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及其玄化风尚,是文、史、哲等多学科 学者长期集中研究的课题,而王永平著的《晋宋社会 文化史论》“正题反作”,力求对当时反玄风思潮加 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内容既有魏晋玄学与玄风 、士族社会家学门风等问题;也有晋宋之际北府地域 学术群体与门第寒微学术群体的兴起及其学风特征等 问题;还有涉及中下层社会文化上浮及其与上层社会 文化混杂的雅俗融通问题,如东晋、刘宋时期佛教僧 尼生活的世俗化及其参预政治活动,以及刘裕称帝过 程中对术数文化的利用等专题。
第一章 西晋时期士风之任诞及对其批判与反思思潮
一 引言:对西晋士风及其政治危害的一般看法
二 西晋时期任诞、淫靡士风之盛行及其表现
三 西晋时期对玄化任诞风气的批判思潮
四 西晋灭亡过程中玄化任诞名士的痛苦反省
第二章 东晋时期对玄化任诞士风的反省与批判思潮
一 东晋之初玄化名士群体的忧愁心态及其任诞作风的延续
二 士族社会执政人物对玄化风气的批评与矫正
三 出自寒门的法术之士对玄化浮诞风气的激烈批评
四 崇尚儒学的经史学者对玄化任诞士风的反省与批判
五 东晋时期反玄风思潮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晋宋之际谯国戴氏家族之门风与文化——以东晋隐逸名士代表戴逵为中心的研究
一 关于谯国戴氏之侨居地及其家族门第问题
二 “一门隐遁”:谯国戴氏崇尚“通隐”之门风及其表现
三 “巧艺靡不毕综”:戴逵父子之文艺才能与思想风貌
第四章 宋武帝刘裕“微时多符瑞”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一 刘裕“微时多符瑞”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类型
二 刘裕“微时多符瑞”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政治意涵
第五章 宋文帝对皇族子弟之训诫及其局限
一 宋文帝之雅化及其重视皇族子弟之文化教育
二 宋文帝对皇族子弟有关军政活动与生活作风之训诫
三 宋文帝对皇族子弟训诫之局限及其失败
第六章 晋宋之际北府地域学术群体之兴起及其学术文化风尚
一 北府势力之崛起与京口学术文化地位之提升
二 晋宋之际京口地域之文化家族与寒门学人
三 京口地域学人的社会群体特点与学风特征
第七章 刘宋时期门第寒微学人群体之兴起及其原因
一 刘宋时期门第寒微之学人群体及其学术文化表现
二 刘宋时期寒门学人之学术风尚及其群体兴起之缘由
第八章 东晋中后期佛教僧尼与宫廷政治
一 引言:从相关批评看东晋中后期佛教僧尼生活之世俗化现象
二 东晋中后期帝王、后妃与佛教僧尼的密切交往
三 东晋孝武帝时期建康僧尼对宫廷政治的干预及其影响
第九章 刘宋时期佛教僧尼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一 佛教僧尼与刘宋宫廷的密切关系
二 佛教僧尼参与刘宋宫廷的权力斗争
三 刘宋藩王与郡守等召集僧尼及其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四 余论:佛教僧尼的“术士化”及其对刘宋社会舆论与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 魏晋南朝士族社会之女教与“母教”——从一个侧面看中古士族文化之传承
一 魏晋南朝士族社会普遍重视女子教育
二 魏晋南朝士族社会之“母教”
附论:“笑乱男女之大节”:魏晋时期“谑戏丑亵”之风尚——兼论魏晋妇女之妒忌风尚
一 “命妇出宴”与“戏妇之法”:汉魏之际男女交往之黩乱礼法现象
二 “任达不已”与“对弄婢妾”:魏晋时期上层社会之“谑戏丑亵”风尚
三 “任情而动”与“妒忌之恶”:魏晋间上层社会妇女之淫靡风尚
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着实吸引了我。那种沉静而略带历史感的色调,配上遒劲的书法字体,仿佛直接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一直对魏晋南北朝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演变。史书中对政治军事的记载往往详尽,但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思想观念的流转、艺术审美的发展、以及思想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求索,却往往是零散的,甚至是意犹未尽的。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中便涌起一股期待,希望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更真实、更立体的面貌。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细致地描绘士族的风雅生活,也可能深入探讨佛教东传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又或者会解析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如何承载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我一直寻找的那个通往古代世界的一扇窗户,让我有机会在想象之外,触摸到更具体、更可感知的历史肌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绝非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时代浪潮中交织、碰撞、升华的画卷。书中所描绘的晋宋时期,在我脑海中不再是模糊的年代划分,而是具体的人物、事件和思潮的集合。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乱世中力图保持风骨的文人雅士,也感受到了他们面对社会动荡时的迷茫与挣扎。那些关于门阀制度、寒门崛起的论述,让我对权力结构和社会流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思想的探讨,那种从玄学到佛教,再到儒学复兴的演变脉络,让我看到了思想如何相互激荡,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特别是书中对文学艺术的描写,那些描摹山水、抒发情怀的诗词,那些笔势奔放、意态万千的书法,都仿佛有了灵魂,让我真切地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审美追求。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编织的史诗,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历史片段,赋予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对古代社会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我一直对古代社会内部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那些看不见的文化脉络,非常感兴趣。历史书往往聚焦于宏大的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对于构成社会肌理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却鲜有深入的描绘。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我希望它能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立体化的晋宋社会,不仅仅是政治格局的变动,更能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长的文化种子。比如说,那些关于家族传承、伦理道德的观念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得到维系或挑战的?又或者,佛教的传入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死观和精神寄托的?这些细节,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被吸引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晋宋时期社会文化的分析,绝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各个细微之处,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一一挖掘出来,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化现象之间相互关联性的探讨,例如,是如何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结构与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联系起来,又如何分析佛教的兴盛与社会动荡时期的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而真实的晋宋社会。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文化特征的细致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一直以来,晋宋时期都是我非常着迷的历史阶段,而这本书的出现,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维度。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必须从其社会文化入手,因为这才是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东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那个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士族阶层的兴衰,寒门士子如何凭借才学崭露头角,以及这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流动性。同时,我也对那个时期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充满好奇,比如玄学的流行,佛教的传入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人雅士和普通民众的价值观。此外,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艺术、文学、服饰、礼仪等更具象化的文化层面,让我能够从更直观的感受中,去体会那个时代的风貌与韵味。总而言之,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对晋宋社会文化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