲家如何利用管风琴这一巨大的乐器,模拟出人声的咏叹调效果。 固定低音与二部性: 探讨了意大利特有的固定低音在管风琴音乐中的应用,以及早期二部性织体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第四部分:管风琴教育与演奏实践的交汇 本卷不仅是曲集,更是对当时演奏实践的记录。这些作品的选材,均是围绕当时教学大纲中所需掌握的核心技法而设计的: 对位练习的典范: 布克斯特胡德的赋格作品是学习如何清晰地界定和发展主题的教科书。 音栓的初步认知: 许多作品在标记上保留了早期对音栓的指示(如Prinzipal, Gedackt, Sesquialtera等),帮助学习者了解当时管风琴的主要配置,并学习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丰富的音响层次。 节奏的准确性训练: 许多三拍子或六拍子的舞曲(如萨拉班德和吉格)要求演奏者精确掌握巴洛克时代的节奏感,避免使用后期浪漫主义的自由速度处理。 通过对这些欧洲早期管风琴作品的系统性梳理与呈现,我们希望为严肃的管风琴学习者提供一份扎实的入门与进阶材料,使其能够深刻理解巴赫宏伟体系得以建立的土壤与基石。这些音乐,充满了十七世纪欧洲虔诚的信仰、严谨的思辨以及对声音无限的探索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小号作品集(3)》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对于我这种长期在古典音乐圈里摸爬滚打的乐手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首先,从曲目的编排上就能看出编辑团队的用心良苦。它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练习曲,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本土的原创力量。我记得拿到这本谱子时,迫不及待地翻阅了里面的几首作品,发现它们在旋律线条的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和一些特有的乐汇,但同时又非常尊重小号这件乐器的演奏特性,使得技术要求和艺术表达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比如其中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的作品,慢板部分的长音保持和音色控制,对演奏者的气息功力是个极大的考验,但一旦处理得当,那种悠远、宁静的画面感是任何西方作品都难以比拟的。再说到快板部分,那些快速的跑动和精准的换气,完全是现代小号技巧的集中展示,显示出当代中国作曲家对这件乐器理解的深度。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致力于推广小号艺术的演奏者提供了最鲜活、最接地气的素材库。我强烈建议所有致力于中国管乐作品研究的音乐院校师生,都应该将此书纳入必备参考书目。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小号爱好者,平时练习时间有限,主要依赖于一些经典的德奥作品来保持手感。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中国小号作品集(3)》,说实话,一开始是抱着“尝鲜”的心态。没想到,它的难度梯度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不是那种上来就给你下马威的“炫技之作”,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进入中国音乐的语境。比如前几首作品,更多地侧重于音色的统一性和气息的连贯性,非常适合用来热身和校准音准;而越往后,难度才逐渐增加,开始引入复杂的节奏型和高把位技巧。这让我感到非常舒服,因为我可以根据自己当日的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练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套强行递进的训练。其中有一首短小的、富有田园牧歌色彩的小品,旋律极其优美,没有太多高难度技巧,但对表达“意境”的要求极高。我发现,要吹好这样一首曲子,比吹奏一首纯粹的炫技曲更难,因为它要求你真正去理解“留白”的艺术。这本书,成功地把高雅的学术性与大众的可接受性结合了起来,非常值得推广给更多的音乐爱好者。

评分

从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中国小号作品集(3)》,它的价值简直是不可估量的。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小号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大量西方奏鸣曲和协奏曲之后,往往在面对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语汇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一种本能的反应和表达能力。这本作品集,就像一座完美的桥梁,它将扎实的西方古典技法训练,与中国本土的审美趣味和音乐材料无缝对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首选曲的创作年份,它们大多集中在近二十年,这说明它们是当代作曲家对时代脉搏的捕捉,是鲜活的、仍在呼吸的音乐。例如,其中一首结构宏大的幻想曲,明显吸收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一些现代和声手法,但其核心驱动力却明显带有东方哲学的思辨性。这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思辨能力至关重要。它教会学生,技巧服务于音乐思想,而音乐思想可以植根于任何文化土壤,但最终呈现的,必须是我们自己独特的视角。这本书,是为未来中国小号演奏家的“身份构建”打下坚实基础的教科书。

评分

我对这本乐谱的整体感觉是:“质感”。这种质感体现在方方面面,绝非普通教材可以比拟。首先是纸张的选用,厚实而具有韧性,翻页时不容易损伤,而且油墨印刷非常清晰,即便是细小的十六分音符连线和复杂的重音记号,在昏暗的排练厅灯光下也一览无余,这极大地减少了阅读错误。其次,装帧设计上,它避免了那种廉价的胶装,采用了更结实耐用的线装,保证了乐谱可以完全平摊在谱架上,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页和进行大幅度演奏动作的乐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体验。更深层次的质感,来自于作品本身对小号音色控制的极致追求。它不像一些纯粹的技巧练习那样,只关注速度和音高,而是通过特定的节奏型和和声进行,引导演奏者去探索小号在低吟、倾诉、呐喊等不同情境下的音色变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小号不仅仅是“嘹亮”的代名词,它同样可以承载细腻的情感重量。我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类似这样,兼顾艺术高度和实用性的中国管乐精品出版。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中国小号作品集”这类题材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历史上有太多“为本土化而本土化”的失败尝试,往往流于表面,生硬地嫁接民族元素,听起来别扭。然而,这第三辑作品集,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展现出一种非常成熟的、具有自信的文化姿态——不是盲目模仿,而是主动吸收、创造性转化。我特别欣赏其中一首带有戏曲韵味的练习曲,它对颤音和装饰音的处理,精确地捕捉了京剧花腔的精髓,但使用的却是小号的特有技法,这种跨界的融合令人拍案叫绝。而且,从排版和记谱的规范性来看,这本书的水准也达到了国际一线出版物的标准。所有的力度标记、指法提示都清晰明确,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避免了在摸索阶段因为记谱不清而误入歧途。我用它给我的一个高年级学生排了一套练习计划,他反馈说,以往练习那些技术曲目时总觉得少了点“魂”,而这些作品让他找到了演奏的内在动力和文化归属感。这不仅仅是一本练习曲集,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身份”的听觉宣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