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正版全新教育教材9787301106419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正版全新教育教材97873011064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铭怡 著
图书标签:
  • 变态心理学
  • 心理学
  • 钱铭怡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教材
  • 教育
  • 9787301106419
  • 心理变态
  • 犯罪心理学
  • 精神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6419
商品编码:29688083382
页数:524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变态心理学  
丛书名:  
作者/主编:钱铭怡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号:9787301106419  
出版年份:2006年5月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524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65元
实际重量:  550g
新旧程度:正版 全新






《变态心理学》是一本能够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新成果的参考书。《变态心理学》共分14章内容,在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和关于病因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解释及治疗和干预。



 第1章 概论

节 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评分标准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节 生物医学模型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认知行为模型
第四节 人本主义模型
第五节 来自亚洲的理论和观点

第3章 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节 临床心理评估
第二节 常用心理测验
第三节 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4章 精神分裂症
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的类型、病程和预后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第五节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第5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病因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自杀

第6章 焦虑障碍
节 概述
第二节 恐怖症
第三节 惊恐障碍
第四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五节 强迫症
第六节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第7章 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节 概述
第二节 躯形式障碍
第三节 分离性障碍

第8章 进食障碍
节 概述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 进食障碍的病因
第四节 时食障碍的治疗

第9章 物质滥用及依赖
节 概述及诊断标准
第二节 酒精滥用与依赖
第三节 阿片类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四节 大麻类物质滥用与依赖
第六节 其他易成瘾药物

第10章 心身疾病
节 概述
第二节 应激与应激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 影响心身疾病的因素
第四节 常见心身疾病
第五节 心身障碍的干预

第11章 人格障碍
节 概述
第二节 要格障碍的分类

第12章 性和性别认同障碍
节 概述
第二节 障碍
第三节 性偏好障碍
第四节 性别认同障碍
第五节 同性恋

第13章 儿童心理障碍
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三节 学习障碍
第四节 儿童期焦虑障碍与抑郁
第五节 注意缺陷以及破坏性行为障碍
第六节 广泛性发育障碍

第14章 心理异常与社会
节 大众的心理卫生工作
第二节 重性精神病人的心理卫生工作
第三节 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第四节 我国心理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专栏



《变态心理学》围绕异常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对其如何进行诊断,不同理论模型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成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内容都进行了介绍。

  《变态心理学》将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分析与解释、治疗要点的提供等,使读者对不同异常心理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新近研究进展的说明,使读者对某一异常心理现象的了解更为深入;此外,本书将汇集国内外新研究资料,突出心理学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治疗方面的贡献,使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变态心理学》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近期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新成果。通过阅读使学生对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以及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广大工作者提供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变态心理学》 引言 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如同浩瀚的宇宙,既有我们熟知的、规律性的运转,也存在着难以预测、挑战认知的异常现象。变态心理学,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深入探究那些偏离常态、影响个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它不仅仅是对“异常”的描摹,更是对人类心理边界的探索,是对生命脆弱性与韧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对社会健康与个体福祉的关切。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变态心理学知识体系。我们将从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理论流派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主要的心理障碍的分类、诊断、病因以及治疗干预。我们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致力于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应对”。 第一部分:变态心理学的基础 1. 何谓“变态”? “变态”(Abnormality)这一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与多维性。本书将首先剖析“变态”的定义,探讨其文化相对性、统计学上的偏离、对个体功能的损害以及个体感知到的痛苦等不同维度。我们将认识到,变态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光谱,存在着程度的差异和背景的制约。理解这些定义,是进入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基石。 2. 历史的足迹:从巫术到科学 回顾变态心理学的历史,是理解其演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本书将追溯从古代神话、宗教迷信中对精神失常的解释,到中世纪的驱魔仪式,再到启蒙运动时期对人道主义对待的呼唤。我们将详细介绍精神分析的兴起、行为主义的革命、认知革命的贡献,以及生物医学模型、社会文化模型等当代主流模型的建立,展现学科从猜测走向实证的艰难历程。 3. 理论的百家争鸣 理解变态心理,离不开各种理论的视角。本书将系统介绍并比较分析主要的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童年经历、防御机制等理论,以及后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的贡献。 行为主义理论: 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如何解释行为的习得与维持,以及行为疗法的应用。 认知理论: 强调思维、信念、认知偏差在心理障碍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认知疗法(如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 生物医学模型: 关注遗传、神经递质、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因素,以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社会文化模型: 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社会压力、家庭关系等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整合模型: 认识到单一理论的局限性,强调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在理解变态心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 1. 诊断工具的演进:DSM与ICD 本书将详细介绍国际上通用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例如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的体系。我们将理解诊断分类的原则、意义以及存在的争议。重点分析DSM-5的维度性诊断、分类结构的变化,以及它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 2. 常见的精神障碍 我们将分门别类地深入探讨各种主要的精神障碍: 焦虑障碍: 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伴或不伴广场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等。我们将探讨它们的症状表现、诊断标准、潜在病因和治疗策略。 强迫及相关障碍: 重点分析强迫症(OCD),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的特征,以及与其他相关障碍如躯体变形障碍、囤积障碍、拔毛癖障碍、抓痕癖障碍等的区别。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详细阐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探讨创伤经历的性质、个体反应的差异以及有效的干预方法。 心境障碍: 涵盖抑郁症(重性抑郁障碍)、双相障碍(I型和II型)、持续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等。我们将深入分析抑郁与躁狂的不同表现,探讨情绪调节失常的病理机制,以及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详细介绍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幻觉、妄想)、阴性症状(情感平淡、意志减退)和认知功能损害。同时,也将介绍分裂情感性障碍、分裂样障碍、妄想性障碍等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 探讨那些持久的、不灵活的、贯穿个体生活各个方面的思维、情感、人际关系和冲动控制模式异常,如偏执型、反社会型、边缘型、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等。 进食障碍: 聚焦于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分析其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相关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深入探讨酒精、药物(如阿片类、兴奋剂、镇静剂等)滥用与成瘾的机制,以及冲动控制障碍(如赌博障碍)的共性。 神经认知障碍: 包括谵妄、重度或轻度神经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等),关注认知功能下降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三部分:病因与发展 1. 遗传与生物学因素 本书将深入探讨遗传倾向在精神障碍中的作用,介绍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基因定位研究的发现。同时,也将详细阐述神经系统异常,如神经递质失衡(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大脑结构与功能区域的改变(前额叶、边缘系统等)在各种精神障碍中的具体表现。 2. 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 我们将分析早期生活经历(如依恋关系、童年创伤、虐待)对个体心理发展和应对机制形成的影响。探讨认知模式(如消极思维、灾难化)、情绪调节能力、人格特质等如何增加心理脆弱性。同时,社会学习理论、条件反射、情绪加工等心理学机制也将得到深入探讨。 3. 社会与环境的影响 本书将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冲突)、社会支持系统、文化价值观等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在塑造个体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我们会讨论应激事件、生活压力源以及社会污名化对精神障碍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第四部分:评估、治疗与康复 1. 心理评估的艺术与科学 本书将介绍临床访谈、心理测量(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症状量表)等常用的心理评估方法。我们将理解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个体的症状、功能、病史、人格特征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心理治疗的多元化路径 我们将系统介绍各种主流的心理治疗模式: 精神动力学治疗: 强调无意识冲突、防御机制和移情的分析,旨在促进个体对自身内心世界的理解。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如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 强调非指导性、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成长。 家庭治疗与婚姻治疗: 从系统观出发,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解决家庭内部的冲突。 人际关系疗法(IPT): 侧重于改善患者在人际关系中的困难,特别适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辩证行为疗法(DBT): 特别适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强调情绪调节、人际效能、痛苦耐受和正念的训练。 3. 药物治疗的角色与局限 我们将简要介绍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情绪稳定剂等),以及它们在治疗中的地位。同时,也会强调药物治疗并非万能,并与心理治疗的联合应用通常能取得最佳效果,以及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4. 康复与预防的展望 本书将探讨如何帮助患者重返社会、恢复功能,包括社会技能训练、职业康复、社区支持等。同时,也将关注精神障碍的预防策略,从个体、家庭到社会层面,如何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学科。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心理的脆弱,但也正是通过对这些脆弱性的理解与干预,我们得以帮助那些承受痛苦的个体,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本书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变态心理学的科学认知,培养理性、同情的态度,并为理解和应对生命中的种种心理挑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简洁大气,用色也比较沉稳,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它包装完好,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起来厚实而光滑,印刷清晰,排版合理,这一点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减少眼睛的疲劳。我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对这个学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直想深入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尤其是在一些社会新闻或者电影情节中,常常会触及到一些非常规的心理现象,而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去理解这些。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揭开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迷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些所谓的“变态”行为,其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根源,而并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定义。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着初步了解的学生,我一直致力于拓宽我的知识边界,而“变态心理学”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吸引力的领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入研究这一学科的渴望。我尤其看重其“正版全新教育教材”的定位,这意味着它在学术严谨性和内容的权威性上是有保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核心概念、主要学派的观点,以及各种心理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那些看似艰深的理论解释得透彻明了,同时也能辅以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变态心理学知识体系,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让我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人类心理的正常运作方式已经足够复杂,而深入探究那些异常和扭曲的心理模式,更是对我认知能力的一种挑战。我非常欣赏这种勇于触碰“黑暗面”的学术精神。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专业性和深度。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罗列,而是能够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那些“为什么”。比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些正常的情感和欲望会发生扭曲?社会环境、生理因素、甚至是童年经历,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去理解那些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或排斥。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探索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评分

我个人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体验的人,所以一本书的实际触感、装帧质量和排版设计,往往能极大地影响我的阅读情绪和效率。拿到这本《变态心理学》之后,我对其精良的制作感到非常满意。书页的纸质虽然不算最顶级的,但也足够厚实,印刷字迹清晰,排版紧凑但不显得拥挤,整体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阅读感受。我尤其喜欢它的大小适中,拿在手里不会觉得过重,可以轻松地在图书馆、咖啡馆,甚至是在通勤途中进行阅读。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也相当明确,表明了其正规性和权威性,这对我来说是选择教材的重要考量因素。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系统地学习到变态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我未来的学术发展或职业规划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

评分

我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直充满好奇,而“变态心理学”这个领域,更是将这种好奇心推向了极致。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这个学科的著作,能够帮我理清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我的需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能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和陌生的心理现象展现在我面前。我期待它能够带我走进那些不寻常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去探索那些导致心理失衡的根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培养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人类行为的多元性,并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