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王均熙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86008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主要收录2006年至2010年7月产生的新词新义,少数条目产生于2005年,考虑到语文工具书的实用性,本书也酌情予以收列。所收词目后附书证,以满足读者查阅的需要,也便于其他辞书在修订时考虑补收。本书共收条目约2000条。
凡例
正文
拼音索引
后记
王均熙,1947年10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多年来从事辞书编募工作及现代汉语,方言等语言研究,曾参与中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的撰稿与编辑工作。主要专著有《汉语新词词典》《简明汉语新词词典》《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等。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时间胶囊”般的体验。当我翻开它,仿佛被直接拉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不确定性的年代。那五年,社会结构、消费模式、人际交往方式都在经历剧烈的重塑,而语言正是这一切变化的晴雨表。这本书收录的词汇,与其说是新词,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社会心理和集体记忆的切片。我记得当时某类特定群体流行的黑话或简称,在其他任何正规出版物中都无处寻觅,但在这本词典里,它们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并配上了适度的解释,没有过度渲染其猎奇性,而是将其置于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记录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说什么”,更记录了“为什么这么说”。对于历史学家或社会学研究者而言,它无疑是一份珍贵且极具生命力的第一手语料库。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也会感到一丝对当下语言发展的“脱节感”,但这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时效性和历史定格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精确地切断了时间轴,聚焦于那五年。与现在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月度报告”不同,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提供了结构性的理解,而非碎片化的信息堆砌。我对它在处理那些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俚语时的态度非常赞赏——既不回避,也不滥用。例如,一些关于新型工作模式或新兴消费群体的表达,词典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描述,既保留了当时的语感,又保持了学术的客观性。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准的“快照”,完美冻结了2005到2010年间汉语的活力脉搏,对于想理解当代中国发展轨迹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语言学入口。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词典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词典的编纂是个浩大的工程,要涵盖五年间的变迁,难度极大。但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后,那种被击中的感觉非常强烈。它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在于其专业性与包容性的完美平衡。它没有陷入对一些纯粹的网络低俗词汇的过度追捧,而是审慎地挑选了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结构性新词。例如,对于一些带有政治或经济改革色彩的新词汇,它的解释非常审慎和严谨,绝非敷衍了事。我曾对照着查阅过好几个专业领域的名词,发现它的引证和例句都相当得体,没有出现“生硬嫁接”的尴尬。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网络热词汇编”,更像是一部严肃的语言学研究参考书。对于需要进行当代汉语研究的年轻学生来说,这本工具书的参考价值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信赖的基准线。
评分这部《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出版,简直是为我这样热衷于追赶语言潮流的人士量身定做的一份珍贵礼物。我记得那几年,互联网爆炸式发展,各种网络热词、社会新现象层出不穷,很多词汇冒出来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在用,但我自己却常常抓瞎,不知道它们的准确含义和使用语境。去查阅传统的词典,那些陈旧的解释根本跟不上时代的速度。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及时地照亮了那个特定时期的语言图景。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技术术语的收录和精准定义。比如,像“微博”、“团购”这些在当时迅速普及的词汇,它不仅给出了清晰的释义,还往往会附带上这个词汇的社会文化背景,让我明白这些词汇是如何从一个小圈子的行话,一跃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它不仅是词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那个五年间社会变迁的语言侧影。每次翻阅,都能唤起我对那个时代深刻的记忆,那份鲜活感和烟火气,是任何静态的历史资料都无法比拟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当代汉语动态发展的学者和普通爱好者。
评分对于一个深度沉浸在内容创作领域的人来说,语言的准确性是我的生命线。在使用《汉语新词词典(2005-2010)》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词义的“细微差别”的把握。很多新词的含义是流动的,一个词在2005年和2010年的侧重点可能完全不同。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这种动态的演变过程。比如,一些与“绿色”、“环保”相关的词汇,在初期可能只是一个口号式的表达,但到了后期,词义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政策细节和行业标准。词典中对这些细微差别的标注,帮我避免了在写作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窘境。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外来语的音译和意译的规范性梳理。在那个时期,大量源自英文的专业术语涌入,如何使用最恰当的中文表达,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这本书提供的参考框架,极大地简化了我的工作流程,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为词语的准确性而纠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