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面激光点云处理与精细重构理论与方法
定价:62.00元
售价:37.2元,便宜24.8元,折扣60
作者:黄明,马朝帅,杨芳,张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030497475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面激光点云处理与精细重构理论与方法》针对地面三维激光在高精度空间数据处理及大规模三维激光散乱点云的高精度建模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系统阐述了三维激光点云的获取与处理方法,提出了基于点云特征向量的配准、多站点云数据融合的核心算法;提出了一种顾及三维拓扑关系一致性的高精度三维建模的CSG-BREP数据模型及建模方法;研究了大数据空间三维实体GPU可编程计算及流数据的高速渲染的关键技术,后给出了研究成果在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及特殊复杂几何形状精细重建的工程应用。
《地面激光点云处理与精细重构理论与方法》可作为测绘、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开发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供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点云配准
1.2.2 点云构建三维拓扑模型
1.2.3 可视化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点云数据预处理
2.1 点云数据异常值过滤
2.1.1 人工交互去噪方法
2.1.2 点云局部自动去噪
2.2 点云数据精简过滤
2.2.1 可移动网格划分算法流程
2.2.2 可移动网格划分算法具体实现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云配准
3.1 点云自动初始配准
3.1.1 点特征描述子
3.1.2 点云自动初始配准的具体实现
3.2 点云自动精细配准
3.2.1 点云重叠区域计算
3.2.2 ICP配准算法
3.3 点云配准并行加速算法
3.3.1 并行加速方案的选择
3.3.2 点云初始配准并行加速的实现
3.3.3 点云精细配准并行加速的实现
3.4 配准算法实验
3.4.1 实验环境配置
3.4.2 实验数据
3.4.3 点云配准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点云三维几何精细建模
4.1 CSG-BREP拓扑模型定义
4.1.1 现有拓扑模型的分析
4.1.2 CSG-BREP拓扑模型内拓扑定义
4.1.3 CSG-BREP拓扑模型外拓扑定义
4.2 CSG-BREP拓扑模型构建
4.2.1 模型构建算法
4.2.2 拓扑重构算法
4.3 CSG-BREP拓扑模型查询分析
4.3.1 拓扑元素的查询算法
4.3.2 查询子级拓扑元素算法
4.3.3 查询父级拓扑元素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精度模型纹理重建
5.1 纹理重建分析
5.2 高精纹理重建模型解算
5.2.1 误差方程及初始值的确定
5.2.2 角度及摄站到物方距离的值
5.2.3 外方位元素解算
5.3 高精度纹理重建精度分析
5.3.1 实验数据
5.3.2 算法实验对比
5.3.3 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维交互可视化
6.1 可视化渲染管线
6.2 GPu基本几何体的渲染
6.2.1 光照
6.2.2 梯形体的涫染
6.2.3 球和圆柱的渲染
6.3 点云模型的渲染
6.3.1 点云模型渲染的流程
6.3.2 点云模型GPU渲染
6.4 精细三维空间数据的交互拾取
6.4.1 点云拾取
6.4.2 三角网的拾取
6.4.3 几何实体的拾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实现
7.1 系统架构
7.2 系统总体设计
7.2.1 点云处理及重建流程
7.2.2 功能模块设计
7.2.3 数据管理设计
7.3 系统界面及功能
7.3.1 总体界面
7.3.2 核心功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工程应用
8.1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8.1.1 外业测绘
8.1.2 模型数据成果
8.1.3 三维场景
8.1.4 修缮变化检测
8.1.5 古建筑剖面图
8.2 现代建筑点云建模应用
8.2.1 数据源
8.2.2 建模过程
8.3 后母戊鼎精细建模
8.3.1 建模工艺流程
8.3.2 模型应用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点云配准
1.2.2 点云构建三维拓扑模型
1.2.3 可视化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点云数据预处理
2.1 点云数据异常值过滤
2.1.1 人工交互去噪方法
2.1.2 点云局部自动去噪
2.2 点云数据精简过滤
2.2.1 可移动网格划分算法流程
2.2.2 可移动网格划分算法具体实现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点云配准
3.1 点云自动初始配准
3.1.1 点特征描述子
3.1.2 点云自动初始配准的具体实现
3.2 点云自动精细配准
3.2.1 点云重叠区域计算
3.2.2 ICP配准算法
3.3 点云配准并行加速算法
3.3.1 并行加速方案的选择
3.3.2 点云初始配准并行加速的实现
3.3.3 点云精细配准并行加速的实现
3.4 配准算法实验
3.4.1 实验环境配置
3.4.2 实验数据
3.4.3 点云配准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点云三维几何精细建模
4.1 CSG-BREP拓扑模型定义
4.1.1 现有拓扑模型的分析
4.1.2 CSG-BREP拓扑模型内拓扑定义
4.1.3 CSG-BREP拓扑模型外拓扑定义
4.2 CSG-BREP拓扑模型构建
4.2.1 模型构建算法
4.2.2 拓扑重构算法
4.3 CSG-BREP拓扑模型查询分析
4.3.1 拓扑元素的查询算法
4.3.2 查询子级拓扑元素算法
4.3.3 查询父级拓扑元素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精度模型纹理重建
5.1 纹理重建分析
5.2 高精纹理重建模型解算
5.2.1 误差方程及初始值的确定
5.2.2 角度及摄站到物方距离的值
5.2.3 外方位元素解算
5.3 高精度纹理重建精度分析
5.3.1 实验数据
5.3.2 算法实验对比
5.3.3 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维交互可视化
6.1 可视化渲染管线
6.2 GPu基本几何体的渲染
6.2.1 光照
6.2.2 梯形体的涫染
6.2.3 球和圆柱的渲染
6.3 点云模型的渲染
6.3.1 点云模型渲染的流程
6.3.2 点云模型GPU渲染
6.4 精细三维空间数据的交互拾取
6.4.1 点云拾取
6.4.2 三角网的拾取
6.4.3 几何实体的拾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实现
7.1 系统架构
7.2 系统总体设计
7.2.1 点云处理及重建流程
7.2.2 功能模块设计
7.2.3 数据管理设计
7.3 系统界面及功能
7.3.1 总体界面
7.3.2 核心功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工程应用
8.1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8.1.1 外业测绘
8.1.2 模型数据成果
8.1.3 三维场景
8.1.4 修缮变化检测
8.1.5 古建筑剖面图
8.2 现代建筑点云建模应用
8.2.1 数据源
8.2.2 建模过程
8.3 后母戊鼎精细建模
8.3.1 建模工艺流程
8.3.2 模型应用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巨著的,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是连轴转地啃完了关于“高精度曲面拟合与纹理映射”的那几章。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做得非常出色,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空间拓扑关系和插值算法至关重要。很多学术著作中的公式推导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但这里的图解配合文字说明,使得即便是涉及到微分几何和黎曼几何在点云曲率计算中的应用,也变得直观易懂。我必须提到作者对“多尺度细节保留”的论述,这简直是点云精细重构的灵魂所在。如何在简化点云模型的同时,又不丢失关键的几何特征,比如建筑物的锐利边角或雕塑的微妙纹理,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局部邻域分析的自适应细分策略,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复杂模型处理的信心。读完之后,我立刻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手头一个博物馆文物的三维建模项目中,效果立竿见影,细节的还原度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对于那些初入三维重建领域的新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一开始会显得有些“厚重”,因为它不像市面上的速成手册那样提供即插即用的代码片段。但请相信我,投入时间去理解它所阐述的底层逻辑,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长期投资。它建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全局一致性约束”的讨论,这在处理大规模、多站点扫描数据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以往我们总是依赖于大量的控制点进行刚性配准,费时费力且易引入累积误差。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框架,将局部精度提升为全局精度,这对于大型工程测量和城市级三维建模项目的效率和准确性提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教会你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样做会更有效”,这种思维上的引导,远比简单的操作步骤更有价值。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最高境界。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团队对于地面激光点云技术的发展脉络有着极深刻的洞察力,他们不仅总结了过去成熟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展望。比如,在关于“点云到体素化表示”的转换效率优化上,书中探讨了利用GPU并行计算加速的潜力,这无疑为实时或近实时处理大规模点云数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种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非常强,即使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它提供的理论基础依然稳固可靠。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会进行一个“挑战与展望”的小结,这极大地激发了作为读者的探索欲。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高水平的起点,鼓励我们带着更深入的问题意识,去探索点云处理技术更广阔的天地。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一本不可或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业著作。
评分这本《地面激光点云处理与精细重构理论与方法》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长期在三维空间数据处理领域摸爬滚打的人带来了一股久违的清流。我翻开书的目录时,就被它那种系统性和前瞻性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更是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重构。特别是关于点云数据在复杂场景下的噪声抑制与特征提取部分,作者们显然下了大功夫,很多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在这里都能找到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解决思路。我记得有一次为一个古建筑群进行数据采集,回来后处理时发现高程信息总是有细微的偏差,用了很多常规算法都无法完美修正,现在回想起来,或许就是缺少了书中提到的那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精细化配准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看似玄乎的“精细重构”,用一套严谨的数学模型和清晰的算法逻辑呈现了出来,让那些希望从“能用”迈向“好用”的工程师和研究者,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导航图。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操作的说明手册,而是真正触及了点云几何重建的“内核”,让人读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数据质量极致的同行。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三维激光雷达(LiDAR)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都偏向于硬件介绍或是某个特定软件的操作指南,真正能把“理论”和“方法”掰开揉碎了讲清楚的凤毛麟角。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老道,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反而带着一种深入浅出的讲解魅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数据去噪算法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将传统统计学方法与现代机器学习方法在处理不同类型噪声(如环境反射噪声与传感器固有噪声)时的优缺点阐述得淋漓尽致。这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项目需求,做出最优的技术选型,而不是盲目地追随最新的“热词”。比如,书中对动态目标消除和运动畸变校正的章节,我感觉简直就是为我们城市地下管网普查项目量身定做的。我们经常需要在车流不息的道路环境下获取高精度数据,以往的处理流程总是充满妥协,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鲁棒性的解决方案,让数据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这种站在应用前沿,反哺理论深化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称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