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续)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素质教育调研组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5041363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此次调研成果的辑《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已出版,反映了各部门和各专题组的主要研究成果。为了更加充分、详尽地反映调研组在各个领域展开的深入调研,编者从数百万字的调研成果中又选取部分调研报告,作为续编。主要分为三部分:部分选择了部分有一定代表性的课题研究分报告,第二部分是主要媒体组织的素质教育大讨论部分内容选编,第三部分是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告中摘编了有关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经验的介绍。由于二户部分省、自治区未能递交报告,使这些地方素质教育的进展未能在本书中反映出来。
一、课题分报告选编
我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我国不同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问题及建议
关于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调研报告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国际比较研究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建议
教师教育与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综述
对部分地市县教育局长进行的关于素质教育的问卷调查
二、素质教育大讨论选编
湖北 郭生练:从自主创新的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山东 王军民:依法治教为素质教育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湖南 许云昭:党委要坚定实施素质教育信念
辽宁 鲁 昕: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河南 贾连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切实保障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人民日报“素质教育大讨论”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
让“笼中小鸟”飞回蓝天
——新华社报道北京市东城区整合课外资源、推进素质教育纪事
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来意义
——光明日报记者关于素质教育的评论
“众里寻‘解’千”
——中国青年报关于“为素质教育建言献策”的讨论选编
在全社会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
——中国教育报关于如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讨论的综述
三、28个省素质教育进展情况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编后语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充满了思辨的深度,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不然很容易错过一些关键的逻辑跳跃点。它避开了那些煽情的、口号式的语言,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去解构“共同的关注”这一主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利益相关方——家长、教师、政策制定者——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细致描摹。比如,书中关于“焦虑的传染性”那几章,简直是把当代中国家庭的教育氛围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无声的压力和互相裹挟的困境,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甚至有些窒息。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停留在抱怨上,而是试图从系统层面去寻找解药。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制度层面的论述脉络,使得整本书的论证体系非常扎实,经得起推敲。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教育经验,去审视整个教育生态圈的运行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像一部层层剥开的洋葱,每一层都有新的味道和信息量。它从宏大的政策背景切入,迅速过渡到学校层面的实践困境,再聚焦到课堂教学的微观细节,最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叙事结构,保证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视野。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教师专业自主性”的讨论非常感兴趣。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谈论要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地位,但这本书深入分析了在现有体制下,教师如何被“标准答案”和“绩效考核”异化成了执行者,而不是创造者。它呼吁的不仅仅是待遇的提高,更是专业尊严的重建,这才是真正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阅读体验是需要耐心的,因为它不是轻松的读物,但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挑战和思想上的洗礼。
评分这部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它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教育现状的一个全新的认识维度。我一直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那种在课本之外增加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事情。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素质”二字的内在含义,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被拆解成一系列可以落地、可量化的体系。作者没有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评价标准单一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抑制作用,以及资源分配不均如何固化了教育的阶层壁垒。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考试的“机器”,还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复杂社会的“完整的人”?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课程重构的建议,虽然听起来有些激进,但细想之下,却又充满了对未来教育的深切期盼和务实考量。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深刻的行业诊断报告,让人读完后,对教育的未来既感到沉重,又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花。那种感觉,就像是迷雾中看到了一束微光,虽然微弱,但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短期目标的教育观。我们太习惯于盯着考试分数、升学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而这本书则一直在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人的精神和品格。它并没有提供一条“速成秘籍”来让你的孩子在竞争中胜出,恰恰相反,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关注那些难以量化的品质——批判性思维、同理心、社会责任感。这种论述的基调是沉稳而充满人文关怀的,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在与后辈促膝长谈。它挑战了那种“唯分数论”的实用主义至上观念,将教育的价值锚定在更长远的社会福祉和个体生命质量上。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和长远,不再为一时的得失而患得患失。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少有的能够引发社会层面深刻反思的教育著作。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公平的观察者,这本书在关于资源配置和机会均等部分的论述,让我感到特别震撼。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素质教育的“优质化”往往成为了新的不平等。那些理论上旨在解放学生的教育创新,在现实中却更容易被高收入群体所攫取,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差距。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将其置于核心位置进行拷问。它不仅仅是探讨“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探讨“谁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读完这部分,我心中的疑惑得到了印证,也明白了为什么一些美好的教育理念在推行中会遭遇巨大的阻力——因为它们触及了既得利益的核心。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把这些“不能说的秘密”公之于众,并且试图提出一套更具包容性的改革路径,虽然过程必然艰难,但方向是明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