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目录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业余的翻译爱好者,我平时会接触一些早些年间的中文科技文献和新闻报道,经常会遇到一些当时非常流行,但现在已经基本“退役”的词语,非常影响阅读体验。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建立一个时间锚点,弄清楚哪些词汇是特定时间段的“印记”。这本书在处理这类“时效性强”的词汇时,表现得极为专业和审慎。它没有将这些词汇简单地视为“错误用法”或“低级词汇”,而是客观地记录了它们在特定五年间的生命力、流行的广度以及最终的消亡路径。我记得有一个词,书中特别提到它在某个特定社会事件后热度骤降,并给出了几个非常精妙的对比句,展示了其语义的漂移过程。这对我进行历史文献的“语境化”翻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快餐式热词指南,更像是一份严肃的语言考古报告,每一个词条背后都凝聚着作者对时代脉搏的精确把握。我甚至在想,如果能有一本后续的词典来衔接2011年后的词汇,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是那种比较沉稳的深蓝色,配上手写的宋体字,给人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感。虽然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但拿到手后还是被它的内容深度给吸引住了。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一个专门研究语言变迁的论坛上看到有人推荐的,说如果想了解这五年间汉语词汇的动态变化,这本书是绕不开的案头必备。我平时工作涉及一些市场推广文案的撰写,需要紧跟最新的网络热词和行业术语,所以对这类工具书的需求比较大。这本书的排版清晰,词条的释义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不仅解释了词义,还给出了大量的例句和使用语境的分析,这一点尤其赞赏。不像有些词典,只给出干巴巴的定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手把手教你如何准确地运用这些新冒出来的词汇。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宅经济”和“限购”相关词汇的收录和分析,感觉作者对社会热点的捕捉非常敏锐,能看出他们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动因。总而言之,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在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绝对值得语言学习者和文字工作者收藏。
评分我退休前是中学语文教师,退休后依然对母语的活力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我的老花镜都快被我翻坏了,就是为了研究这些新冒出来的词汇对我们下一代的表达能力会产生什么影响。我通常不太信任市面上那些追逐潮流的“流行语大词典”,因为它们往往过于注重趣味性而牺牲了准确性。但是这本《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却给了我一个很扎实的依靠感。它的权威性体现在对词源语境的严苛考证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的“辨析”栏目,比如一些容易混淆的、语义相近的新词,作者会用非常古典、规范的语言把它们区分开来,这对于我给孙辈做语言教育时,纠正一些他们不恰当的表达习惯非常有帮助。它让我看到了新词的“野蛮生长”背后,依然有清晰的语言逻辑在支撑,而不是一盘散沙。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会我们如何使用新词,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理解”新词的诞生机制,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意义所在。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篇幅给震住了,比我想象的要厚实不少,感觉像一本小百科全书。我不是语言学专业的,只是一个对汉语言文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平时闲暇时喜欢研究一下词汇的演变历史。我尤其关注那些从特定群体(比如网络社区或者某个行业内部)逐渐扩散到大众日常用语中的词汇。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梳理做得非常系统化,它不仅列出了词条,还清晰地标注了这些词汇大致的流行时间轴,这对于理解一个词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我发现,作者在追溯词源时下了很大功夫,很多我以为是凭空出现的网络热词,追根溯源后竟然有着非常古典或者外来的影子。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我对语言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有了更深的敬畏。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过去几年间的写作风格变化,对照着书里的记录去反思自己的语言习惯是如何被时代推着走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些例句虽然很贴合当时的语境,但对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来说,理解那个特定的社会背景可能需要额外的知识储备,不过瑕不掩瑜,这反而增加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我是一位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正在准备我的期中报告,主题就是关于2000年后流行语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结构的影响。我到处找资料,跑图书馆,最后是在一位高年级学姐的强烈推荐下锁定了这本《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提供了一个极为扎实和详尽的语料库基础。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词汇的分类不仅仅是简单的字母排序或者词性区分,而是引入了社会功能和语义场域的概念。比如,它会把与“金融危机”、“房地产调控”相关的词汇归类在一起,分析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被高频使用,并最终沉淀下来。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构建了报告的整体框架。我记得我在分析“雷人”、“给力”这两个词的演变轨迹时,书中提供的例证和分析角度,远比我从网络检索到的碎片信息要深刻和系统得多。它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这对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