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教育书系:非常语文非常课
:32元
作者:梅洪建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35479679
字数:
页码:2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关于语文,到底是教文字、文学、思想还是教方法,业内争论了很久,至今尚无定论。梅老师没有拘泥于争论,而是在坚守“语文阵地”的同时另辟蹊径,把思维品质的培养放在了语文教学的突出地位,给人突然敞亮的意味儿。
——肖培东 语文特级教师
梅老师的课让我意识到“完整的语文教育”就该是这个样子:老师充当课堂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过程中只有寥寥数语的穿插,却字字珠玑。学生是课堂的展示者,小组通过激烈的讨论争辩,精神抖擞地反馈本组的思维结晶,其他同学再进行补充或纠正。
——赵飞 教育部特聘国培专家
洪建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以具体的教学实践,明晰地给我们诠释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形式的选择如何做到和谐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相辅相成。
——刘恩樵 语文特级教师,中华语文网年度人物
教师要善于用学习过的知识、生活中的知识、近似文本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梅洪建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疑难问题时,绝不做甩手大掌柜,而是积极参与其中,既做好倾听者、总结者,又做好点拨者、引导者。
——刘祥 “人教杯”全国课堂教学课例比赛获奖者
梅老师藉由文本解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进而有了对语文教学之“道”的领悟,从而使他走出“匠”的行列,他的语文教学境界于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刘军 语文教学研究员,知名国学讲师
语文课上,如何把看似普通的文本上出特色?如何启发学生思维,从平常课中教出非一般的效果?全国语文教师梅洪建从在全国各地做的两百余场示范课中精选出十几堂,涵盖小学到高中课堂,每篇实录分为“教学絮语”、“文本呈现”、“课堂实录”、“专家点评”四个板块,肖培东、丁卫军、高子阳、刘恩樵、柳咏梅、杨富志、高子阳等十余名语文专家,知名国学讲师刘军,作家乔洪涛等做精彩点评。
梅洪建,全国语文教师。《中国教师报》、《师道》、《江苏教育》等杂志推介名师,《教育时报》、《河南教育》、《福建教育》等专栏作者。梅老师主张从文字入手,感受语言的魅力;从文本艺术入手,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从“由文到意”的过程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近年来,梅老师先后出版《给梦一把梯子》(作文教程)等书籍5部,主编多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等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应邀到全国28个省市做讲座和上示范课200多场,他精湛的课堂艺术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课堂实录及点评
1沿着文字回家——《公输》实录及点评 / 003
文言教学:既要有“山的沉稳”,又要有“水的灵动” / 杨富志016
2总有路通向罗马——《清贫》实录及点评 / 023
选点、组块与资料穿插 / 徐飞036
3折磨也是一种美——《蝶恋花》实录及点评 / 041
折磨的味道 / 赵飞055
4“三维”构起课堂大厦——《一课》实录及点评 / 059
用课文的方式教课文 / 高子阳076
5浅显与深意的辩证法——《差不多先生传》实录及点评 / 080
把阅读体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邵统亮091
立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化 / 梁昌辉092
6用数学打开诗歌鉴赏的门——《赤壁》实录及点评 / 098
教学支点:撬起一堂精彩的课 / 刘恩樵108
7从迷到悟有多远——《说书人》实录及点评 / 112
由《说书人》实录看课堂的生成与预设 / 刘祥126
8愚人节的故事——《大自然的语言》实录及点评 / 133
云在青天水在瓶 / 刘军147
……
5浅显与深意的辩证法
——《差不多先生传》实录及点评
去台州上《差不多先生传》很有挑战度,一则因为活动是同课异构形式,和我PK的是浙江一位名师;一则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横生但明白如话的作品。
在孩子们一看就懂的情况下,语文该承载怎样的使命?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亦如曾经上过的《一课》一样,我试图用自己的“三维”来诠释课堂价值。所以,这节课,如果只是带孩子们表面地滑行一次“差不多先生”的表现及其危害,那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于是,我的想法是将教学选点定位在思维品质培养和对胡适人格的认知上。
语文教学的确在“意”上走得太远,而一旦懂得关注“文”,其实就是语文意识的觉醒了。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则是一个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从知识意识到语文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教师的课程回归,而从语文意识到教育意识的觉醒,则是一个教师责任与良知的回归。为此,我试图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架构两个良知——教师的教育良知和胡适的民族良知。
有人说,这是你跳出“差不多”对胡适的探索。
其实,我想说文本的显和隐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能够通过显的存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发现一个伟大的灵魂,或许我的课就可以成功了。
于是我选择了这种策略,也就有了这节课的模样。
对胡适的关注,或许应该是新时代的旋律之一。因为早先有人说过,20世纪是鲁迅的,而21世纪必将是胡适的。
时间:2013年10月19日
学生:浙江省台州市初一某班
主题:台州市“新思维新语文教学研讨会”
师:同学们好,来到我们金华,非常开心。
生(齐):是台州。
师:台州金华差不多嘛,都咱浙江的。
生(齐,大笑):差不多先生!
师:我们就来学习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1(老师指定这个学生起来回答):没有,感觉很简单。
生2:是感觉没啥学的,怎么这篇课文会放在初三呢?初一都嫌简单。
师:所以,我就来初一上喽。我们看看是不是很简单呢?我先出一个问题考考大家——这篇文章里写了“差不多先生”几件事?
生(齐):切,这也叫问题啊?
生3:写了五件事。
师:那,这五件事里面,你认为哪件事重要?说说你的理由。大家可以自己先品读一下5~12段,或者讨论之后再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小声读课文,然后小声讨论了一会儿。约6分钟过后)
生4:我觉得一件事重要。因为一件事儿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这说明了“差不多”有多大的危害。
生5:我也觉得一件事危害大,因为作者在这段文字上下的笔墨多。你看,就连死时候的话都写得这么绝。“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生6:我觉得件事情重要,因为他小时候买红糖却买成了白糖,证明他是从小就有这个毛病,如果这个时候把毛病给治好了,就不会有后面的危害了,这是根源。
生7:同意,源头是关键的。
师:看来大家对开始和结束很关注,有没有同学认为其他几件事重要呢?
生8:我倒认为第二件事很重要。你想啊,这是他求学时候的事情,如果当老师的能够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还会有后面的事情吗?家庭里带来的很多毛病,在学校里可以纠正嘛!我们来上学不就是来学好的吗?
师:看来老师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啊。
生9:老师,我不认为学校的学习更重要,相反,我认为自己的经历更重要。我爸就经常对我说:“你就不听大人言,等你长大了,到处碰壁你就知道好歹了。”这就是说,以后的思想认识和个人的经历直接相关。所以,我认为第三件事非常重要。如果这件事,而且你看啊,“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常常”错,而老板是“常常”骂,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正处于让他碰壁的关键时期,掌柜却糊里糊涂地纵容了他。何况“十”和“千”多大的区别啊,这掌柜傻啊!如果掌柜因此把他辞退了,让他失去饭碗,他不就吸取教训了吗?
(其他学生鼓掌)
师:你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词来分析问题,非常好。
生10:通过生9的发言,我也明白第三件事的重要,但我的理由和他不完全一样。我觉得统观这五件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前两件,也包括第三件事,实际上是讲“差不多”的表现,而四五两件事是讲危害的。第三件事里面既包括表现,也隐藏着危害。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关键。
师:同学们的分析渐入佳境,而且越来越精彩,还有其他看法吗?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厚重。我尤其欣赏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堆砌,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耐看的米白和深蓝的搭配,让人一打开书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而专注的阅读氛围。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古典的韵味,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现代教材,而是一件经过时间沉淀的艺术品。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极致关怀,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密度的合理性,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外在形式的重视,其实也是对内容的一种无声的尊重和铺垫,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精神旅程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次对“好书”定义的深刻诠释,让人愿意将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取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蕴含的那股蓬勃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喧嚣声中,许多声音充斥着焦虑与迷茫,但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泉,涤荡了这些浮躁的情绪。它没有提供僵硬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教育者和学习者去探索“可能性”。书中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如何将抽象的文学之美转化为具象的生命体验,提供了许多富于启发性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强调“规范”的同时,更着力于释放“创造力”的那种平衡感。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课堂上那种充满激情、循循善诱的讲授场景,那种感染力,即便通过文字传递过来,也依然强大得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充满求知欲的青葱岁月。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深夜的对谈,那种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书中对诸多教育现象的剖析,没有流于表面的一味赞扬或批判,而是深入到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和心理机制。作者们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力,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述。比如,他们探讨“阅读的本真状态”时,那种对传统阅读精神的坚守和呼唤,让我这位长期在信息洪流中漂泊的读者,找到了久违的心灵锚点。书中引用的各种跨学科的案例和理论支撑,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孤立地谈论某一种教学技巧,而是将语文教育置于整个人文素养和国民精神培养的宏大叙事之中。每次合上书,我都会感觉自己的思维层面被提升了一个维度,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反思”的工具箱,而非一套僵硬的操作手册。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该怎么做”,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冲击时,这本书所倡导的那些根植于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理念,展现出了惊人的持久生命力。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住教育的初心——关照每一个独特的灵魂,培养完整的人。每一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侧重点和新的感悟,这说明其内容具有极强的复读价值和时间的延展性。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时时印证的良师益友,它会随着我的经验增长而不断“生长”出新的意义。
评分坦白说,初次翻阅时,我曾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们的文字功底扎实,文笔优美,即使是探讨最复杂的理论问题,也能被他们阐述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本身就是对语文教育最高境界的展示——“以文载道,以美育人”。他们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短句来阐明观点,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在当代教育类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它让这本书不仅是专业人士的案头书,同样也适合那些对教育怀有真挚热忱的普通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