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60GHz频段短距离无线通信
定价:76.00元
售价:51.7元,便宜24.3元,折扣68
作者:岳光荣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118096880
字数:326000
页码: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60GHz频段短距离无线通信》以60GHz短距离无线通信为重点,系统阐述60GHz短距离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内容包括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以及标准化进程、60GHz无线通信系统的传播特性、60GHz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基带对射频非理想特性的补偿技术以及60GHz频段通信射频cMOs电路设计等。
本书反映了当前国际上60GHz短距离通信的新研究成果,相信能为读者学习60GHz短距离通信的理论和技术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自成体系,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适合无线通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60GHz短距离通信,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60GHz短距离通信系统的参考书。
初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语言风格的凝练与精准,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每一个句子的背后都似乎承载着大量信息和多年的行业沉淀。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效率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大学教材中常见的冗长铺垫,而是开门见山地切入核心技术点,比如在讨论波束赋形(Beamforming)算法时,作者直接对比了不同阵列设计在功耗与增益之间的取舍,并用简洁的图表展示了不同算法收敛速度的差异。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技术时,并没有完全抛弃直观的物理图像。他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将高阶的数学模型“翻译”成工程师可以立即理解的工程概念,使得那些原本只在专业论坛中流传的“行话”变得清晰明了。例如,在讲解相位噪声对系统性能的限制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傅里叶变换的层面,而是结合了实际混频器结构,分析了具体硬件设计如何影响最终的误码率。这种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加速了我对该领域核心难点的掌握进程,让我感觉读的不是书,而是一份高度浓缩的“最佳实践手册”。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卓越表现。许多技术书籍常常因为图表制作的粗糙而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但此书在这方面做到了近乎完美。所有关键的性能指标图表,无论是S参数的矢量图,还是天线辐射方向图,都采用了高分辨率的矢量图形,色彩搭配专业而不花哨,关键的测量点和阈值线都标注得异常清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对比不同通信协议栈时所绘制的“时序图”——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了数据包的往来,更细致地标明了每一帧中的同步前导、保护间隔以及关键字段的相对耗时,这对于理解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那些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脑补内部运作流程的部分,瞬间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它有效地缩短了理论理解与实际系统调试之间的鸿沟,让我感觉手边放着的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套结构清晰的系统架构参考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与一位资深行业专家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审视当前技术热点中被过度炒作的部分,并以一种非常务实的口吻指出其在商业落地中可能面临的真正障碍。比如,在讨论设备间互联的潜在应用场景时,他并没有盲目鼓吹其“颠覆性”,而是冷静地分析了现有基础设施的兼容性、频谱共享的法律壁垒以及终端功耗的实际压力。这种“去魅”的过程,对于决策者和项目经理来说尤其宝贵,因为它提供了基于现实约束的判断基准。全书贯穿着一种冷静的批判性思维,它鼓励读者不要被表面的技术指标所迷惑,而是要去探究背后的成本效益和长期可持续性。这种成熟、不偏不倚的专家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手册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理性评估和部署下一代无线系统的战略指南,读完后让人心胸开阔,思路更加务实。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简直是一份宝藏级别的行业索引。我发现作者对该领域的发展历史脉络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引用的不仅有近期的顶级会议论文,更有那些奠定行业基础的经典专利和早期研究报告。这种跨越时间维度的引用,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项关键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路径。例如,在关于高频段集成电路(RFIC)设计挑战的讨论中,他不仅仅提及了当前主流的CMOS技术瓶颈,还回溯到上世纪末关于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的早期研究,对比了不同半导体工艺在频率响应和噪声系数上的本质区别。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帮助我跳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明白了当前许多看似“新问题”的根源其实是长期存在的物理限制的体现。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读者而言,光是跟着书中的注释去挖掘那些被深埋的原始文献,就已经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知识拓宽之旅了。它提供的不是终点,而是一张通往所有关键信息源的星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硬壳封面配上沉稳的深蓝色调,中央的烫金书名在灯光下泛着低调而专业的光泽,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学术结晶。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尽管主题聚焦于一个非常前沿和技术性的领域,但作者显然没有满足于堆砌晦涩的公式和代码,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从最初对无线电波基本特性的宏观阐述,到逐步深入到具体物理层的调制解调机制,再到系统集成层面的挑战与应对,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特别是对于新兴的毫米波技术在城市环境下的传播特性分析,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数据和仿真模型,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对于我这种既想了解前沿技术脉络,又注重理论严谨性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穿越了一片充满技术迷雾的海域,最终抵达了清晰的彼岸。我期待后续章节能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准的讲解深度与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