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Dora Chen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112145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一份从亲子教养、文化认同、学校教育到孩子人际关系的成长纪录,同时也包括了照顾过敏儿以及夫妻相处的心情絮语。在德国拉扯两个孩子的中国妈妈Dora,以平实幽默的文字,丰富的生活照片,充满童趣的孩子图画,以及妈手绘图等多样素材,真实呈现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庭故事,希望能与中国家长分享一点德国式教养的不同思考。
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一家四口在德国生活的点滴。作者一家本是中国人,移民德国后,生有一女一子,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有许多差异,作者在全书中将中德教育的差异一一列举,并讲述了她是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在有效吸收德国家庭教育理念过程中,享受孩子带给她的一串串惊喜。在整个对比吸收过程中,作者*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放下大人的身段,蹲下来与孩子看世界,并用孩子的速度,陪伴他们慢慢前进。
Dora Chen(陈羿伶),来自中国台湾,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德文系。
1994年前往德国深造,在德国拜鲁特大学 (Bayreuth University)地理系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迄今。
1999年成立了以德国生活信息为主的《德国生活网》。期间曾于四方书网从事《乡恋德国食际情报》专栏写作,2006年出版德国美食书《寻味日耳曼》。
2008年以全职母亲之身份,与全球百位华人母同创作《一百母亲》一书。同年亦推出个人著作《与孩子慢舞:成长在日耳曼》,其简体版于2011年以《中国妈妈向左,德国妈妈向右》一书名正式在内地发行。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是在一个连续的周末读完的,过程中几乎放不下手。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表层的行为比较,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历史积淀。比如,关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这一点,书中对比的不仅仅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和“父母提供明确指导”这两种做法,更是探讨了这种差异是如何植根于两国社会结构和历史教训之中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厚度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翻回去重读某一段,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否也受到了类似文化烙印的影响。这简直是一次针对个人教育观念的“考古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像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时而又像一段温和的午后闲谈。对于我这样一个在跨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做。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归属感”和“个体化”这两个核心议题在不同家庭结构中的体现。德国妈妈的严谨与自持,中国妈妈的细腻与责任感,都被描绘得立体而充满温度。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爱”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探讨。那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身体接触、情感反馈频率上的不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爱”,其实是包裹在特定文化语境里的复杂产物。这本书让我对周围的教育现象有了更宽容和理解的目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边界感”的建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场景之中,体验着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压力与释放。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比较场域,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选择。例如,书中对亲子关系中“界限模糊”和“界限清晰”的讨论,就引发了我长久以来的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会被贴上标签的书,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行一场深刻的、个人的哲学对话。读完后,我将它推荐给了几位正在面临教育选择困境的朋友,大家都反馈说,这本书帮助他们理清了思路,虽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提供了寻找答案的优质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的,坦白说,最初的期望值是能看到一些比较新颖的、颠覆性的育儿理念。读完之后,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对比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社会期望下的种种自我设限。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时,那种情感的张力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平衡东西方文化差异时的克制和客观,没有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好”或“坏”,而是展示了不同哲学体系下的逻辑自洽。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观察,比单纯的育儿技巧分享更有价值。它迫使我们跳出自己习惯的舒适区,去重新审视“成功教育”的真正含义。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实用性建议的书,可能会有很多“你应该这样做”的指导清单,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提供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框架和批判性视角。作者似乎更像是一位人类学家,而非育儿专家。她擅长捕捉那种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波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焦虑”这一情绪的剖析,东西方母亲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应对机制,既让人心疼,又让人豁然开朗。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即改变我现有的做法,但我的内在对话机制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更频繁地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出于本能,还是基于一种文化预期?”这种自我反思的价值,远超任何具体的教育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