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要苛求孩子成为1%
定价:28.00元
作者:吴文菊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2050670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不要迷恋龙和凤,那只是个传说!
咱的孩子成不了龙和凤,可他们能成为苍鹰、天鹅、仙鹤、海鸥、云雀……
教育孩子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很多不识字、贫穷而卑微的父母照样培养出了品行、学业精良的孩子。
教育似乎又是件很不简单的事。常常让很多十分重视教育的家长苦恼不堪、不知所措。经常的时候,纵然你能挣来万贯家产、纵然你能统领三军、纵然你能学贯东西,你不能对付得了你的孩子。
我们多数人都是次、至此一次当爹当妈,教育孩子真就不是天生就干得好的事。你不用心琢磨、学习和反思还真就不行。
我学习实践了22年的家庭教育。期间我哭过、笑过,悲过、喜过,累过、闲过,别的家长遇到的问题,我都遇到过。现在,我觉着我只能做三件事,而这是对孩子重要的事:
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不仅能让孩子学习不错,更能让孩子受用终生。
对孩子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家长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人选,其他人*不是。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这不仅能让孩子成才成人,更能让我们自己可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我基本就做了这三件事,做得还不错,给自己打85—90分。
我儿子曾跟全班同学说我是他哥们儿,我很自豪,很幸福!
有朋友建议我,把教育孩子的过程,写个家庭教育系列丛书,理由是有的人都写了十几本、甚至几十本家庭教育书。我是个很笨、很倔的人,我不想这样做。
我只有一个孩子,我写的点点滴滴都是真实的经历,我写的字字句句都在用情用心,我自己不能往里注水稀释!
绝不!
我保证,只要你能静下心来读一读,你能发现你的孩子遇到的所有问题,你能找到一点儿都不高深莫测的答案,你能学到人人都会、肯做就见效的办法。只要你坚持!
目录
作者介绍
教育部、全国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主讲,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发展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先后出版了《挫折教育论》《中学生心理探析》《生命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多部学术专著。 自1983年起,在省内外已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喧哗,却能穿透表面的浮躁,直击教育的本质。我欣赏作者那种将心理学理论与中国家庭特有的人情世故完美融合的能力。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比较的陷阱”,指出父母之间的攀比如何间接转嫁到对孩子的期望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学数据和跨文化研究,使得整本书的论点扎实可信,绝非一家之言。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如何管教孩子”,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探讨“如何管理父母自身对‘成功’的焦虑”。当我开始关注自身的情绪稳定和自我接纳时,我惊讶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那些“不理想”表现也随之减少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成人的自我成长指南,它教导我们如何先成为一个更平和、更接纳现实的个体,孩子自然会在一个松弛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对于那些长期在教育压力下感到精疲力尽的父母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和方向调整的机会。
评分读完此书,我的内心感受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但这种感觉并非源于获得了什么神奇的教育秘籍,而是终于放下了心中那块沉重的石头。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坐下来,就着现实的困境,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平庸”的重新定义,这一论述极具颠覆性。在充斥着成功学和精英主义叙事的社会氛围里,我们似乎被教育成只要不是前1%就意味着失败,但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那些“普通”但“幸福”、“充实”的人生样本,它们的美好之处在于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生活本真的热爱。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为孩子设定的“成功天梯”往往是社会强加的,而非孩子内心真正渴望的归宿。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情绪韧性”的实践建议也十分具体可行,它强调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如何在失败中快速恢复,这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对“软技能”的重视,比任何学科知识的补习都来得有价值。
评分从排版和语言的选用上,这本书也展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它避免了教育类书籍常见的术语堆砌,行文十分晓畅,即便是教育新手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最欣赏它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现代化解读,超越了传统的数理逻辑和语言能力,深入探讨了情商、艺术感知甚至生活智慧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个体,是能够将自己独特的兴趣与社会需求巧妙结合,并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适应性的人,而这与被动地去追逐那虚无缥缈的“1%顶尖”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径。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批判性提问能力”的部分,对我触动很大,它提醒我,与其忙着给孩子标准答案,不如鼓励他们去质疑既定的规则,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本书最终落脚在“教育是场慢功夫”的理念上,它像一汪清泉,涤荡了我们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我们有勇气放慢脚步,真正去享受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这份从容和清醒,是任何高分成绩单都无法比拟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色彩,它触及了当代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那种希望孩子在诸多领域都拔尖的执念。然而,阅读体验远超我对这个标题的初始想象。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用空洞的口号去批判“鸡娃”现象,而是巧妙地将视角转向了家庭关系和孩子个体成长的内在逻辑。书里探讨了“优秀”的定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被社会标准裹挟,从而对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心流体验”的章节,作者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了孩子只有在真正热爱和投入时,才可能产生持续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远比外部的排名和奖项更能塑造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孩子设定的那些“必须达成”的目标,认识到过度的要求只会挤压孩子的自我探索空间,最终扼杀掉那些尚未萌芽的天赋。全书的基调是温和而坚定的,它不主张彻底放任,而是倡导一种有边界、有尊重的陪伴式教育,这点对于正处于教育十字路口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作品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过于激进。但这本书的平衡感做得极其到位。它承认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并没有一味地鼓吹“躺平”,而是提供了一条更具操作性的中道。作者提出的“发展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的对照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语言习惯,不经意间固化了孩子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举例来说,当我们表扬孩子“你真聪明”时,实际上是在暗示能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当我们表扬“你这次很努力,方法也用对了”时,才是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潜能。书中穿插的案例故事,无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还是普通家庭,都印证了这一观点。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非常克制,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感同身受。它引导读者去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去珍视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种细腻的情感铺陈,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丝滑且富有启发性,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地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智慧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