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上、下册
定价:248.00元
售价:173.6元,便宜74.4元,折扣70
作者:王扬宗,曹效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0302595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2.82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的发展历程,以档案文献和当事人的亲历资料等为基础,记录了院属科研、公共支撑和公司企业等单位的概况、机构沿革、科研方向的发展演变、重要科研成果、人才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全书附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学术性与资料性兼具。
本书既可作为广大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史学者、历史学者等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也可供对中国当代史、当代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目录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的出版,无疑是史学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的一份厚礼。光是“上、下册”的厚度,就足以窥见其内容的宏大与精深。我一直对国家科研体系的演变深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机构。这本书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梳理和理解中科院体系脉络的绝佳窗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构名录汇编,更像是对一段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历程的深度回溯。通过它,我期望能触摸到那些老一辈科学家们筚路蓝缕的足迹,感受他们在资源匮乏年代如何坚守科学理想,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起国家的基础科研殿堂。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现代化的科研机构报告都无法替代的。我特别期待看到不同研究所之间如何在国家战略需求下进行协作与竞争,以及这种内部动态如何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格局。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捕捉与还原,它为我们理解今日中国科研的底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体量,首先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信赖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家科技政策的读者,我深知历史的记载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而这套书显然是投入了大量心血的结晶。我非常好奇,第二卷会重点聚焦于哪些关键的历史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集中力量发展尖端科技的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科研院所面临体制改革与市场化冲击的关键转型期?不同的历史节点,对院属单位的运行机制和人员构成必然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我希望能从中看到那种“风雨如磐”的年代里,科学工作者们如何坚守纯粹的学术追求,也希望能看到那些成功的改革案例,为当前科研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种对“人”与“制度”交织作用的剖析,远比冰冷的成就罗列更具启发性。期待它能提供一份细致入微的图谱,让我们得以追踪那些看似分散的科研单元,是如何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阅读这类机构简史,最怕的就是陷入枯燥的行政汇报模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活的”历史——科研任务的攻坚时刻、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研究所内部发生的有温度的决策过程。例如,某个研究所为了攻克某项核心技术,是如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调集全国力量的?那些奠基人是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取舍的?如果书中能通过档案、会议记录或口述史的片段,勾勒出鲜活的场景,那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史料价值。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官方记录”,更是一部“集体记忆”的载体。好的历史书,总能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们同呼吸共命运。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有理由相信,它有潜力达到这种境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体系的过去,是理解其现状和预测其未来的基础。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如同国家科技创新的“神经末梢”,它们在不同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套“简史”,尤其是第二卷,必然会详述这些单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定位、职能的演变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国家发展战略导向下,这些院属单位是如何调整其研究方向的。例如,从早期的“追赶”到后期的“引领”,科研范式的转换必然在这些单位的历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书中能细致梳理这种战略导向的迭代,并分析其对单位文化和人才培养的影响,那就太有价值了。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科研布局的一种深刻反思。我希望从中找到规律,理解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科研机构能够基业长青,持续产出卓越成果。
评分拿到这套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资料的翔实程度。中科院体系庞大,下属单位众多,要将它们的历史梳理得井井有条,而不失细节的准确性,难度可想而知。我特别好奇,编纂者是如何处理那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机构重组、更名和职能调整的复杂脉络的。历史的叙述很容易在时间线的错综中迷失方向。我期望看到一种清晰、逻辑严密的叙事结构,能够让读者像跟随向导一样,轻松地在各个院所的历史坐标中穿梭。一个成功的机构简史,不仅要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如果它能对关键转折点的决策背景和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而会成为研究中国现代科技史的必读经典。这种对系统性梳理的期待,是我购买并珍藏这套书的主要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