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
定价:49.8元
售价:33.9元,便宜15.9元,折扣68
作者:孙爱晶,吉利萍,党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5397508
字数:5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1.章节安排上采用连续与离散并行、先时域后变换域的结构体系。
2. 简化数学推导证明过程和技巧,侧重系统的变换域分析方法。
3.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注重工程应用,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实现。
4.引入通信系统方面的实例,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 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频域和S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频域和Z域分析,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本书采用连续与离散并行、先时域后变换域的结构体系,对课程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内容取材上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注重工程应用和实例分析,引入MATLAB软件进行信号与系统分析的仿真实现。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科技工作人员参考。
孙爱晶,硕士,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讲授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随机信号分析,以第二完成人参与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5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曾编写过教材《通信原理》,2013年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封面采用了哑光纸,手感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内页的纸张质量也非常棒,白度适中,没有那种刺眼的荧光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排版方面,作者和出版社下了不少功夫,公式和图表的布局清晰明了,关键的定理和定义都用粗体或者不同的字体加以突出,使得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他们采用了分步展示的方式,每一步的逻辑衔接都处理得非常自然,让人感觉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不过,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比如,在讲到傅里叶变换时,如果能穿插一小节关于数字音频处理中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的简短描述,相信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总体来说,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物理品质和初步的可读性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非常完整,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到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性质,再到频率域分析(如傅里叶、拉普拉斯、Z变换)以及系统设计与实现,几乎覆盖了该领域所有核心内容。作者在处理不同变换域之间的关系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驾驭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范围和优劣势。特别是关于单边和双边拉普拉斯变换的对比分析,处理得细致入微,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不过,我注意到在现代通信和控制领域中,随机信号处理的内容似乎被稍微淡化了。虽然基础的平稳随机过程有所涉及,但如果能增加一到两个专门的章节,系统性地探讨如何将确定性系统理论与随机性相结合,比如如何分析含有噪声的系统响应,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前沿性会得到显著提升,使其更能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需求。
评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作者在教学方法上的巧妙设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比如,在讲解卷积积分时,作者首先用图示直观地展示了两个函数“交叠”和“相乘再积分”的过程,紧接着才引出严谨的数学表达。这种“先形后理”的策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妙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思考题”和“验证性练习”,这些练习往往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需要读者对所学概念进行灵活运用和逻辑推导。我花了好一番功夫去解决其中关于因果性和稳定性判断的那几道题,过程虽然烧脑,但一旦豁然开朗,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遗憾的是,配套的参考答案或者详细的解题步骤在主书中没有提供,这对于自学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来确认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层面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底层原理的数学根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之间的联系时所采取的视角,这种宏观的对比论述,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采样定理的真正意义,而不仅仅是记住那个公式。作者似乎对读者的基础有很高的期望,许多概念的引入都显得比较直接,几乎没有“拐弯抹角”的铺垫。这对于已经有一定数学基础的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信息传递的效率非常高,可以直接对接核心知识点。然而,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这些抽象概念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就像是直接被扔进了深水区。如果能在章节的开头部分,设置一个“预备知识回顾”或者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引导一下,或许能让知识的吸收过程更加平滑一些。这种直击要害的写作风格,无疑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一份精良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非常严谨,充满了工程师式的精确性。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确保在不同的语境下都不会产生歧义。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无误。但是,这种高度的精确性,有时也会带来阅读上的枯燥感。很多章节的叙述都保持着一种相对恒定的、客观的语调,缺乏一些人文关怀的色彩。我希望在某些理论介绍之后,作者能稍微放慢节奏,比如加入一些历史背景介绍,讲讲这些工具是如何在工程实践中被发现和应用的,或者引用一些早期研究者在这个领域遇到的有趣难题。这样的补充,不仅能调剂阅读的疲劳,还能让读者感受到知识背后的温度和发展脉络。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份标准的、无可挑剔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可以伴随思考的伴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