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中国人 [美]何天爵冯岩

本色中国人 [美]何天爵冯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何天爵冯岩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
  • 社会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美国观察
  • 中国视角
  • 民族认同
  • 海外华裔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6067
商品编码:297466149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本色中国人

定价:36.00元

售价:23.0元,便宜13.0元,折扣63

作者:何天爵冯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4766067

字数:200000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国人或许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描述:腐败堕落的朝廷,愚昧无知的国人,几个卖国贼和几个勇敢的士大夫在帝国落日的余晖中惨淡经营着这个被人痛击的国度......
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西方人,可能都误读了那个时代。何天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尽量抛弃新房中心论的偏见,把中国人作为真实的人对待,把中国社会作为真实的社会对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扬帆

内容提要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本色中国人》是十九世纪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根据他本人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写成的,是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 大视角的生动画卷,其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状况、社会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宗教信仰、商业精神等各个方面,大体勾勒出了晚清社会的真实面貌。
是近现代西方人中国观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对如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何天爵(Chester Holbe,1844—1912),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于1869年来中国,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学校,1871年辞取教会职务,先后任美国驻 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等职务。曾协助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并参与1882年美国和朝鲜签订条约。1885年回国,1895年,出 版了《本色中国人》一书,在西方国家影响很大。

文摘


序言



《中国面孔:文化与身份的变迁》 序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以及历经沧桑而愈发坚韧的民族品格,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社会结构的重塑,“中国人”的内涵,其“本色”的表达,也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复杂的演变。 本书《中国面孔:文化与身份的变迁》旨在深入探究这一演变过程,剥离那些流传已久的刻板印象,审视当代中国人如何在新旧文化碰撞、东西方价值观念交融的语境下,重新定义自我,塑造多元而鲜活的民族身份。我们并非要描绘一成不变的“本色”,而是要捕捉那些动态的、流动的、充满矛盾与可能性的“面孔”。 第一章:历史回响与文化基因 回顾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探寻那些构成其文化基石的深层要素。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到道家哲学的“道法自然”,再到佛学传入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浸润,这些思想体系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 家国情怀的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和实践?集体主义精神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变异。 和谐观的演变: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与挑战时,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与现实。 勤劳与坚韧的品质: 历经磨难却从未屈服的民族精神,在农业社会和工业化浪潮中,如何体现出不同的面向?“吃苦耐劳”背后的价值支撑与时代解读。 第二章: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重塑 21世纪,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西方文化、现代科技、消费主义的涌入,如同催化剂,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消费主义的诱惑与反思: 从物质的极大丰富到精神的空虚,消费主义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身份认同?“品牌”、“时尚”背后折射的身份焦虑与追求。 科技赋能与数字生存: 互联网、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人际交往模式、信息获取渠道和公共参与方式?“网络一代”的特质与挑战。技术进步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与重构。 西方文化的审视与本土化: 自由、平等、民主等西方价值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适应与转化。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觉,避免被同质化? 第三章:个体化时代的“我”与“我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集体人”逐渐向“独立个体”转变,个人的权利意识、自我表达欲望和追求个性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 “自我”的崛起: 年轻一代对个人价值、职业发展、情感自由的追求,与传统家庭观念、社会期望之间的张力。 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从“拼搏”到“佛系”,从“恋家”到“漂泊”,不同代际、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中国人展现出的多元生活选择与价值判断。 “小确幸”与“大我”的平衡: 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如何看待与维护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平衡点。 第四章: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冲突与融合 快速的社会变迁必然带来价值观的碰撞与重塑。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融合,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复杂而生动的图景。 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 孝道、诚信、忠诚等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性实践。 新兴价值观的涌现: 公平正义、环保意识、性别平等、社会责任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道德困境与选择: 在利益驱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和社会如何面对道德模糊地带,做出伦理判断? 第五章:“中国面孔”的多重维度 “中国人”绝非铁板一块。在地域、城乡、阶层、年龄、性别等诸多维度上,“中国面孔”呈现出丰富而生动的差异性。 城乡差异的演变: 城市化进程如何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农民工、新市民群体的身份构建。 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各地独特的风俗习惯、方言、饮食文化如何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 性别角色的重塑: 女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提升,传统性别观念的松动与挑战,以及新的性别关系模式的探索。 代际沟通的鸿沟与桥梁: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在成长环境、经历体验上的差异,如何导致代际间的观念差异,又如何通过理解与包容弥合? 第六章:走向未来:“本色”的再定义 在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创新之间,“中国人”的“本色”并非固定的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动态概念。 文化自信的构建: 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挑战与机遇。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人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塑造独立自主的人格,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对时代挑战的关键。 包容与多元的未来: 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拥抱多元化的文化与价值观,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富有活力的中国社会。 结语 《中国面孔:文化与身份的变迁》并非要为“中国人”下一个终极的定义,而是希望开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将走向何方的深刻对话。透过历史的镜子,审视当下的现实,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相信,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本色”。这“本色”,是历史的回响,是时代的印记,更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本色中国人》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会我如何更辩证地看待中国人的“矛盾性”。书中并没有将中国人描绘成一个单一的、脸谱化的群体,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我们身上并存的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例如,一方面,我们可能表现出极强的集体意识和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在个人利益面前,又会展现出精打细算的一面。这种“亦此亦彼”的复杂性,恰恰是中国人真实的存在状态。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以及个体行为的细致观察,揭示了这些矛盾是如何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化。读这本书,我不再执着于寻找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形象,而是学会了拥抱这种复杂性,理解这种多面性。它让我认识到,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共同构成了丰富而鲜活的中国人形象,也正是这种不断调整和融合,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勃勃生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震撼的体验,是它对于“东方智慧”的挖掘和呈现。何天爵和冯岩并没有回避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非主流”的侧面,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去理解那些在西方价值体系中可能显得“不那么理性”或“不那么高效”的东方特质。比如,书中对“含蓄”和“内敛”的阐释,就让我对中国人不轻易表露情感、倾向于委婉沟通的习惯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并非胆怯或虚伪,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表达方式,一种避免直接冲突、维护人际和谐的策略。同时,书中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解读,也让我对中国人看待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人置于自然之中,强调和谐共处、顺应自然的态度,是区别于西方以人为本、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的关键之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东方哲学课堂,被那些古老的智慧所启发,也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的独特视角。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理性和效率来衡量一切,而“人情”似乎成了一种需要被摒弃的“旧习俗”。然而,《本色中国人》却揭示了,“人情”在中国社会结构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功能。书中对“恩”与“情”的区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交往和行为决策,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熟人社会”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什么“关系”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这种基于信任和义务的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的不足,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书中也并非简单地赞美“人情”,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探讨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客观而全面的分析,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重要元素有了更深刻、更辩证的认识。

评分

《本色中国人》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所呈现的中国文化中那股“韧”劲儿。这种韧,不是简单的顽固不化,而是在风雨飘摇中依然能够汲取力量、适应变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集体主义”的解读印象深刻。它并非扁平化的压制个体,而是强调一种“和而不同”的共生状态,强调在集体目标下,个体的贡献如何汇聚成强大的合力。这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王朝更迭与社会转型,每一次都伴随着巨大的阵痛,但中华文明总能凤凰涅槃,展现出惊人的恢复力和生命力。作者以大量生动的例子,讲述了中国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如何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孕育出新的希望。这种韧性,不仅仅体现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也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应对生活挑战的智慧,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寻求平衡的艺术,一种对未来的不懈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翻开《本色中国人》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关于“中国性”的宏大叙事在眼前徐徐展开。作者何天爵和冯岩并没有选择直白的民族主义宣扬,而是以一种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着那些深植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不断地反观自身,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过的东西。例如,书中对于“关系”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情往来,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契约和权力结构。它影响着从家庭到职场,从人际交往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看重“面子”,这背后隐藏的是对社会认同、声誉和地位的极度渴望,是一种通过维系和谐而保障自身生存的策略。这种深刻的文化解读,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中国人”这个标签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也照见了我们的历史和未来,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