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的10-12岁孩子
定价:29.90元
作者:(美)埃姆斯,(美)伊尔克,(美)贝克,玉冰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390471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 (2)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全球阶梯教养,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3)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4)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内容提要
《你的10~12岁孩子》介绍孩子10-12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怎样在孩子10-12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介绍10-12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为父母讲解10-12岁孩子的管教方式;让父母了解10-12岁孩子的心智能力;告诉父母培养10-12岁孩子的道德意识。
目录
作者介绍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畅销书。
西德尼贝克 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前所长,长期从事该研究所的医疗部门工作。
文摘
序言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处理“责任感培养”方面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我们传统上习惯用“惩罚”来教会孩子承担后果,但这本书深入分析了10岁孩子对“公平”概念的敏感性,指出简单粗暴的惩罚往往只会激起逆反,而不是真正的反思。它提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自然与逻辑后果”的应用方法。例如,如果孩子不收拾玩具,逻辑后果不是没收电视时间,而是第二天由他自己来承担因玩具散落带来的不便,父母只做引导者和见证者。这种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体验行为后果的教育方式,让“规则”不再是父母的权力展示,而成了孩子自我管理的一部分。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干预,给孩子更多的“犯错空间”,结果发现,他们的自我驱动力和对承诺的重视程度,比我强行要求时要高得多。这本书真正教会了我如何“放手”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非常令人放松的“同理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仿佛是两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陪你一起经历这个“奇怪的”年龄段。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承认了父母也会犯错,也会有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父母的“自我关怀”,提醒我们在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健康。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而感到内疚和焦虑,这本书却告诉我,一个放松、稳定的父母,远比一个焦虑、完美的父母对孩子更有益。这种对父母自身状态的关注,让我感觉自己被看见了,不再是孤军奋战。它提供的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孩子,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小宇宙爆发”。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为我家那位刚过十岁的小子整天抱着平板电脑不放而焦头烂额。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是孩子“玩物丧志”的表现,打算采取强硬的“断网”措施。然而,书中对数字时代下儿童行为模式的分析让我大受震撼。它并没有将电子设备妖魔化,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沉迷背后的深层需求——可能是社交连接、成就感替代,甚至是逃避现实的压力。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细致的“数字界限设定”框架,不是生硬的规定时间,而是教父母如何与孩子共同制定契约,并强调了父母自身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的示范作用。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方式,比我之前那些零散的限制令有效得多。它让我从一个“监管者”的角色,慢慢转变为一个“伙伴”的角色,一起探索如何健康地与科技共存。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现代父母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还在摸索中的父母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前的这个“窗口期”,如何把握好引导和放手之间的尺度,是个技术活。市面上很多育儿书不是过于说教,就是理论得空泛,但这一本却非常务实。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10到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剧变,让我这个当妈的茅塞顿开。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前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对父母的权威产生微妙挑战的心理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叛逆”。它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沟通技巧,教我们如何在孩子渴望独立和需要安全感之间找到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合作式管教”,而不是“控制式管理”,这让我意识到,与其硬碰硬地对抗,不如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们日益复杂的内心世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育儿说明书”更新了版本,对接下来几年将要面对的挑战更有信心了,不再是茫然无措地应付,而是带着策略和同理心去陪伴。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一个比较追求“效率”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也倾向于“目标导向”。但这本书却像一记温柔的警钟,让我慢了下来。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在标准化考试和成绩单背后,常常被忽略的“软技能”培养。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Resilience)和情商(EQ),尤其是在面对学习挫折和人际冲突时。作者们引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描述了孩子是如何从一次失败的尝试中学会自我修复,以及如何处理友谊中的背叛和误解。这些内容读起来非常贴近生活,让我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太专注于“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品格塑造。现在,我更注重和孩子讨论“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你考了多少分”。这种教育视角的调整,让我们的亲子对话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冰冷的汇报,而是充满思辨的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