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泓、李力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詳細記述該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化發展的曆史背景,該時代文化的主要特點,以及在思想、學術、教育、典章製度、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禮儀風俗、衣食住行等各文化層麵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發展演變情況。本書係統全麵地反映瞭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整體風貌和發展曆程。
楊泓、李力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對於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研究,除依據古代文獻進行梳理分 析,從思想、文學、宗教、藝術、史學以及生活習俗 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論述 外,又特彆注意以全新的視角,大量吸收和利用文物 考古領域中極為豐富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以充實和 提高我們對這一曆史時期文化內涵的全麵認識和瞭解 。尤其對以往注意不夠,文獻記載較少,而又在這一 曆史時期起過重要作用的鮮卑等古代民族文化,以及 其與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閤、演變情況,加大 瞭分析的篇幅和探究的力度。
楊泓,男,滿族。1935年生於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門化,1958年畢業。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並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現擔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考古月刊編輯委員會顧問。並被聘為**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 主要研究中國漢唐考古學、中國美術考古和古代**考古。先後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文物齣版社,1961)、《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齣版社,198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1986)等書的撰寫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參考資料》(現《文物》)發錶論文《高句麗壁畫石墓》以來,迄今已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美術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逾300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論叢》(文物齣版社,1980;增訂本,1985)、《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齣版社,1997)、《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齣版社,2000)、《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文物齣版社,2007)等。並與李力閤著《華夏之美——中圍藝術圖鑒》(香港中華書局,1993)和《美源——中國古代藝術之旅》(三聯書店,2008)。
導 言
第一章 三國西晉文化
第一節 學校和經學
第二節 清議到玄學
第三節 五言詩和建安文學
第四節 青瓷的啓示
第五節 蜀郡漆工
第六節 佛教初興
第二章 東晉十六國文化
第一節 草原風貌
第二節 佛典東傳
第三節 涼州模式
第四節 藝術創新
第三章 南朝文化
第一節 江南名都
第二節 佛學發展
第三節 道教傳播
第四節 詩與民歌
第五節 文史新義
第六節 畫傢與畫論
第四章 北朝文化(上)
第一節 鮮卑溯源
第二節 從平城到洛陽
第三節 墓製變遷
第四節 佛法勃興與滅法
第五節 佛教藝術的繁榮
第五章 北朝文化(下)
第一節 北方道教
第二節 北朝文史
第三節 長矟鐵馬
第四節 輿服風習
第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 絲路通暢
第二節 三角緣神獸鏡之謎
第三節 高句麗和百濟
參考文獻
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對魏晉南北朝這段曆史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那隻是一個亂世,一個英雄輩齣的年代,但《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卻讓我看到瞭隱藏在刀光劍影之下的,是多麼璀璨奪目的文化光芒。它不僅僅是記錄瞭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更是深入挖掘瞭思想、藝術、宗教、哲學等各個層麵的發展。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原來那個看似分裂動蕩的時代,恰恰孕育瞭中國文化史上最自由、最奔放、也最深刻的創造力。像是玄學的興起,對後世哲學産生瞭多麼深遠的影響;又像是書法、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的演變,如何在這片土壤上開齣瞭絢爛的花朵。書中對士人階層的精神世界進行瞭細緻的剖析,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甚至他們的煩惱與追求,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竹林七賢在月下放歌,聽到名士們在酒酣耳熱之際激揚文字。這種感覺,是讀一般曆史書難以獲得的。而且,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瞭大量的史料細節,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將曆史人物的言行、作品的細節融入其中,使得整個敘述流暢而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佛教傳入與中國化進程的章節,它展現瞭一個跨文化交流的生動過程,以及中華文明如何以包容的心態吸收外來文化,並最終將其融入自身體係的智慧。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自豪感,以及對那個時代特有精神風貌的深深敬意。
評分我嚮來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風流名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對他們精神世界的瞭解不夠深入。《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這本書,則完全滿足瞭我這方麵的需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他們的生平事跡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特質,他們是如何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又如何在亂世中保持一份獨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風骨”和“意境”等概念的解讀,這些概念是理解那個時代士人精神世界的關鍵。作者通過分析當時的文學作品、藝術創作,以及他們的言談舉止,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而具體。我仿佛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看似超脫世俗的外錶下,內心湧動著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書中對他們生活方式的描寫也相當精彩,比如飲酒、賦詩、遊山玩水,這些日常活動並非簡單的消遣,而是他們構建精神世界、尋找生命意義的重要途徑。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認識到,魏晉南北朝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動蕩的時期,更是一個精神覺醒、個性張揚的時代,而那些風流名士,正是這個時代精神的傑齣代錶。
評分讀完《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曆史可以如此“好玩”。我一直對曆史抱有一種敬畏,總覺得那是嚴肅的、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有些“八卦”的口吻,講述瞭那個時代的名人軼事、風流韻事,將那些在曆史課本裏刻闆的形象,變得鮮活而立體。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纔子佳人的描寫,以及那些名士們如何以驚人的智慧和風趣,應對復雜的政治局勢和人生睏境。比如,書中對書法藝術的介紹,不僅僅是羅列瞭幾個著名的書法傢,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的創作理念,以及書法在那個時代如何成為士人錶達自我、彰顯個性的重要方式。我甚至能感受到筆尖在紙上劃過的力量,感受到那些飄逸灑脫的筆畫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精神氣魄。還有關於繪畫和音樂的部分,作者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深奧的藝術理論講解清楚,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中體會到那個時代藝術的獨特魅力。這本書沒有那些空洞的理論,也沒有枯燥的年代順序,而是像在聽一個老朋友講故事,將那些曆史人物和他們的文化成就,娓娓道來。它讓我覺得,原來曆史離我們並不遙遠,那些古人也和我們一樣,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他們的追求與失落。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從來都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碰撞、融閤與創新中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一個大分裂、大融閤的時代,恰恰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摺點。《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這本書,就是一本關於這種文化動態性的精彩展示。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個時期的文化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思想之間的互動與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佛教傳入後,如何在中國本土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演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的論述。這個過程充滿瞭艱辛與智慧,也展現瞭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比如佛教寺廟的建築風格、佛教藝術的本土化,以及佛教經典翻譯中的語言創新,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文化融閤的生動過程。同時,書中對玄學、清談等思潮的分析,也揭示瞭那個時代士人在麵對社會動蕩時,如何尋求精神慰藉和人生意義的努力。這種對思想史的深入挖掘,讓我看到瞭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時代的文化,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緊密相連,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曆史的走嚮。
評分我必須說,《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我之前對文化的認知,大多局限於文學藝術,但這本書將視野放得極其開闊,將社會風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哲學思辨,甚至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細節,都納入瞭文化的研究範疇。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層麵,而是從微觀之處著手,比如士族傢庭的日常生活,門閥製度對社會精英階層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價值體係。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名士風度”的解讀,那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裝扮或言行舉止,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一種對自由、個性、超越世俗的嚮往。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和引證,將這種抽象的精神具象化,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士人的內心世界。此外,書中對各種思潮的梳理也相當清晰,例如道傢、儒傢、佛教等思想在這一時期的融閤與碰撞,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最終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基因。我之前對一些哲學概念總是覺得晦澀難懂,但通過這本書的解讀,我發現它們其實與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息息相關,充滿瞭生命力。這本書就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魏晉南北朝那個充滿矛盾與創造的時代,以一種立體而鮮活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