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泓、李力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详细记述该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该时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以及在思想、学术、教育、典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礼仪风俗、衣食住行等各文化层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发展演变情况。本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整体风貌和发展历程。
杨泓、李力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对于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研究,除依据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分 析,从思想、文学、宗教、艺术、史学以及生活习俗 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论述 外,又特别注意以全新的视角,大量吸收和利用文物 考古领域中极为丰富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充实和 提高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尤其对以往注意不够,文献记载较少,而又在这一 历史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鲜卑等古代民族文化,以及 其与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演变情况,加大 了分析的篇幅和探究的力度。
杨泓,男,满族。1935年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1958年毕业。自195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现担任《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考古月刊编辑委员会顾问。并被聘为**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和古代**考古。先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等书的撰写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参考资料》(现《文物》)发表论文《高句丽壁画石墓》以来,迄今已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逾300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增订本,1985)、《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等。并与李力合著《华夏之美——中围艺术图鉴》(香港中华书局,1993)和《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三联书店,2008)。
导 言
第一章 三国西晋文化
第一节 学校和经学
第二节 清议到玄学
第三节 五言诗和建安文学
第四节 青瓷的启示
第五节 蜀郡漆工
第六节 佛教初兴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文化
第一节 草原风貌
第二节 佛典东传
第三节 凉州模式
第四节 艺术创新
第三章 南朝文化
第一节 江南名都
第二节 佛学发展
第三节 道教传播
第四节 诗与民歌
第五节 文史新义
第六节 画家与画论
第四章 北朝文化(上)
第一节 鲜卑溯源
第二节 从平城到洛阳
第三节 墓制变迁
第四节 佛法勃兴与灭法
第五节 佛教艺术的繁荣
第五章 北朝文化(下)
第一节 北方道教
第二节 北朝文史
第三节 长矟铁马
第四节 舆服风习
第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节 丝路通畅
第二节 三角缘神兽镜之谜
第三节 高句丽和百济
参考文献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认知!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一个乱世,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但《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却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刀光剑影之下的,是多么璀璨夺目的文化光芒。它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是深入挖掘了思想、艺术、宗教、哲学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那个看似分裂动荡的时代,恰恰孕育了中国文化史上最自由、最奔放、也最深刻的创造力。像是玄学的兴起,对后世哲学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又像是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演变,如何在这片土壤上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书中对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他们的烦恼与追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竹林七贤在月下放歌,听到名士们在酒酣耳热之际激扬文字。这种感觉,是读一般历史书难以获得的。而且,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史料细节,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的言行、作品的细节融入其中,使得整个叙述流畅而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佛教传入与中国化进程的章节,它展现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生动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如何以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并最终将其融入自身体系的智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自豪感,以及对那个时代特有精神风貌的深深敬意。
评分我必须说,《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之前对文化的认知,大多局限于文学艺术,但这本书将视野放得极其开阔,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哲学思辨,甚至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细节,都纳入了文化的研究范畴。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从微观之处着手,比如士族家庭的日常生活,门阀制度对社会精英阶层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名士风度”的解读,那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扮或言行举止,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一种对自由、个性、超越世俗的向往。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引证,将这种抽象的精神具象化,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士人的内心世界。此外,书中对各种思潮的梳理也相当清晰,例如道家、儒家、佛教等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融合与碰撞,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我之前对一些哲学概念总是觉得晦涩难懂,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发现它们其实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矛盾与创造的时代,以一种立体而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读完《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可以如此“好玩”。我一直对历史抱有一种敬畏,总觉得那是严肃的、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些“八卦”的口吻,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轶事、风流韵事,将那些在历史课本里刻板的形象,变得鲜活而立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才子佳人的描写,以及那些名士们如何以惊人的智慧和风趣,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生困境。比如,书中对书法艺术的介绍,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个著名的书法家,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书法在那个时代如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重要方式。我甚至能感受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力量,感受到那些飘逸洒脱的笔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精神气魄。还有关于绘画和音乐的部分,作者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艺术理论讲解清楚,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个时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也没有枯燥的年代顺序,而是像在听一个老朋友讲故事,将那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文化成就,娓娓道来。它让我觉得,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那些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追求与失落。
评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碰撞、融合与创新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一个大分裂、大融合的时代,恰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这种文化动态性的精彩展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个时期的文化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思想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佛教传入后,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的论述。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也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以及佛教经典翻译中的语言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融合的生动过程。同时,书中对玄学、清谈等思潮的分析,也揭示了那个时代士人在面对社会动荡时,如何寻求精神慰藉和人生意义的努力。这种对思想史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时代的文化,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历史的走向。
评分我向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尤其是那些风流名士,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对他们精神世界的了解不够深入。《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精)》这本书,则完全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特质,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又如何在乱世中保持一份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风骨”和“意境”等概念的解读,这些概念是理解那个时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关键。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具体。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看似超脱世俗的外表下,内心涌动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书中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描写也相当精彩,比如饮酒、赋诗、游山玩水,这些日常活动并非简单的消遣,而是他们构建精神世界、寻找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魏晋南北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更是一个精神觉醒、个性张扬的时代,而那些风流名士,正是这个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