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均熙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典
  • 新词
  • 语言学
  • 词汇
  • 流行语
  • 文化
  • 2005-2010
  • 现代汉语
  • 参考工具书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ISBN:9787548600848
商品编码:2972944144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目录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文摘


序言



辞海探源:一部跨越时代与领域的工具书 书名:辞海探源:一部跨越时代与领域的工具书 编撰团队: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专业的编撰机构名称,例如:中华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研究所等] 出版年份: [选择一个与目标读者群体和内容相关的年份,例如:2023年] --- 导言:时代的语言镜像与知识的深度重构 在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语言作为思维与文化的载体,其发展速度与复杂性日益增强。词汇的更迭,如同历史的年轮,精确地记录着社会、科技、文化、政治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然而,现有的工具书往往滞后于飞速演进的语言现实,或是过于侧重某一特定领域,难以提供一个宏观而又细致的语言全景图。 《辞海探源:一部跨越时代与领域的工具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意义上的词典或百科全书,而是一部跨越传统学科壁垒、整合多元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工具书。它旨在为语言研究者、社会学者、信息分析师乃至广大知识探索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动态的“语言知识检索与理解平台”。 本书的编纂历程长达五年,汇集了语言学、社会学、信息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权威专家和青年才俊。我们摒弃了传统工具书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主题群落与知识辐射”的编排模式,确保读者在查阅单一词条时,能够立即触及相关领域的广阔背景知识,实现真正的“由点及面”的学习体验。 第一部分:核心内容与结构解析 《辞海探源》全书共分为七大核心卷册,每一卷册都对应着当代社会知识结构的一个关键领域,并辅以独特的词条设计与释义方法。 第一卷:社会变迁与人文思潮(Societal Shifts and Cultural Currents) 本卷聚焦于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大众文化所出现的重大转折点。 重点收录: “原子化生存”、“精致的利己主义”、“慢生活运动”、“内卷化”、“躺平哲学”等反映社会心理和生活态度的热词。 特色解析: 词条的解释不仅涵盖了其字面意义和引申义,更深入挖掘了其社会学成因、代际差异,并辅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引用案例,以展示其在公共话语中的实际运用轨迹。例如,“内卷化”一词的解析,会追溯至其在学术领域的起源,并分析其如何渗透并重塑了教育、职场乃至婚恋市场的语境。 第二卷:科技前沿与数字生态(Technological Frontiers and Digital Ecosystems) 本卷是全书最“前沿”的部分,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术语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化进程。 重点收录: “元宇宙”、“区块链”、“生成式AI(区别于传统AI)”、“碳中和路径”、“基因编辑伦理”等。 特色解析: 针对技术类词汇,本书采取了“概念核心—技术原理—应用场景—潜在风险”的四段式释义结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为读者设计了“溯源链”,清晰标注了某一技术概念从提出到成熟应用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核心奠基人,帮助读者理解技术迭代的脉络,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术语上。 第三卷:全球化视野与地缘政治话语(Global Perspectives and Geopolitical Discourse) 本卷旨在梳理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新词汇和概念范式。 重点收录: “供应链韧性”、“多边主义的重构”、“认知战”、“软实力外交新范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相关术语”等。 特色解析: 词条的定义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标准,并在释义后附带“视域对比”栏目,简要介绍同一概念在不同国际组织或地缘政治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侧重点,增强了词汇的国际理解力。 第四卷:商业模式与经济语境演变(Business Models and Economic Context Evolution) 本卷关注消费主义、金融创新和组织管理学领域的变革性词汇。 重点收录: “平台经济”、“去中介化”、“预制菜经济”、“注意力稀缺”、“共享经济的后泡沫时代表述”等。 特色解析: 对于经济术语,本书特别强调了其与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之间的关联,并提供了多个“案例速览”,用实际商业案例来印证词义的动态变化。 第五卷:新媒体、传播学与符号重构(New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Symbol Reconstruction) 本卷聚焦于网络语言、青年文化表达以及信息传播媒介的底层逻辑变化。 重点收录: “梗文化”、“赛博空间伦理”、“信息茧房的结构性影响”、“短视频叙事学”、“表情符号(Emoji)的语用学价值”等。 特色解析: 这是全书最富活力的一卷。对于网络新词,我们采用“生命周期标注法”,标明该词汇的流行高峰期、当前活跃度以及是否已进入稳定语料库,避免收录昙花一现的口头禅。 第六卷:科学方法与跨学科交叉术语(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Terms) 本卷主要面向理工科背景的读者,侧重于学科交叉领域中的关键术语及其跨界应用。 重点收录: “大数据驱动的假设检验”、“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系统论”、“人机协作理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等。 特色解析: 强调方法论而非单纯的知识点,提供清晰的“概念迁移路径图”,解释一个核心概念如何从其母学科迁移到另一应用学科,并发生意义上的拓展或收缩。 第七卷:语言本体与词汇规范发展(Linguistic Ontology and Normative Development) 本卷回归语言学本身,关注汉语词汇在语音、语义、构词法上的新发展,以及语言规范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重点收录: 近期高频出现的、具有典型构词法特征的新词、外来语的本土化进程分析、以及不同方言区对新词的接纳差异等。 特色解析: 采用历时分析法,对比分析新词与旧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填补关系,为语言规划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证依据。 第二部分:工具书的革新理念 《辞海探源》之所以能在众多工具书中脱颖而出,在于其以下三大革新理念: 1. 动态语义映射系统(Dynamic Semantics Mapping): 我们认识到词义的固定化是工具书的最大弊端。本书引入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语义漂移监测模块”。对于特定词条,我们不仅提供当前最主流的释义,还通过附录图表展示该词义在过去十年中的语义变化曲线,帮助读者理解词汇的“时间属性”。 2. 知识密度与阅读体验的平衡: 尽管内容详实,但本书的排版设计严格遵循认知心理学原理。采用模块化布局,使用清晰的层次标题、对比色块和精炼的专业术语高亮,确保即使是极其复杂的概念,也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保持极高的可读性。 3. 跨引用网络的深度构建: 本书内部的引用关系远超传统词典的相互索引。一个词条可能同时指向“社会变迁卷”中的一个社会思潮、“科技前沿卷”中的一个技术名词,以及“商业模式卷”中的一个应用案例。这种三维交叉引用,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边界,真正实现了“一书在手,包罗万象”的知识检索效率。 结语:面向未来的知识导航 《辞海探源:一部跨越时代与领域的工具书》,是献给所有不甘于知识表层的探索者的厚重之作。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语言现象的静态档案,更是理解当代社会复杂性、预测未来知识趋势的动态指南。我们相信,通过这部工具书,读者将能够更精准、更深刻地把握我们所处时代的语言脉搏与知识全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时间胶囊”般的体验。当我翻开它,仿佛被直接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不确定性的年代。那五年,社会结构、消费模式、人际交往方式都在经历剧烈的重塑,而语言正是这一切变化的晴雨表。这本书收录的词汇,与其说是新词,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社会心理和集体记忆的切片。我记得当时某类特定群体流行的黑话或简称,在其他任何正规出版物中都无处寻觅,但在这本词典里,它们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并配上了适度的解释,没有过度渲染其猎奇性,而是将其置于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记录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说什么”,更记录了“为什么这么说”。对于历史学家或社会学研究者而言,它无疑是一份珍贵且极具生命力的第一手语料库。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也会感到一丝对当下语言发展的“脱节感”,但这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时效性和历史定格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精确地切断了时间轴,聚焦于那五年。与现在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月度报告”不同,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提供了结构性的理解,而非碎片化的信息堆砌。我对它在处理那些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俚语时的态度非常赞赏——既不回避,也不滥用。例如,一些关于新型工作模式或新兴消费群体的表达,词典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描述,既保留了当时的语感,又保持了学术的客观性。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准的“快照”,完美冻结了2005到2010年间汉语的活力脉搏,对于想理解当代中国发展轨迹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语言学入口。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词典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词典的编纂是个浩大的工程,要涵盖五年间的变迁,难度极大。但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后,那种被击中的感觉非常强烈。它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在于其专业性与包容性的完美平衡。它没有陷入对一些纯粹的网络低俗词汇的过度追捧,而是审慎地挑选了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结构性新词。例如,对于一些带有政治或经济改革色彩的新词汇,它的解释非常审慎和严谨,绝非敷衍了事。我曾对照着查阅过好几个专业领域的名词,发现它的引证和例句都相当得体,没有出现“生硬嫁接”的尴尬。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网络热词汇编”,更像是一部严肃的语言学研究参考书。对于需要进行当代汉语研究的年轻学生来说,这本工具书的参考价值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信赖的基准线。

评分

这部《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出版,简直是为我这样热衷于追赶语言潮流的人士量身定做的一份珍贵礼物。我记得那几年,互联网爆炸式发展,各种网络热词、社会新现象层出不穷,很多词汇冒出来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用,但我自己却常常抓瞎,不知道它们的准确含义和使用语境。去查阅传统的词典,那些陈旧的解释根本跟不上时代的速度。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及时地照亮了那个特定时期的语言图景。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技术术语的收录和精准定义。比如,像“微博”、“团购”这些在当时迅速普及的词汇,它不仅给出了清晰的释义,还往往会附带上这个词汇的社会文化背景,让我明白这些词汇是如何从一个小圈子的行话,一跃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它不仅是词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那个五年间社会变迁的语言侧影。每次翻阅,都能唤起我对那个时代深刻的记忆,那份鲜活感和烟火气,是任何静态的历史资料都无法比拟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当代汉语动态发展的学者和普通爱好者。

评分

对于一个深度沉浸在内容创作领域的人来说,语言的准确性是我的生命线。在使用《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词义的“细微差别”的把握。很多新词的含义是流动的,一个词在2005年和2010年的侧重点可能完全不同。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这种动态的演变过程。比如,一些与“绿色”、“环保”相关的词汇,在初期可能只是一个口号式的表达,但到了后期,词义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政策细节和行业标准。词典中对这些细微差别的标注,帮我避免了在写作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窘境。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外来语的音译和意译的规范性梳理。在那个时期,大量源自英文的专业术语涌入,如何使用最恰当的中文表达,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这本书提供的参考框架,极大地简化了我的工作流程,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为词语的准确性而纠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