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

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怡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茶器
  • 茶文化
  • 中日文化
  • 陶瓷艺术
  • 茶道
  • 文化比较
  • 彩色插图
  • 茶具
  • 日本茶道
  • 中国茶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4174
商品编码:2974524168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
作者 王子怡
定价 76.00元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174174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的发展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托,结合精美的图片,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并力求揭示其与人们的生活行为、饮茶方式、审美趣味、时代精神的关系。与一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本书更加着力于对历史文化情境和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从浙江德清窑的黑釉钵和福建建阳窑的茶盏,到日本的“利休陶”、“织部陶”……诸如此类的比较研究,使得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目录

引?言/001

章 茶饮·茶器/009

节?茶之饮/010

第二节?茶之器/018

第三节?“茶器”解/022

第二章 专用陶瓷茶器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027

节?煮茶法与唐代的陶瓷茶器文化/028

第二节?中国“禅茶一味”的寺院茶及其影响/052

第三节?唐风东渐——日本平安时代的陶瓷茶器文化/065

第三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兴盛/077

节?点茶法与宋元陶瓷茶器文化的兴盛与演变/078

第二节?移植与摹制——日本镰仓、室町时代前期的饮茶与陶瓷茶器的生产/128

第三节?室町时代后期茶道文化的确立与民族化陶瓷茶器的创造/165

第四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成熟?/177

节?撮泡法与中国明清时期的陶瓷茶器文化/178

第二节?明清时期的紫砂茶壶/204

第三节?日本桃山时代陶瓷茶器文化的成熟/220

第四节?江户时代陶瓷茶器文化的演变/238

第五章 陶瓷茶器文化的现状与启示/259

节?日本近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民艺运动/260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陶瓷业的发展状况/265

第三节?宜人宜民,与时俱进——陶瓷茶器文化的启示/271

第六章 发展陶瓷茶器文化的意义/277

节?茶——健康之饮与文化之饮/278

第二节?茶器——生活化的艺术/284

第三节?当活化艺术的发展与艺术化生活的创造/287

第四节?发展手工艺文化,共创“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300

结?语/305

参考文献/307

后?记/315

再版后记/317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东方韵味:中国与日本陶瓷茶具的千年对话》 一、 缘起:一杯清茶,一段历史 茶,作为一种饮品,承载着悠久的东方文化。而在品茗的过程中,茶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与日本,作为东方文明的两大重要分支,各自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陶瓷茶具文化。这两者之间,既有源远流长的传承与借鉴,又有着各自独立而精妙的演变。本书并非直接探讨《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一书的内容,而是将视野放得更广,旨在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现中国与日本陶瓷茶具在各自独立发展轨迹中,所折射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工艺传承以及社会生活变迁。我们将从历史的纵深处出发,追溯这两大文明在陶瓷茶具上的碰撞与交融,探寻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 溯源:中国陶瓷茶具的辉煌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陶瓷的发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就为茶具的萌芽奠定了基础。早期,人们可能将水加热后直接饮用,或使用简单的陶碗盛装。随着制陶工艺的不断进步,商周时期出现了更为精美的陶器,如尊、卣等,虽非专为饮茶设计,但其使用功能已可部分应用于煮茶、盛茶。 到了汉代,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饮茶已蔚然成风,对茶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此时,陶瓷茶具开始走向专业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兴起为饮茶带来了新的可能。浙江一带出土的晋代青瓷茶器,如唾盂、杯、盘等,造型古朴典雅,釉色温润如玉,展现了早期陶瓷茶具的精致。 唐代是饮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陆羽《茶经》详细论述了煮茶、品茶的器具,其中对陶瓷茶具的描写尤为丰富,如鍑(煮水器)、碾(研茶器)、夹(盛茶器)、注子(注水器)、碗(盛茶器)、盏(品茶器)、涤(清洁器)、承(托器)等。此时,南北方陶瓷工艺各有千秋。南方越窑青瓷以其“千峰翠色”闻名,釉色青翠,造型秀美,成为唐代重要的茶具。北方邢窑白瓷则以其“类银”、“类雪”的洁白与细腻著称,与当时流行的团饼茶相得益彰。唐代的茶具,不仅注重实用性,更开始融入艺术性和审美性。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也是茶文化最辉煌的时代之一。点茶法的流行,对茶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代的建窑黑釉盏(兔毫盏、鹧鸪斑盏、油滴盏等)因其独特的釉色和器型,成为斗茶的首选。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也纷纷推出精致的瓷器,用于盛茶、储茶。宋代茶具造型趋于精巧,釉色变化丰富,体现了宋人内敛含蓄的审美趣味。器物的线条流畅,装饰简洁,注重材质本身的质感和韵味。 元明清时期,随着饮茶方式的演变,散茶逐渐取代团饼茶,泡茶法的普及也对茶具产生了影响。此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彩瓷异军突起,成为茶具的主流。紫砂壶在明代开始盛行,以其独特的透气性和保温性,以及造型的多样性,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明清时期的茶具,更加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出现了许多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茶壶、茶杯、茶盏等。官窑瓷器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而民窑瓷器则更显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三、 借鉴与创新:日本陶瓷茶具的独特演进 日本的饮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尤其是在茶道的形成过程中,中国茶具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然而,日本并未照搬照抄,而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陶瓷茶具。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奈良、平安时代,当时的饮茶方式主要受中国唐代影响。遣唐使将中国的茶叶、茶具以及饮茶习俗带回日本。到了镰仓、室町时代,随着禅宗在日本的兴盛,抹茶道的雏形逐渐形成,茶道仪式也日益复杂化。此时,日本开始大量进口中国的宋代茶具,如建盏、耀州窑瓷器等,并以此为范本进行仿制。 然而,日本茶道的核心在于“侘寂”(Wabi-sabi)精神,即追求自然、朴素、不完美中的美。这种精神深深地融入了日本陶瓷茶具的设计之中。与中国茶具追求的精巧、华丽、色彩丰富不同,日本茶具更倾向于朴拙、内敛、注重材质本身的肌理和质感。 日本陶瓷茶具中的代表性类型,如乐烧(Raku ware)。乐烧起源于安土桃山时代,由乐长次郎为千利休创作,专用于茶道。乐烧的特点是手工捏制,高温速烧,釉色变化丰富,常带有不规则的裂纹和手工痕迹,充分体现了“侘寂”的审美。其造型通常为圆润的碗状,方便双手捧握,与抹茶的冲泡和饮用方式完美契合。 除了乐烧,日本还有许多其他知名的陶瓷产地和风格,如: 备前烧(Bizen ware): 位于冈山县,以无釉、高温烧制著称,器表常有火色、窑变等自然形成的色彩和肌理,质朴而粗犷。 信乐烧(Shigaraki ware): 位于滋贺县,以自然落灰釉、粗陶土、淳朴的造型闻名,常带有跳跃的釉点和粗犷的颗粒感,充满生命力。 萩烧(Hagi ware): 位于山口县,以白萩、鬼萩等不同釉色为特色,釉面常有细密的开片,触感温润,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釉色会逐渐变化,形成独特的“萩之七变”。 唐津烧(Karatsu ware): 位于佐贺县,风格多样,既有粗犷的朝鲜风格,也有模仿中国磁州窑的绘唐津,同时也有模仿柿右卫门风格的色绘唐津,表现力丰富。 有田烧/伊万里烧(Arita ware/Imari ware): 位于佐贺县,以精美的青花、彩绘技法闻名,色彩鲜艳,图案繁复,风格华丽,是对中国明清瓷器技法的吸收与创新,代表着日本陶瓷的高峰。 日本的茶壶(Kyusu)也是其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茶壶的特点通常是侧把、壶嘴较短而粗,适合冲泡煎茶等叶茶。其造型简洁,注重实用性,许多茶壶由匠人手工制作,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四、 哲学与美学:中日陶瓷茶具的深层内涵 中国陶瓷茶具的发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儒家思想: 追求中庸、和谐、规整。中国古代的官窑瓷器,如汝窑的淡青色,追求的是一种温润、内敛、符合礼制的审美。器型的端庄、釉色的纯净,都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和谐与秩序。 道家思想: 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紫砂壶的朴拙、天然的色彩,以及其随使用而发生变化的包浆,都与道家追求的自然之道相契合。宋代文人对建盏的喜爱,也是对其不加雕饰、朴实无华之美的欣赏。 佛教禅宗: 影响了部分茶具的审美,尤其是宋代文人饮茶的意境。对茶盏的质感、韵味的追求,以及对茶汤色泽的欣赏,都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有相通之处。 日本陶瓷茶具则将“侘寂”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侘寂”(Wabi-sabi): 承认不完美、无常和残缺之美。日本茶具中的裂纹、不规则的釉色、手工制作的痕迹,都被视为美的组成部分,而非瑕疵。这种对不完美事物的接纳,体现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和超然态度。 “一期一会”(Ichigo ichie): 珍惜每一次相遇。茶道中的每一次品茶都是独一无二的,茶具作为承载这份情境的器物,也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朴素而耐用的茶具,更能衬托出此刻的珍贵。 自然主义: 模仿自然,顺应自然。许多日本茶具的釉色和造型,都源于对自然元素的观察和提炼,如信乐烧的“自然落灰釉”,备前烧的“火色”,都是窑火与泥土在大自然中共同作用的产物。 五、 工艺与传承:匠心独运的技艺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精湛的陶瓷工艺都是其茶具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中国,从唐代的南北窑口之争,到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到元明清景德镇的瓷都辉煌,陶瓷工艺不断革新。釉料的配制、烧成温度的控制、拉坯、塑形、描绘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汗水。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珐琅彩等装饰技法,以及紫砂壶精妙的造型和雕刻工艺,都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在日本,茶具的制作同样遵循着严谨的传统。虽然受到中国技法的影响,但日本匠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乐烧的快速捏制与烧成,对温度的精准把握;备前烧、信乐烧等粗陶的烧制,需要对窑火有极深的理解;有田烧的精细描绘,则展现了日本匠人对手工艺的极致追求。许多日本的陶瓷技艺都被列为“人间国宝”,世代传承,确保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得以保留。 六、 结语:一杯茶中的东方智慧 中国与日本的陶瓷茶具,是两国文化、历史、哲学与美学观念的生动载体。它们不仅仅是盛装茶水的器物,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桥梁。通过对这两大茶具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得以窥见东方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智慧。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跨越千年的东方韵味,在每一个斟茶、捧盏的瞬间,都回响着历史的回声,流淌着文化的醇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设计行业工作的青年,最近对东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器物设计层面。中国和日本的陶瓷艺术,在我看来,是东方美学最集中的体现之一。然而,我对它们之间的具体区别,以及它们各自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至今的,了解得并不深入。《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提供我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我猜想书中会从材料、工艺、造型、釉色、纹饰等多个角度,对比中日两国茶器的独特之处。我特别好奇,中国陶瓷茶器所蕴含的“兼容并蓄”的精神,如何在茶器上得以体现?而日本陶瓷茶器那种“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态度,又会让茶器呈现出怎样的风貌?书中精美的彩色插图,我预想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将直接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让我在视觉上就能感受到不同风格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新的设计灵感,也能让我更全面地认识东方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生活品质有着不懈追求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在家中营造一份宁静而富有品味的氛围。茶,自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家中已经收藏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陶瓷茶具,但总觉得对它们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透彻。这本书,《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听起来就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茶器看起来粗犷却自有韵味,而有些则细腻典雅,各具风格。我会不会在读完这本书后,对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关于茶器在不同品茶场景下的搭配建议,是否也能给我一些启发?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历史和文化的知识,更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如何通过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茶器,来提升我的生活仪式感,让每一次品茗都成为一次身心的享受。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手工艺有着深厚感情的收藏家,尤其钟爱陶瓷制品。近年来,我开始关注亚洲,特别是中日两国在陶瓷茶器领域的独特发展脉络。我深知,茶器不仅仅是饮茶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文化、历史和匠人精神的艺术品。《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这是我一直以来在寻找的。我猜想,书中会对两国茶器在材质选择、烧制技法、造型设计、纹饰意境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对比。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两国茶器如何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例如中国茶器的大气与包容,以及日本茶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可靠的鉴赏信息,甚至是一些关于辨别真伪、了解价值的提示,这对我作为收藏者的意义非凡。这本书的彩色插图,我相信一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能最大程度地展现陶瓷茶器的美感,让我一饱眼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足够吸引人,那精美的彩色插图,仿佛已经将我带入了悠远的东方茶道世界。我一直对日本的侘寂美学和中国陶瓷的温润质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深入体会。这本书的名字——“正版 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彩色插图版”——让我眼前一亮。它承诺的“比较”二字,正是我想看到的,能够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美学放在一起审视,定能从中发现许多有趣的异同。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茶器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探讨,究竟是中国人对茶器的实用性更为看重,还是日本人将其视为冥想和自我修行的一种载体?书中会如何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细致的文字来展现这些差异?我会不会在翻阅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在茶馆里品茗的场景,或是想象着在日式茶室中,那份宁静与和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我情感上的共鸣,让我对这两种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 appreciation。

评分

我一直是个沉迷于历史文化研究的爱好者,尤其对亚洲的文化交流史情有独钟。茶,作为亚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和传播,往往能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这本书的名字,直击我最感兴趣的核心——“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我猜想,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器物本身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挖掘陶瓷茶器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宗教、哲学甚至政治的意义。例如,中国陶瓷茶器在历史上是如何影响日本的陶瓷工艺发展的?日本又是如何在吸收中国陶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和陶”风格?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印证这些文化交流的过程?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唐物”与“和物”的对比分析,这往往是中国瓷器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明证。如此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视觉呈现的书籍,无疑将为我了解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