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

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子怡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茶器
  • 茶文化
  • 中日文化
  • 陶瓷藝術
  • 茶道
  • 文化比較
  • 彩色插圖
  • 茶具
  • 日本茶道
  • 中國茶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易寶易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74174
商品編碼:29745241684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
作者 王子怡
定價 76.00元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 9787010174174
齣版日期 2018-05-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的發展為綫索,以史料為依托,結閤精美的圖片,對兩國陶瓷茶器存在的淵源關係、形態特色、藝術風格進行瞭較為翔實和深入的分析,並力求揭示其與人們的生活行為、飲茶方式、審美趣味、時代精神的關係。與一般宏觀性著述慣常采用的大而全、麵麵俱到的推斷不同,本書更加著力於對曆史文化情境和具體細節的挖掘和考證,希望以側重個案的方式,闡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視的問題。從中國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從百丈禪師的《百丈清規》,到韆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從浙江德清窯的黑釉鉢和福建建陽窯的茶盞,到日本的“利休陶”、“織部陶”……諸如此類的比較研究,使得興盛於中國唐宋時期的禪茶文化,以及相應發展起來的茶用陶瓷藝術,如何傳入鄰邦日本,並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徵的整個過程,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作者簡介

   目錄

引?言/001

章 茶飲·茶器/009

節?茶之飲/010

第二節?茶之器/018

第三節?“茶器”解/022

第二章 專用陶瓷茶器的産生及其文化內涵/027

節?煮茶法與唐代的陶瓷茶器文化/028

第二節?中國“禪茶一味”的寺院茶及其影響/052

第三節?唐風東漸——日本平安時代的陶瓷茶器文化/065

第三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興盛/077

節?點茶法與宋元陶瓷茶器文化的興盛與演變/078

第二節?移植與摹製——日本鐮倉、室町時代前期的飲茶與陶瓷茶器的生産/128

第三節?室町時代後期茶道文化的確立與民族化陶瓷茶器的創造/165

第四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成熟?/177

節?撮泡法與中國明清時期的陶瓷茶器文化/178

第二節?明清時期的紫砂茶壺/204

第三節?日本桃山時代陶瓷茶器文化的成熟/220

第四節?江戶時代陶瓷茶器文化的演變/238

第五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現狀與啓示/259

節?日本近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和民藝運動/260

第二節?中國近現代陶瓷業的發展狀況/265

第三節?宜人宜民,與時俱進——陶瓷茶器文化的啓示/271

第六章 發展陶瓷茶器文化的意義/277

節?茶——健康之飲與文化之飲/278

第二節?茶器——生活化的藝術/284

第三節?當活化藝術的發展與藝術化生活的創造/287

第四節?發展手工藝文化,共創“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300

結?語/305

參考文獻/307

後?記/315

再版後記/317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東方韻味:中國與日本陶瓷茶具的韆年對話》 一、 緣起:一杯清茶,一段曆史 茶,作為一種飲品,承載著悠久的東方文化。而在品茗的過程中,茶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與日本,作為東方文明的兩大重要分支,各自發展齣瞭獨具特色的陶瓷茶具文化。這兩者之間,既有源遠流長的傳承與藉鑒,又有著各自獨立而精妙的演變。本書並非直接探討《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一書的內容,而是將視野放得更廣,旨在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展現中國與日本陶瓷茶具在各自獨立發展軌跡中,所摺射齣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工藝傳承以及社會生活變遷。我們將從曆史的縱深處齣發,追溯這兩大文明在陶瓷茶具上的碰撞與交融,探尋它們各自獨特的魅力所在。 二、 溯源:中國陶瓷茶具的輝煌曆程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陶瓷的發源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陶器的齣現就為茶具的萌芽奠定瞭基礎。早期,人們可能將水加熱後直接飲用,或使用簡單的陶碗盛裝。隨著製陶工藝的不斷進步,商周時期齣現瞭更為精美的陶器,如尊、卣等,雖非專為飲茶設計,但其使用功能已可部分應用於煮茶、盛茶。 到瞭漢代,隨著陸羽《茶經》的問世,飲茶已蔚然成風,對茶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此時,陶瓷茶具開始走嚮專業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的興起為飲茶帶來瞭新的可能。浙江一帶齣土的晉代青瓷茶器,如唾盂、杯、盤等,造型古樸典雅,釉色溫潤如玉,展現瞭早期陶瓷茶具的精緻。 唐代是飲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陸羽《茶經》詳細論述瞭煮茶、品茶的器具,其中對陶瓷茶具的描寫尤為豐富,如鍑(煮水器)、碾(研茶器)、夾(盛茶器)、注子(注水器)、碗(盛茶器)、盞(品茶器)、滌(清潔器)、承(托器)等。此時,南北方陶瓷工藝各有韆鞦。南方越窯青瓷以其“韆峰翠色”聞名,釉色青翠,造型秀美,成為唐代重要的茶具。北方邢窯白瓷則以其“類銀”、“類雪”的潔白與細膩著稱,與當時流行的團餅茶相得益彰。唐代的茶具,不僅注重實用性,更開始融入藝術性和審美性。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也是茶文化最輝煌的時代之一。點茶法的流行,對茶具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宋代的建窯黑釉盞(兔毫盞、鷓鴣斑盞、油滴盞等)因其獨特的釉色和器型,成為鬥茶的首選。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等五大名窯,也紛紛推齣精緻的瓷器,用於盛茶、儲茶。宋代茶具造型趨於精巧,釉色變化豐富,體現瞭宋人內斂含蓄的審美趣味。器物的綫條流暢,裝飾簡潔,注重材質本身的質感和韻味。 元明清時期,隨著飲茶方式的演變,散茶逐漸取代團餅茶,泡茶法的普及也對茶具産生瞭影響。此時,景德鎮的青花瓷、彩瓷異軍突起,成為茶具的主流。紫砂壺在明代開始盛行,以其獨特的透氣性和保溫性,以及造型的多樣性,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明清時期的茶具,更加注重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結閤,齣現瞭許多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茶壺、茶杯、茶盞等。官窯瓷器代錶著當時的最高工藝水平,而民窯瓷器則更顯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三、 藉鑒與創新:日本陶瓷茶具的獨特演進 日本的飲茶文化深受中國影響,尤其是在茶道的形成過程中,中國茶具起到瞭重要的啓濛作用。然而,日本並未照搬照抄,而是在吸收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結閤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發展齣瞭獨具一格的陶瓷茶具。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平安時代,當時的飲茶方式主要受中國唐代影響。遣唐使將中國的茶葉、茶具以及飲茶習俗帶迴日本。到瞭鐮倉、室町時代,隨著禪宗在日本的興盛,抹茶道的雛形逐漸形成,茶道儀式也日益復雜化。此時,日本開始大量進口中國的宋代茶具,如建盞、耀州窯瓷器等,並以此為範本進行仿製。 然而,日本茶道的核心在於“侘寂”(Wabi-sabi)精神,即追求自然、樸素、不完美中的美。這種精神深深地融入瞭日本陶瓷茶具的設計之中。與中國茶具追求的精巧、華麗、色彩豐富不同,日本茶具更傾嚮於樸拙、內斂、注重材質本身的肌理和質感。 日本陶瓷茶具中的代錶性類型,如樂燒(Raku ware)。樂燒起源於安土桃山時代,由樂長次郎為韆利休創作,專用於茶道。樂燒的特點是手工捏製,高溫速燒,釉色變化豐富,常帶有不規則的裂紋和手工痕跡,充分體現瞭“侘寂”的審美。其造型通常為圓潤的碗狀,方便雙手捧握,與抹茶的衝泡和飲用方式完美契閤。 除瞭樂燒,日本還有許多其他知名的陶瓷産地和風格,如: 備前燒(Bizen ware): 位於岡山縣,以無釉、高溫燒製著稱,器錶常有火色、窯變等自然形成的色彩和肌理,質樸而粗獷。 信樂燒(Shigaraki ware): 位於滋賀縣,以自然落灰釉、粗陶土、淳樸的造型聞名,常帶有跳躍的釉點和粗獷的顆粒感,充滿生命力。 萩燒(Hagi ware): 位於山口縣,以白萩、鬼萩等不同釉色為特色,釉麵常有細密的開片,觸感溫潤,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釉色會逐漸變化,形成獨特的“萩之七變”。 唐津燒(Karatsu ware): 位於佐賀縣,風格多樣,既有粗獷的朝鮮風格,也有模仿中國磁州窯的繪唐津,同時也有模仿柿右衛門風格的色繪唐津,錶現力豐富。 有田燒/伊萬裏燒(Arita ware/Imari ware): 位於佐賀縣,以精美的青花、彩繪技法聞名,色彩鮮艷,圖案繁復,風格華麗,是對中國明清瓷器技法的吸收與創新,代錶著日本陶瓷的高峰。 日本的茶壺(Kyusu)也是其茶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茶壺的特點通常是側把、壺嘴較短而粗,適閤衝泡煎茶等葉茶。其造型簡潔,注重實用性,許多茶壺由匠人手工製作,體現齣高度的專業性和藝術性。 四、 哲學與美學:中日陶瓷茶具的深層內涵 中國陶瓷茶具的發展,深刻地反映瞭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 儒傢思想: 追求中庸、和諧、規整。中國古代的官窯瓷器,如汝窯的淡青色,追求的是一種溫潤、內斂、符閤禮製的審美。器型的端莊、釉色的純淨,都體現瞭儒傢所倡導的和諧與秩序。 道傢思想: 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紫砂壺的樸拙、天然的色彩,以及其隨使用而發生變化的包漿,都與道傢追求的自然之道相契閤。宋代文人對建盞的喜愛,也是對其不加雕飾、樸實無華之美的欣賞。 佛教禪宗: 影響瞭部分茶具的審美,尤其是宋代文人飲茶的意境。對茶盞的質感、韻味的追求,以及對茶湯色澤的欣賞,都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有相通之處。 日本陶瓷茶具則將“侘寂”精神發揮到瞭極緻。 “侘寂”(Wabi-sabi): 承認不完美、無常和殘缺之美。日本茶具中的裂紋、不規則的釉色、手工製作的痕跡,都被視為美的組成部分,而非瑕疵。這種對不完美事物的接納,體現瞭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深刻理解和超然態度。 “一期一會”(Ichigo ichie): 珍惜每一次相遇。茶道中的每一次品茶都是獨一無二的,茶具作為承載這份情境的器物,也因此被賦予瞭特殊的意義。樸素而耐用的茶具,更能襯托齣此刻的珍貴。 自然主義: 模仿自然,順應自然。許多日本茶具的釉色和造型,都源於對自然元素的觀察和提煉,如信樂燒的“自然落灰釉”,備前燒的“火色”,都是窯火與泥土在大自然中共同作用的産物。 五、 工藝與傳承:匠心獨運的技藝 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精湛的陶瓷工藝都是其茶具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基石。 在中國,從唐代的南北窯口之爭,到宋代的五大名窯,再到元明清景德鎮的瓷都輝煌,陶瓷工藝不斷革新。釉料的配製、燒成溫度的控製、拉坯、塑形、描繪等每一個環節,都凝聚瞭無數工匠的智慧和汗水。青花、釉裏紅、粉彩、鬥彩、琺琅彩等裝飾技法,以及紫砂壺精妙的造型和雕刻工藝,都代錶瞭中國陶瓷工藝的最高成就。 在日本,茶具的製作同樣遵循著嚴謹的傳統。雖然受到中國技法的影響,但日本匠人逐漸形成瞭自己的獨特風格。樂燒的快速捏製與燒成,對溫度的精準把握;備前燒、信樂燒等粗陶的燒製,需要對窯火有極深的理解;有田燒的精細描繪,則展現瞭日本匠人對手工藝的極緻追求。許多日本的陶瓷技藝都被列為“人間國寶”,世代傳承,確保瞭傳統技藝的精髓得以保留。 六、 結語:一杯茶中的東方智慧 中國與日本的陶瓷茶具,是兩國文化、曆史、哲學與美學觀念的生動載體。它們不僅僅是盛裝茶水的器物,更是連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內心的橋梁。通過對這兩大茶具文化的深入瞭解,我們得以窺見東方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與智慧。它們共同譜寫瞭一麯跨越韆年的東方韻味,在每一個斟茶、捧盞的瞬間,都迴響著曆史的迴聲,流淌著文化的醇香。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深厚感情的收藏傢,尤其鍾愛陶瓷製品。近年來,我開始關注亞洲,特彆是中日兩國在陶瓷茶器領域的獨特發展脈絡。我深知,茶器不僅僅是飲茶的工具,更是承載著文化、曆史和匠人精神的藝術品。《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這個書名,讓我看到瞭深度和廣度的結閤,這是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我猜想,書中會對兩國茶器在材質選擇、燒製技法、造型設計、紋飾意境等方麵進行細緻的梳理和對比。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兩國茶器如何反映瞭不同的哲學思想,例如中國茶器的大氣與包容,以及日本茶器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和對自然的敬畏。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可靠的鑒賞信息,甚至是一些關於辨彆真僞、瞭解價值的提示,這對我作為收藏者的意義非凡。這本書的彩色插圖,我相信一定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能最大程度地展現陶瓷茶器的美感,讓我一飽眼福。

評分

我是一名在設計行業工作的青年,最近對東方美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器物設計層麵。中國和日本的陶瓷藝術,在我看來,是東方美學最集中的體現之一。然而,我對它們之間的具體區彆,以及它們各自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演變至今的,瞭解得並不深入。《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這個書名,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提供我所需要的深度和廣度。我猜想書中會從材料、工藝、造型、釉色、紋飾等多個角度,對比中日兩國茶器的獨特之處。我特彆好奇,中國陶瓷茶器所蘊含的“兼容並蓄”的精神,如何在茶器上得以體現?而日本陶瓷茶器那種“一絲不苟”、“追求極緻”的態度,又會讓茶器呈現齣怎樣的風貌?書中精美的彩色插圖,我預想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將直接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讓我在視覺上就能感受到不同風格的魅力。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新的設計靈感,也能讓我更全麵地認識東方陶瓷藝術的博大精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足夠吸引人,那精美的彩色插圖,仿佛已經將我帶入瞭悠遠的東方茶道世界。我一直對日本的侘寂美學和中國陶瓷的溫潤質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紗,難以深入體會。這本書的名字——“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讓我眼前一亮。它承諾的“比較”二字,正是我想看到的,能夠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美學放在一起審視,定能從中發現許多有趣的異同。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茶器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功能性”與“藝術性”的探討,究竟是中國人對茶器的實用性更為看重,還是日本人將其視為冥想和自我修行的一種載體?書中會如何通過精美的圖片和細緻的文字來展現這些差異?我會不會在翻閱過程中,腦海中浮現齣自己在茶館裏品茗的場景,或是想象著在日式茶室中,那份寜靜與和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能引發我情感上的共鳴,讓我對這兩種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産生更深刻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

評分

我一直是個沉迷於曆史文化研究的愛好者,尤其對亞洲的文化交流史情有獨鍾。茶,作為亞洲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發展和傳播,往往能摺射齣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與影響。這本書的名字,直擊我最感興趣的核心——“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我猜想,書中不會僅僅停留在對器物本身的描述,而是會深入挖掘陶瓷茶器背後所承載的社會、宗教、哲學甚至政治的意義。例如,中國陶瓷茶器在曆史上是如何影響日本的陶瓷工藝發展的?日本又是如何在吸收中國陶瓷技術的基礎上,發展齣獨具特色的“和陶”風格?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人物,來印證這些文化交流的過程?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唐物”與“和物”的對比分析,這往往是中國瓷器對日本文化産生深遠影響的明證。如此一本兼具學術深度與視覺呈現的書籍,無疑將為我瞭解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評分

作為一名對生活品質有著不懈追求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在傢中營造一份寜靜而富有品味的氛圍。茶,自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我傢中已經收藏瞭一些不同風格的陶瓷茶具,但總覺得對它們的文化內涵瞭解不夠透徹。這本書,《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較:彩色插圖版》,聽起來就是為我這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些茶器看起來粗獷卻自有韻味,而有些則細膩典雅,各具風格。我會不會在讀完這本書後,對如何挑選適閤自己的茶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關於茶器在不同品茶場景下的搭配建議,是否也能給我一些啓發?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曆史和文化的知識,更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如何通過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茶器,來提升我的生活儀式感,讓每一次品茗都成為一次身心的享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