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孩子的学问
定价:38.00元
售价:26.6元,便宜11.4元,折扣70
作者:陈大惠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6811191
字数: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老师和家长,传统文化爱好者,陈大惠粉丝
1.陈大惠独特的个人魅力。陈大惠出版或参与制作了了多部图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陈大惠制作的《为什么不能吃它们》系列节目,荣获2003年中国非官方环保大奖——福特汽车环保奖。《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曾两次对他提出采访的邀请。n
2.弘扬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作者陈大惠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n
3.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社会热点,本书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结合儒家经典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若干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案。n
n
内容提要
本书从列举家庭教育的混乱开始,谈及送孩子上学的困难,孩子读书、背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针对各种问题儿童,如偷东西的孩子,叛逆的孩子,不思进取的孩子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后一部分讨论怎样增进亲自关系,以及怎样培养出孝顺的孩子。n
书中列举的各种教育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作者提出的方案有可靠的典籍来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n
n
目录
作者介绍
陈大惠,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曾为《东方时空》代主持人,与白岩松、王志、水均益、敬一丹同在一个办公室。后来,陈大惠为了推动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休假做义工至今。2006年至2008年主持完成了大型公益访谈类节目《和谐拯救危机》,此后发起组织的“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公益论坛”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从2009年7月起,从青岛、唐山、石家庄、沈阳、抚顺、牡丹江一路走到鸡西,做了至少百余场弘扬《弟子规》的免费公益论坛。n
n
文摘
读书的次第n
班主任:老师,有观众提问,说孩子背书有没有次第?他讲到,小孩子背书应该先读难的,说难懂的会了,简单的就很容易了。如果小时候读简单的,长大了再读难的会不容易读进去。n
陈老师:我们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孩子,说什么的都有。n
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提个建议,你可以提出教法,但是你好要告诉给大家是引自哪部经典,是哪个老师教的。在过去大家非常看重“师承”。你不能自己发明创造,人家不认你。说你是谁的学生,朱熹的学生,那了不得;顾炎武的学生,亭林门生那还了得,都可以,你得有师承!所以现在我们是张嘴就来,大众就很难升起信心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呢?你说我们现在节目《教孩子的学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们的?那你看古人说的,这都是经历时间和空间检验被尊为圣贤的教育,你听不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大家就相信你。不是你发明创造的,你在介绍给大众古人是怎么教的。你要告诉大家是哪一部史料经典的,说孩子要先从难的教起,然后再是简单的,你要把它说出来。大众都没听说过,那要尤其给大众解释清楚。因为它太少见了,怕别人误会,那难的。咱们打个比方,像儒家的“十三经”头一部是《周易》。那么各位可以去看看,《四库全书》里面“经”“史”“子”“集”排在“经”部头一位《周易》(《易经》)。n
关于注解《易经》,我们说从汉吧,从有经学博士开始,夫子就给《易经》做释义注解,从那个年代一直到清末,做的释义注解浩如烟海。那皇上想看哪个是好的,你挑错了要杀头,丢了性命。所以那些大学问家,像纪晓岚他们,开馆的这些大学士们,是全国有学问的人,是史家公认的大学问家。你看“经”部里边《周易》排头一个,从汉一直到清的注解本有多少?我讲这话什么意思?一辈子活七十岁、八十岁的大学问家注解《周易》,他一部都说不明白,一个人一个说法,但是都对。你说《周易》有多,那这是难的。你说教给孩子,那孩子多大?是十七岁还是十八岁?这时候你给他讲解《周易》,说实在话他都不容易接受。大学问家做这门学问都很难,那你现在说,要先从难的开始,标准何在?字还没认全呢,怎么个难法?是不是每个字都不认识叫难?所以说现在的观点真的是五花八门。孩子到底该怎么教?一定要契机契理。“机”就是他的根基,“理”就是你教给孩子的要是圣贤经典。他很懵懂的时候你要教给他很简单的、朗朗上口的儿歌。《三字经》像儿歌一样,很容易,并不难。孩子不学难的。他为什么不学?他学不懂。如果他接受起来都很难,那不是白教了。契理而不契机。所以说难不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教的孩子能不能够接受得了。这东西是好吃,吃下去之后没消化,这不是白吃了。所以说契理契机非常重要,否则白搭工夫。n
……n
序言
这本书,我真的花了点时间才消化完。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直接告诉你“这样做孩子就会乖”的育儿指南,也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说教本。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或者说,是一次陪同家长一起进行的心灵探索。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一层层剥开那些关于“学问”的表象,去触碰更深层的东西。我一开始拿到它,是被书名吸引的——“教孩子的学问”,听起来既有学问,又很接地气,仿佛能解开很多我一直以来对孩子教育的困惑。翻开之后,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列举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如何教数学、如何教语文。它更多地是在探讨“教”这个行为背后的哲学,以及“学问”的真正含义。作者引用了很多看似与教育无关的文学、历史片段,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提炼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进而反观到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引导他们认识世界。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其中关于“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部分。以前,我总是急于把我知道的东西灌输给孩子,生怕他们落后,生怕他们不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等待和观察比急于教会更重要。它提醒我,孩子天生就具备学习的本能,而我们作为父母,更重要的角色是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导师。我记得里面有一段关于“犯错”的论述,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以来都希望孩子能完美,不犯错误,殊不知,错误才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这本书鼓励我们去拥抱孩子的错误,去引导他们从中学习,去建立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成长心态。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即在孩子身上看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旅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反思,去调整自己的认知。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才能从中汲取更深层营养的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育儿和教育的书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要么是空洞的大道理,要么是过于具体的操作指南,让我觉得有些审美疲劳。但是,《教孩子的学问》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没有那些浮夸的包装,也没有那些煽情的案例,只是用一种非常沉静、非常理性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学问”仅仅局限于学术层面,而是将其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讨论的,是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学问”,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比如,书中提到过,即使是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也能从中学习到生命的规律,学习到耐心和坚持。我以前可能更多地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问”是融入生活的,是伴随孩子成长的。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和的语气,引导我们去反思,我们是不是在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发现“学问”的乐趣?是不是我们过于功利,只想让他们“学到”有用的东西,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过程?我开始尝试着让孩子参与到一些家务劳动中,比如一起做饭,一起打理花园。起初,孩子可能只是觉得好玩,但慢慢地,我发现他们开始主动去观察,去提问,去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它没有提供具体的“秘籍”,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教育和孩子成长的全新视角。
评分《教孩子的学问》这本书,的确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曾经以为,教育就是把知识从我这里传给孩子,让他们掌握,然后应用。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线性的过程。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也没有给你一个“操作手册”。相反,它更像是在引导你去思考,“学问”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教”给孩子“学问”?我记得,书中曾经探讨过“好奇心”的重要性。我以前可能更多地关注孩子是否“学会”了某些知识,而忽略了他们是否“想去了解”更多的东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奇心才是驱动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它鼓励我们去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去扼杀它。我开始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问问孩子“为什么”,而不是总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虽然有时候,我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这个过程本身,却让孩子和我都受益匪浅。这本书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技巧”,它更像是一次“价值观的重塑”,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以及我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灌输”,而是一场“陪伴”和“引导”。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去慢慢消化。它没有那些立竿见影的“育儿秘籍”,也没有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教学技巧”。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哲学对话”,关于“学问”的本质,关于“教育”的意义。我记得,作者在书中曾经探讨过,“学习”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我以前可能更多地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忽略了它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一定是伴随着成长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塑造,是思维的提升。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兴趣”的论述。我一直以为,兴趣是天生的,是不可控的。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兴趣是可以被培养,被引导的。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兴趣点,并用“学问”去滋养它。我开始尝试着,不再总是强迫孩子去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而是去引导他们去探索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虽然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但我相信,这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投资。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广阔的天地,让我开始思考,我如何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评分《教孩子的学问》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以前可能一直陷在“教”这个字上,总想着如何把知识“塞”给孩子。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教”,是一种“引导”,是一种“启发”。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也没有告诉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相反,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什么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智慧?”我记得,书中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以前可能更关注孩子是否“听话”,是否“遵守规则”,而忽略了他们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才是孩子未来面对复杂世界最重要的武器。它鼓励我们去创造一种氛围,让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有些幼稚。我开始尝试着,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再总是扮演一个“评判者”的角色,而是尝试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我相信,这是在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个“智慧的启迪”,让我开始思考,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引导者,帮助孩子去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问”。
评分我得承认,《教孩子的学问》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了一些“认知冲击”。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老师教,孩子学,然后考试。这是一个非常线性、非常明确的路径。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学问”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它并没有详细地讲解如何去教授某个学科,也没有提供所谓的“学霸养成秘籍”。相反,它更多地是在探讨“学问”的本质,以及如何去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以及一些富有哲理的思考,来阐述他的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我以前总觉得,只要孩子掌握了知识,他们自然就会思考。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思考本身,也需要被“教”,或者说,需要被“引导”。作者鼓励我们去创造一种氛围,让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有些幼稚或者不成熟。我开始尝试着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再总是扮演一个“裁判”的角色,而是尝试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有时候,我甚至会故意提出一些看似“错误”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思考。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套现成的“课程表”,也没有告诉我“应该”教孩子什么。它更像是一个“路标”,指引我看到了教育更深层的意义,让我开始思考,我真正希望孩子学会的,到底是什么。
评分我必须说,《教孩子的学问》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书。它没有那些哗众取宠的标题,也没有那些过于直白的“操作指南”。相反,它用一种非常平静、非常内敛的方式,探讨了关于“学问”的本质,以及我们作为父母,如何去引导孩子获取真正的“学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讨论。我以前可能一直认为,孩子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们懒惰,或者因为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的“激励”。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习的内在动机,比任何外部激励都来得重要。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孩子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去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我开始尝试着,不再总是强迫孩子去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而是去引导他们去探索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虽然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智慧,但我相信,这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投资。这本书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广阔的天地,让我开始思考,我如何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该做什么”,而在于它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让我对“学问”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一直以为,学问就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是考试的分数,是未来找工作的敲门砖。但《教孩子的学问》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狭隘的理解。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告诉你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去教授孩子具体的技能。相反,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学问”的广阔天地。作者通过一些非常精妙的比喻和深入的思考,描绘了“学问”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认知能力的提升,是解决问题的智慧,是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提问”和“思考”的讨论印象深刻。我一直以来都比较倾向于直接给出答案,因为我觉得那样更有效率。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孩子,比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孩子,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如何鼓励他们去质疑,去探索,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不再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所在,去思考解决的办法。虽然过程并不总是顺畅,但我能感受到孩子在其中获得的乐趣和成长。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万能钥匙”,它需要我们自己去运用智慧,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去摸索出最适合的方式。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启迪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以及我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关于“教”孩子,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而去影响和引导孩子。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地品,细细地咂摸。初读的时候,我可能觉得有些地方比较晦涩,或者说,它并没有像市面上那些育儿书一样,直接给出“行动指南”。但是,随着我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没有告诉你“如何教孩子数学”,而是让你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数学素养”。它没有告诉你“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是让你去思考“什么是阅读带给孩子的财富”。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学习的动机”的探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孩子不学习,就是因为他们懒惰,或者因为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的“激励”。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习的内在动机,比任何外部激励都来得重要。作者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去保护和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如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找到成就感。我记得,书中曾经引用过一位教育家的话,大意是说,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应该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以及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人。
评分读完《教孩子的学问》,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思维重塑”。我一直以来对于“学问”的理解,都比较狭隘,觉得就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就是考试的分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问”的广阔和深邃。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教孩子什么”,而是让你去思考,“什么是值得教给孩子的学问?”“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学问?”我记得,书中关于“独立思考能力”的论述,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以前可能更多地关注孩子是否“记住”了知识,而忽略了他们是否“理解”了知识,是否能够“运用”知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鼓励我们去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开始尝试着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再总是扮演一个“说教者”的角色,而是尝试去倾听,去理解,去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虽然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我能感受到孩子在其中获得的成长和乐趣。这本书没有提供“万能的公式”,它更像是一个“智慧的启迪者”,让我开始反思,我真正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获得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