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提升宝宝生活能力的49种方法(图解版)
定价: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 儿童生活科学研究会,杨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11222411
字数:
页码: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让孩子从小坚强、独立又自信!变身凡事难不倒的“家务小达人”!
内容提要
畅销日本十余年的儿童基础能力培养书!家务可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切与家庭有关的事皆可称为家务,可是,孩子们现在在开心地做家务吗?“就是说了他们也不做。”“还是学习重要。”“慢慢吞吞地,我看着都着急了。”让孩子千家务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会自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并且掌握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技能。
根据家庭的自身条件,制订适合自己的“家务小达人”计划吧!
目录
前言
从小的时候开始做家务
1帮忙洗衣服
2整理自己的衣服
3准备开饭和饭后餐桌的收拾
4择菜
5次的料理
6打扫庭院
7打扫浴室
8身边物品的收拾和整理
9收报纸和邮件
10饲养宠物
衣、食、住的基础
11洗衣服的重点
12洗涤物的晾晒以及收纳
13准备出门穿的衣服
14制作食谱和做饭
15炒菜
16打扫房间
17打扫卫生间
18家里简单的家务
19木工活
20做点心
21一个人在家看家
22如何接电话和接待客人
每天做的习惯
23饭前准备餐桌,饭后收拾餐桌
24饭后的收拾
25倒垃圾
26打扫浴室
27打扫玄关
28打扫家四周的环境
29处理宠物的大小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0衣服脏了自己清洗
31自己收拾好自己的衣服
32自己准备食物
33保养自己的自行车
34收拾自己的房间
35自己按点睡觉和起床
36铺垫被、叠垫被
孩子是社会的一员
37一个人给家里跑腿
38清理卫生死角
39一起大扫除
40家里的体力活
41修理、保养生活用品
42假期可以干的家务活
43刮风下雨的日子
44节省能源以及再循环利用
45哄老人开心
46年长的孩子会稍微辛苦一点
47准备派对(PARTY)
48每个季节的节日
49在外助人为乐
解说
作者介绍
谷田贝公昭,1943年出生。目白大学研究生院生涯福祉研究科教授,目白大学人类学部儿童学学科教授。儿童生活科学研究会代表。
村越晃,1943年出生。目白大学人类学部儿童学学科教授。儿童生活科学研究会事务局长。
杨林,日本宇都宫大学在读硕士,曾供职于多家网站翻译论坛,对日本文化及时事有较深入的研究。从事翻译工作2年,曾担任国内地方教育局领导来日本学校考察的翻译陪同,并独立完成了多项双向协议的翻译工作。
文摘
现在的孩子和他们父母小的时候完全不一样,现在很多家务活都有电器来做了,其他的活则是父母来做。但是父母那一代的人小的时候,则是要做一大堆的家务活。现代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和职场的分离、价值观的多样化、地域不同想法观念也不一样等,各种原因都导致了现在的孩子开始变得不用做家务了。
让孩子们做家务就像是很遥远的事一样。在以前,那个没有多少电器,不管什么都是自己用手去做的年代,孩子们都要去做很多家务。但是随着家里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也就变得不需要孩子们再去做家务了。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妈妈如果做了家庭主妇的话,那肯定是会把所有家务都做完,而不会让孩子去做一点点的家务活。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让孩子把所有时间花在学习上,而不会觉得“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或者“孩子要为家里的其他人做出奉献”,他们剥夺了一切孩子在家里做家务的时间。但是孩子们在家里或是外面干活,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以及和之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做家务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做家务可以让孩子们成长、自立起来,对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很有帮助,也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为了别人而付出的那种喜悦感。
我们这些从事幼儿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人,通过观察做家务在孩子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出了很感慨的结论,这个结论促使我们让更多家庭知道做家务对育儿教育的重要性,也同时让人们了解到在家庭以及社会上给孩子定位的重要性。根据研究少年罪犯的专家给出的数据,现在很多犯罪的青少年都是在小时候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从不干家务的那些孩子。也经常有报告指出这些孩子在家里没有太大的存在感,或者说和父母没有良好的关系,等等。现在,就让我们从让孩子们干家务开始,好好考虑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孩子吧。
……
序言
前言
从小的时候开始做家务
1帮忙洗衣服
2整理自己的衣服
3准备开饭和饭后餐桌的收拾
4择菜
5次的料理
6打扫庭院
7打扫浴室
8身边物品的收拾和整理
9收报纸和邮件
10饲养宠物
衣、食、住的基础
11洗衣服的重点
12洗涤物的晾晒以及收纳
13准备出门穿的衣服
14制作食谱和做饭
15炒菜
16打扫房间
17打扫卫生间
18家里简单的家务
19木工活
20做点心
21一个人在家看家
22如何接电话和接待客人
每天做的习惯
23饭前准备餐桌,饭后收拾餐桌
24饭后的收拾
25倒垃圾
26打扫浴室
27打扫玄关
28打扫家四周的环境
29处理宠物的大小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0衣服脏了自己清洗
31自己收拾好自己的衣服
32自己准备食物
33保养自己的自行车
34收拾自己的房间
35自己按点睡觉和起床
36铺垫被、叠垫被
孩子是社会的一员
37一个人给家里跑腿
38清理卫生死角
39一起大扫除
40家里的体力活
41修理、保养生活用品
42假期可以干的家务活
43刮风下雨的日子
44节省能源以及再循环利用
45哄老人开心
46年长的孩子会稍微辛苦一点
47准备派对(PARTY)
48每个季节的节日
49在外助人为乐
解说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逻辑架构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不是按照年龄段来划分,也不是按照技能的难度来排列,而似乎是根据一个孩子一天中自然发生的情境来组织的。比如,早晨起床后的一系列自理活动被放在了一起,然后是户外活动中的安全和协作,紧接着是进餐环节的礼仪和独立性训练。这种按照“生活流”来组织内容的做法,让我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可以“按图索骥”。我常常在某个场景发生时,随手翻到对应的章节,就能立即找到适用的方法。例如,当孩子突然在公共场合大哭不肯合作时,我翻到了关于“情绪调节与自我安抚”的那一节,里面介绍了一个“深呼吸三部曲”,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结合了具体的肢体动作,我现场和孩子一起做了两次,效果出奇地好。这种实用性,已经超出了“指导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生活场景剧本”的解读,让我感觉这本书是真正深入到家庭日常的脉络中去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强调的“过程性”和“尊重感”,而不是单纯追求快速达成目标。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都是“你必须在三个月内让孩子学会……”或者“做到这五点,孩子立刻变听话”,充满了量化的指标和紧迫感。但这本书里,对很多基础技能的培养,比如自己吃饭、收拾玩具,作者都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等待”的艺术。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让孩子自己叠被子,一开始孩子叠得像个皱巴巴的面团,我差点就要上手帮忙了,但书里提醒说,第一次叠得像“一坨云彩”也是进步。这种鼓励性的语言,让我立刻放下了手,转而去赞美他“努力把被子铺平”这个动作本身。这种叙事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育儿心态,让我从一个“纠错者”慢慢变成了一个“观察者”和“支持者”。它教会我的不是技巧,而是一种与孩子互动的底层逻辑:慢下来,允许不完美。读完这部分,我回家后对孩子处理一些小挫折的态度都有了明显改善,不再急着去帮他“修复”结果,而是引导他思考“下次可以怎么做更好”,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比学会十个“小技巧”都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贴心了,封面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让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非常舒服,没有那种市面上很多育儿书给人的焦虑感。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出了大量的空白区域,图文比例掌握得非常好。记得我翻到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自己穿鞋”那一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用那种像绘本一样的插画,把孩子从笨拙地拿起鞋子到成功穿好的整个过程,分成了好几个清晰的小动作来展示,每一个动作的线条都很流畅,连孩子鞋带的松紧程度都能看出来。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对于我这种需要碎片时间阅读的职场妈妈来说,效率太高了。我平时只能在通勤路上或者孩子午睡的间隙翻几页,但这本书的布局能让我每次都能迅速找到重点并记住。而且,书里很多“小窍门”的呈现方式,比如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解释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尝试失败,而不是直接代劳,这些解读都非常生动,能让人会心一笑,感觉不像是在被说教,而更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阿姨交流心得。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很好,纸张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时页面的摩擦感都很恰到好处,这点小细节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重复性”和“枯燥感”问题上,展现了非常高超的智慧。很多生活技能的培养都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孩子很容易感到厌倦,家长也会感到心累。作者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在多个地方提供了“游戏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训练孩子系扣子时,书里建议将扣子和纽孔用不同颜色的亮片装饰起来,把这个过程变成一场“给小动物穿上漂亮的衣服”的活动。这种将枯燥任务转化为趣味挑战的思维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参与度。我试着用“侦探寻宝”的方式让孩子去“搜集”散落在客厅的袜子进行配对,结果原本我需要催促半小时才能完成的家务,他竟然兴致勃勃地在十分钟内完成了,而且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种基于心理学原理的“趣味嫁接”,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它成功地将“不得不做”转化为了“想要尝试”,这对于建立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评分从整体的写作风格来看,这本书带有明显的“去专家化”倾向,语言极其亲切、接地气,完全没有学术著作那种生硬的说教腔调。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犯错的父母”对话。书中偶尔会穿插一些“我也是这样过来的”的自嘲式叙述,比如承认自己有一次因为太累,不小心对孩子发了脾气,然后如何用一个温和的方式去修复亲子关系。这种真诚的自我剖白,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面对一个完美的育儿榜样,而是在倾听一个有血有肉、同样在摸索前行的伙伴的经验分享。这种坦诚,让我在面对自己育儿路上的各种不完美时,少了一份内疚感,多了一份继续前行的勇气。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育儿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重要的是持续改进和爱,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完美。这种温暖而富有同理心的写作基调,是我在其他育儿书籍中很少能体会到的宝贵特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