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网可靠性管理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梁雄健,孙青华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5635090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从通信网可靠性的研究目的内涵入手,对通信网可靠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包含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本书立足于理论研究,建立了通信网管理与评价模型,探讨了故障分析以及通信网络风险发现机制,为实际通信网可靠性管理与评价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本书适于作为大专院校通信网可靠性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并可供通信、计算机的相关企业和部门的通信网维护及管理人员、通信网设计人员阅读,对通信运营商和通信网的管理部门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人机协同”的视角,这在传统技术书籍中是很少被深入探讨的。作者强调,再完美的系统也需要人类操作,因此,运维界面的设计和人因工程学在整体可靠性中占据了关键位置。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讨论如何设计“防呆式”的配置界面,以杜绝人为错误导致的系统级连锁故障。例如,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图形化建模工具强制执行“最小错误集”的配置变更策略,从而大大降低了“误操作”的风险。此外,对于故障自愈和人工干预的切换点的判断,作者提供了一套基于决策树的响应模型。这个模型明确规定了系统在何种情况下应该主动接管,何时必须暂停自动修复并立即升级到人工介入,这极大地提升了自动运维的“安全系数”。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构建更可靠的网络,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智慧、更安全地管理这些复杂的系统,它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出错”以及“如何让人类更少犯错”,这种人文关怀融入技术分析的深度,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在网络拓扑优化方面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我记得我以前在设计大型广域网时,总是为如何平衡冗余和成本犯愁,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建模方法,它不仅讲解了经典的最小生成树算法,还深入探讨了基于随机图论的动态拓扑重构策略。书中对于如何利用智能路由协议来应对突发链路故障,给出的案例分析极具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多路径保护机制时所采用的详尽数学推导,每一个公式的引入都有其明确的工程背景,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读完这部分,我立刻想到了我们当前系统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瓶颈——路由黑洞问题,书中提出的基于链路状态的自适应权重调整方案,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此外,对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在新一代网络可靠性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作者的预测和分析也显得非常前瞻和务实,特别是关于控制器层面的容错机制设计,细节丰富,可操作性极强。这本书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像是一本给网络架构师准备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复杂网络问题的利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辩证性和批判性,它没有盲目推崇“绝对可靠”,而是深刻剖析了“可靠性的经济学”。作者花费了很大篇幅来论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风险价值评估(RVA)来确定最佳的冗余投入点。这部分内容对我影响深远,因为它纠正了我过去那种“为了可靠性而过度设计”的倾向。书中清晰地展示了可靠性提升曲线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并提供了一套量化决策框架,用于平衡MTTR(平均修复时间)和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优化目标。此外,书中对“黑天鹅”事件的弹性设计也有独到见解。它不只关注已知的故障模式,更着眼于未知风险的鲁棒性构建,比如探讨了在极端气候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下,分布式基础设施的跨域容错协调机制。这种对工程实践中灰色地带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哲学的论著。
评分我最近在梳理企业内部数据中心互联的故障预测与预防体系,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底层硬件的物理故障,要么就只谈软件层面的简单重启。但这本书的视角却非常独特和宏观,它巧妙地将业务连续性指标(BCI)与网络性能参数进行了深度耦合。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多维度、多粒度的健康度评分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考虑了丢包率和延迟,更引入了应用层事务完成时间作为重要输入项。这种“以终为始”的设计哲学,让我对传统基于阈值的告警体系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异常检测方法,它能够提前数小时预警那些可能导致大规模服务降级的潜在网络抖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故障情景复盘”的章节,它不是简单罗列故障,而是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环境,让读者亲身“体验”故障的演变路径,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胜于枯燥的文字描述。对于任何一个需要对关键业务提供SLA保障的运维团队而言,这本书中的前瞻性维护策略绝对是无价之宝。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大规模分布式系统间的同步机制与一致性保障的阐述印象最为深刻。在当前的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环境中,网络可靠性已不再是单一节点的稳定性问题,而是跨地域、跨异构环境的协同可靠性。作者在这方面引入了分布式共识算法(如Paxos或Raft的变种)在网络控制平面状态同步中的应用。他没有停留在对这些算法的理论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在高延迟、高丢包率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对这些算法进行裁剪和优化,以保证控制信息的最终一致性,同时最小化对业务数据流的影响。尤其是关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环境下的服务链弹性迁移部分,书中详细列举了在服务链中某一虚拟网络功能(VNF)崩溃时,如何保证数据包无缝切换到备用实例的精确流程和时间窗口控制。这种对虚拟化层与网络层交互细节的把控,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核心网云化改造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