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微波技术与天线
定价: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孙绪保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1112956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本书主要介绍现代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传输线理论、传输系统、微波网络、常用微波元器件及天线基本理论。本书融入了作者多年来从事微波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体会,同时也借鉴了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在编写时力求深入浅出,去繁就简,图文并茂,结构合理,知识丰富全面。
本书可作为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包括电子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无线电技术等)学生的教材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微波技术、电子测量、无线电技术等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前言
绪论
章 传输线理论
1.1 引言
1.2 均匀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1.3 均匀传输线的定解
1.4 传输线的特性参数
1.5 均匀传输线反射系数与输入阻抗
1.6 无耗传输线的工作状态
1.7 圆图及其应用
1.8 传输线阻抗匹配
习题1
第2章 波导传输线
2.1 引言
2.2 规则波导中的电磁波
2.3 矩形波导
2.4 圆形波导
2.5 同轴线中的导行波
2.6 微带传输线
习题2
第3章 微波网络
3.1 引言
3.2 微波传输线等效为双线
3.3 双端口网络
3.4 散射矩阵与传输矩阵
3.5 多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
习题3
第4章 微波元件
4.1 微波连接元件与终接元件
4.2 微波电抗元件
4.3 衰减器和移相器
4.4 阻抗变换器
4.5 功率分配元件
4.6 微波谐振器
4.7 微波铁氧体
4.8 滤波器
4.9 放大器
习题4
第5章 天线基本理论
5.1 引言
5.2 电基本振子
5.3 磁基本振子
5.4 天线的电参数
5.5 接收天线理论
5.6 对称振子天线
5.7 均匀直线天线阵
5.8 均匀直线天线阵的方向性
5.9 引向天线
5.10 螺旋天线
5.11 行波天线
5.12 非频变天线
5.13 面天线
5.14 微带天线
5.15 智能天线
习题5
参考文献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上的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典型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感知”与“存在”的沉思录。作者从对宇宙背景辐射的探讨入手,逐渐引申到人类意识的局限性,探讨了我们如何受限于我们自身的感官范围。其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沉默的交流”,那部分尤其引人深思,描述了通过非语言信号、肢体语言乃至环境氛围所传递出的复杂信息,这与我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感到的困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且富有韵律感,大量使用了排比和比喻,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提供任何公式或图表,却引导你构建起一套全新的世界观,让你开始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事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拓展了不少,对事物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
评分这本书的散文风格极其出色,堪称一篇篇独立的文学精品。它聚焦于“时间流逝的痕迹”,通过对古建筑材料风化过程的细致观察,来探讨物质世界如何对抗熵增。作者详细记录了她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石头、木材和金属表面细微变化的追踪,记录周期长达数十年。她笔下的每一块青砖、每一道裂缝,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史”。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时间哲学的讨论,例如,我们如何定义“永恒”,以及人类的短暂存在与地质尺度的漫长相比,究竟意味着什么。阅读体验是极度沉浸式的,她将科学的严谨观察与诗意的描摹完美融合,使得枯燥的材料衰变过程,读起来竟像在欣赏一幅动态的、不断演变的风景画。它让人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被忽略的日常景观。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并没有直接涉足任何电子或工程领域,而是像一扇通往更宏大宇宙的窗户。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光影变幻的奥秘,探讨了人类视觉感知的极限与美学。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析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被巧妙地运用,比如利用红外线技术去揭示古典油画底层隐藏的素描稿,那种层层剥离真相的感觉,让人手不释卷。此外,它还穿插了大量历史轶事,讲述了早期科学家们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去测量“看不见”的现象,比如通过观察星体的微小移动来推断距离,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简直能感染每一个读者。整本书的叙事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技术术语的堆砌,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就像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他游历于物理学与艺术交汇边缘的所见所感。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空间几何与叙事结构”的实验性作品。它的结构非常独特,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多面体,只有当读者按照特定顺序重新组合时,才能看到完整的故事蓝图。书中探讨的核心是环境如何塑造人的行为模式,但完全避开了直接的社会学分析,而是通过对封闭空间(如迷宫、旋转楼梯、圆形剧场)中人物行为轨迹的纯粹几何分析来体现。比如,它分析了在没有明确方向感的空间中,人类决策的随机性和倾向性。文字充满了冷峻的理性色彩,逻辑推演严密到令人窒息,但正是这种极致的逻辑感,反而在反衬出人类情感在结构性限制下的挣扎与爆发。对于喜欢解谜和结构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要求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评分我完全被这本书中对“微观世界的色彩学”的阐述所震撼。它不是在谈论颜料的混合,而是深入到物质的晶体结构层面,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矿物会呈现出我们肉眼所见的绚烂色彩。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电子的能级跃迁过程描述成了“光的舞蹈派对”,解释了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原理,但所有这些描述都建立在对自然界中宝石和矿物成因的宏大叙事之上。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地质探险的记叙,讲述了作者深入偏远地区寻找稀有矿物的经历,这些冒险故事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成功地将原本晦涩的量子力学概念,转化为一场关于地球深处秘密的视觉冒险。读完后,我对路边随处可见的石头都会多看几眼,想象着它们内部正在发生的、肉眼不可见的奇妙光影游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