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教育心理学(上下)
定价:46.80元
作者:艾伟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334489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选编范围。《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以下简称《丛编》)选编20世纪经过50年时间检验的水平较高、影响较大、领学科的教育著作。这些著作在学术上有承流接响的作用。
2.版本选择。《丛编》以版或修订版为底本。在各册扉页前,附印原著的封面。
3.编校人员。《丛编》邀请有关老、中、青学者,担任各册“特约编辑”,负责校勘原著、撰写前言(主要介绍作者生平与原著)。
4.编校原则。尊重原著的内容和结构,以存原貌;进行必要的版式和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方便阅读。
5.版式安排。原著是竖排的,一律转为横排。横排后,原著的部分表述作相应调整,如“左列”改为“下列”等等。
6.字体规范。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改异体字为正体字;“的”、“得”、“地”、“底”等副词用法,一仍旧贯。
7.标点规范。原著无标点的,加补标点;原著标点与新式标点不符的,予以修订;原文断句不符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予以调整。原著有专名号(如人名、地名等)的,从略。书名号用《》、 ( )、规范形式;外文书名排斜体。
8.译名规范。原著外国人名、地名等,与今通译有异的,一般改为今译。
9.数字规范。表示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分、秒,计数与计量及统计表中的数值,版次、卷次、页码等,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中国干支等纪年与夏历月日、概数、年级、星期或其他固定用法等,一般用数字汉字。此外,中国干支等纪年后,加注公元纪年。
10.标题序号。不同层级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序号,以示区别。若原著各级内容的序号有差异,则维持原著序号;若原著下一级内容的序号与上一级内容的序号相同,原则上修改下一级的序号。
11.错漏校勘。原著排印有错、漏的,进行校勘。
12.注释规范。原著为夹注的,仍用夹注;原著为尾注的,改为脚注。特约编辑补充的注释(简称“特编注”),也入脚注。
目录
序
上册
章 刺激与反应
节 刺激一反应的举例
第二节 刺激一反应的解释
第三节 刺激一反应的公式
第四节 反应本能和习惯
第五节 刺激一反应的种类
第六节 刺激一反应与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七节 心理学的意义
第八节 心理学的分类
第九节 心理学与教育
第十节 教育心理学之两大任务
第三章 儿童智慧的发展
第十一节 智慧的界说
第十二节 研究智慧量法的经过
第十三节 儿童智慧的发展举例
第十四节 智慧商数
第十五节 智慧上的个人差异
第十六节 人类智慧的分配
第十七节 智慧发展与遗传
第十八节 智慧发展与环境
第十九节 环境与遗传的重要比较
第四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二十节 情绪的意义
第二十一节 忿怒的情绪
第二十二节 惧怕的情绪
第二十三节 亲爱的情绪
第五章 儿童语言、图画的发展
第二十四节 语言发展与智慧之关系
第二十五节 语言发展的分期
第二十六节 语言能力测验及其量法
第二十七节 图画心理的意义
第二十八节 儿童图画发展的分期
第二十九节 研究儿童图画心理的方法
第六章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三十节 社会行为的萌芽期
第三十一节 个人化与社会化
第三十二节 儿童年龄问题
第三十三节 发展之条件
第三十四节 社会行为的分类
……
第七章 儿童食宿习惯的养成
第八章 儿童的个性差异
第九章 儿童的心理卫生
第十章 母子健康问题
图的目录
表的目录
上册中西文名词对照表
下册
第十一章 学习历程
第十二章 学力测量
第十三章 国语科的学习心理
第十四章 算术科的学习心理
第十五章 常识科的学习心理
第十六章 艺术科的学习心理
图的目录
表的目录
下册中西文名词对照表
教育心理实验目录
实验图表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中的“教育心理学”上下卷,我深切感受到了艾伟先生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探索史。艾伟先生在书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细致观察和深刻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家对孩子成长的真正关怀。他提出的关于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儿童兴趣培养等一系列问题,都紧密围绕着如何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我尤其欣赏他对教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的强调,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个体生命力的唤醒和培养。书中穿插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案例和教学建议,更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实践。对于我这样一位初为人母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理解孩子心理的宝贵启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是循循善诱的引导,而非简单的灌输。
评分从“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这套书的宏大视角来看,艾伟先生的“教育心理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贡献,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艾伟先生在书中,展现了他对中国教育未来的深切忧虑和坚定信念。他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当时或许是前沿的,甚至是带有开拓性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反复强调教育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对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视。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掘和培养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使其能够成为一个完整、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窗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教育思想是如何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又融入了本土的文化基因,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对于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既有重要的启示,也提供了历史的镜鉴。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研究者,我一直密切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的出版。这次收录的艾伟先生的“教育心理学”,在我看来,是整套丛编中极为重要的一卷。艾伟先生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教育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从我初步翻阅的章节来看,艾伟先生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不仅梳理了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以批判性的眼光,将这些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进行本土化的转化和创新。书中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对于儿童心理特点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设计,都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严谨的逻辑。这套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而言,不仅是一次重温历史的机会,更是为我们当前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理论资源。
评分读完这套“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中的“教育心理学”卷,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虽然我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对教育心理学有着初步的学习,但艾伟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和前瞻性,无疑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角。他不仅对当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和批判性吸收,更重要的是,他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状况,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书中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学习动机、个别差异等方面的论述,即使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因材施教”的探讨印象深刻,艾伟先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深入分析了在当时的教学环境中,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对于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实践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书中对于教师角色的理解,以及如何培养具备高尚师德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本书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文字精炼,虽然有些理论在今天可能已经被新的研究成果所取代,但其思想的火种和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时,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教育心理学”作为丛编中的一卷,更是让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教育探索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我尚未细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出版信息,便能感受到其分量。艾伟这个名字,我并非全然陌生,隐约记得在一些教育史的文献中有所提及,想来这位学者在当时的教育界一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下两册的规模,预示着内容的翔实与全面,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思想,这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期待着在这两本书中,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教育家们在探索人类心智与学习规律时留下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理论付诸于当时的教育实践。书的装帧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复古的质感,仿佛一本陈年的经典,静待有缘人去发掘其中的宝藏。9787533448929这个ISBN码,对我而言,就像是通往知识殿堂的一把钥匙,预示着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学术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