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丑陋的中国人(新版)
定价:36.0元
售价:23.0元,便宜13.0元,折扣63
作者:柏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020104611
字数:197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丑陋面的真知灼见。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次受到严厉检讨
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出斗臭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
柏杨曰: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个错并不是错。
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
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后大家一起和稀泥。
内容提要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行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目录
作者介绍
柏杨,中国人熟悉的作家,其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十年通鉴。他不仅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同时也是思想家,社会观察家和文化评论者。他不但是历史见证人,也是文化改革的行动者。如此丰富的人生不容易说得清楚,还是看他写的书吧!
文摘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人与人确实会擦肩而过,比如我和柏杨先生。
1984年聂华苓和安格尔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对我发出邀请,据说与我一同赴美的是诗人徐迟。同时还从台湾邀请了柏杨先生。但我突然出了点意外,没有去成,因之与这两位作家失之交臂,并从此再没见过。人生常常是一次错过便永远错过。
转年聂华苓再发来邀请。令我惊讶的是,在我周游美国到各大学演讲之时,所碰到的华人几乎言必称柏杨。其缘故是头一年他在爱荷华大学演讲的题目非常扎眼和刺耳:丑陋的中国人。一个演讲惹起的波澜居然过了一年也未消去,而且有褒有贬,激烈犹新,可以想见柏杨先生发表这个演讲时,是怎样的振聋发聩,一石撩起千层浪!其实作家就该在褒贬之间才有价值。我找来柏杨先生的讲稿一看,更为头一年的擦肩而过遗憾不已。其缘故,乃是当时我正在写《》和《三寸金莲》,思考的也是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是文化学深层的问题之一。国民性所指是国民共有的文化心理。一种文化在人们共同的心理中站住脚,就变得牢固且顽固了。心理往往是不自觉的,所以这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对于作家来说,则是一种集体性格。由于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这里所说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的方式皆非
学者的方式,不是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与柏杨的不同是,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的人物形象——阿Q,遂使这一人物具有深刻又独特的认识价值。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这也是他当年由小说创作转入杂文写作的缘故。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而是通过杂文的笔法单刀直入地一样样直了了地摆在世人面前。他在写这些文字时,没有遮拦,实话实说,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饰,像把一张亮光光的镜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哪儿脏哪儿丑,想想该怎么办。
被人指出丑陋之处的滋味并不好受。这使我想起从十九世纪下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西方人的“传教士文学”——也就是那时到中国传教来的西方的教士所写的种种见闻与札记。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在这之中,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探索则是其中的热点。被传教士指出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往往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切切相关。由于人们对1840年战争以后那段被屈辱的历史记忆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这种传教士文学倒是对西方人自己影响得太深太长,而且一成不变甚至成见地保持在他们的东方观中。这又是另一个需要思辨的话题。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无论是鲁迅先生还是柏杨先生对国民劣根的批评,都不能平心静气以待之。是他们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
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否定一个民族。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就是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比较是方方面面的,自然包括着深层的国民的集体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的深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
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也许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重新又放在我们的案头。
2008.3.26
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
柏杨
话说,从前,有个“酱缸国”,酱缸国里每天大的事就是辩论他们是不是酱缸国,而热闹的事就是医生和病人的争执,结果当然是医生大败,大概情形是这样的——
病人:我下个月就要结婚了,大摆筵席,你可要赏光驾临,做我的上宾。我的病化验的结果如何?医生:对不起,我恐怕要报告你一个坏消息,化验的结果就在这里,恐怕是三期肺病,个是咳嗽……
病人:怪了,你说我咳嗽,你刚才还不是咳嗽,为什么不是肺病?
医生:我的咳嗽跟你的不一样。
病人:有什么不一样?你有钱、有学问,上过大学堂,喝过亚马孙河的水,血统高人一等,是不是?
医生:不能这么说,还有半夜发烧……
病人:不能这么说,要怎么才能称你的心、如你的意?半夜发烧,我家那个电扇,用到
半夜能把手烫出泡,难道它得了三期肺病!
医生(委屈解释):吐血也是症候之一。
病人:我家隔壁是个牙医,去看牙的人都被他搞得吐血,难道他们也都得了三期肺病!
医生:那当然不是,而是综合起来……
病人:好吧,退一万步说,即令是肺病,又是七八期肺病,又有什么关系?值得你大呼小叫!外国人还不照样得肺病?为什么你单指着鼻子说我。我下个月结婚,谁不知道,难道你不能说些鼓励的话,为什么要打击我?我跟你有什么怨?有什么仇?你要拆散我们?
医生: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我只是说……
病人:我一点也不误会,我一眼就看穿了你的肺腑,你幼年丧母,没有家庭温暖,中年又因案和谋财害命,坐了大牢,对公平的法律制裁,充满了仇恨,所以看不得别人幸福,看不得国家民族享有荣耀。
医生:我们应该就事论事……
病人:我正是在就事论事。坦白告诉我,你当初时,是怎么下得手的,何况那老太太又有恩于你。
医生(有点恐慌):诊断书根据你血液、唾液的化验,我不是平空说话。
病人:你当然不是平空说话,就等于你当初的刀子,不会平空插到那老太太胸膛上一样。你对进步爱国人士的侮辱已经够了,你一心一意恨你的同胞,说他们都得了三期肺病,你不觉得可耻?
……
序言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丑陋的中国人”这个标题深深吸引,带着一种复杂的好奇和一丝抗拒。我一直在想,作者柏杨先生究竟看到了多少中国人身上难以启齿的“丑陋”,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如此直言不讳地揭示这些。翻阅过程中,那种被触动的、被刺痛的、甚至是被激怒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很难用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来概括。 更像是对自己的一次深刻审视。柏杨先生的笔触犀利,他并不回避我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陋习,像是“酱缸文化”对个体精神的束缚,或是“愚忠愚孝”对理性判断的麻痹。读着读着,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对照自己的言行,审视身边的人,试图找出那些似曾相识的影子。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批判,实则与当下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许多不愿意面对的真相。有时,读到一些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羞耻感,仿佛被剥开了层层伪装,赤裸裸地暴露在作者的审视之下。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刺痛感,才更能激发人去思考、去改变。 与其说这是一本批判的书,不如说它是一声声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唤。柏杨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忧愤和无奈,他抨击的不仅仅是“丑陋”,更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一种深切担忧。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因此而有所反思,有所警醒,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揭示“丑陋”,更在于它点燃了改变的火种。 这本书留给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辉煌,也不能一味地指责西方文明的优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审视自己,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种自我反省的过程固然痛苦,但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脱胎换骨”,走向更加光明和强大的未来。
评分读完《丑陋的中国人(新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柏杨先生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锋利,毫不留情地剖析着中国国民的种种劣根性。我承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有过被冒犯的感觉,甚至一度想要放下这本书。然而,正是这种不适感,让我更加坚定了读下去的决心。 书中对“酱缸文化”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封闭、保守、缺乏批判精神的文化环境,是如何一代代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让人窒息。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中,这种“酱缸”的影响是否依然存在?我们是否还在不知不觉中被其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柏杨先生笔下那些“丑陋”的中国人,并非遥远的古代人物,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那种虚伪、势利、缺乏同情心,以及对弱者的欺凌,都让我感到心痛。我无法完全否认这些批评,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现实的痛点。 然而,这本书也并非全盘否定。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一种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正是因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所以才不忍心看到她被陈旧的观念所桎梏,才希望通过犀利的批评,唤醒沉睡的国民。 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我收获了更多的疑问,更多的反思。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也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契机。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现代中国人,我应该如何摆脱“丑陋”,拥抱真正的进步。
评分读《丑陋的中国人(新版)》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内心深处潜藏的矛盾的对话。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国民性”的讨论就有所耳闻,但总觉得那是一种宏大叙事,离我的个体生活有些遥远。然而,柏杨先生的笔触,却以一种近乎个人化的、充满情感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拉到了我的眼前。 他对于“告密文化”的描述,让我感到一阵寒意。那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防备,将人际关系变成一场零和博弈的状态,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面貌。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曾在不经意间,将这种怀疑和不信任带入到与他人的交往中,无意识地构筑了藩篱。 书中对“愚忠”的批判,更是让我警醒。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因此牺牲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真理的追求?那种不加分辨的服从,往往会成为压制进步和创新的土壤,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出发点,激发我去思考那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读起来会伴随着不适和反思,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不愉快的联想。但是,正是这种直面痛处的勇气,让这本书拥有了其独特的生命力。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是对“丑陋”的简单的宣泄,而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根源的深刻探究,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严肃追问。它挑战了我的固有认知,也促使我更加积极地去寻求一种更健康、更成熟的国民心态。
评分第一次接触《丑陋的中国人(新版)》,坦白说,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冲击力,我担心它会是一本充斥着煽动性言论,让人感到被攻击的书。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发现柏杨先生的文字,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他对“酱缸文化”的论述,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这种文化,如同一锅陈年的老酱,将所有个体都浸泡其中,磨平棱角,消弭个性,最终形成一种难以改变的同质化思维。这种状态,在作者的笔下,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的惯性。 读到那些对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弱点”的揭露,我既感到刺痛,又忍不住去对照反思。那种对权威的盲从,对变革的畏惧,以及在集体压力下的妥协,似乎在我们的社会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本书,迫使我去审视这些,去思考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去改变。 这本书并非一味的批判,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中华民族能否真正站起来的殷切希望。作者并非要制造绝望,而是希望通过揭示问题,来唤醒我们,激发我们去寻求改变。 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找到简单的答案,但我的思绪却因此被打开了。这本书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民族文化、对自身行为的持续反思。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在于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去克服它们。
评分说实话,拿到《丑陋的中国人(新版)》时,我心里是有些打鼓的。毕竟“丑陋”二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烈的批判意味,我担心这本书会让我感到沮丧,甚至产生一种被集体攻击的负面情绪。然而,读进去之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这本书不是在制造仇恨,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自我解剖。柏杨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要害,他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阴暗面。例如,他对“群体意识”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个人意志如何在群体压力下被磨灭,最终导致集体性的愚昧和盲从。 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感叹作者的洞察力,一边又忍不住将书中描绘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那种习惯性地推诿责任,那种缺乏独立思考的随波逐流,那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都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这不是一种轻松的阅读体验,它需要勇气去面对这些揭示。 但正是这种不回避、不粉饰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非凡的价值。它不是要我们去憎恨自己的民族,而是要我们去反思,去批判,去寻找一条更加光明和进步的道路。这种批判,是一种爱,一种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认识到,真正的进步,需要从内部开始,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勇敢地审视自己,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它让我明白,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地走向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