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平老师讲语文
定价:32.00元
作者:李平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329338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今天“教育发现”把视角聚焦课改名校兖州一中的语文老师李平——一位伴随高效课堂的应用和推广成长起来的一线名师。不同于传统课堂走来的名师,她与她的课堂散发着现代课堂的气息;不同于传统名师,她或许不是所谓“教学艺术”的大师,但她的课堂演绎着“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透过她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生命的芬芳和璀璨;透过她的课堂,我们可以领略高效课堂下语文教学的魅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有个困扰,就是写作文时,总觉得自己的表达像一潭死水,没有灵气,词不达意。我尝试过大量的范文积累,但收效甚微,因为模仿别人的“腔调”只会让自己更像一个拙劣的复制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突破,更多地体现在它对思维逻辑和表达效率的训练上。它不是教你“如何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引导你建立清晰的“表达框架”。比如,在讲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时,它不是简单地说“要论点、论据、论证”,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某些论据的排列顺序能产生更强的说服力,如何通过递进或并列的方式,让你的观点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不可辩驳的力量。这种对“构建”的重视,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日常写作习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写得慢、写得不好,不是因为词汇量不够,而是因为脑子里一团乱麻,不知道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的建筑蓝图,教会我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想法中提炼出最核心的骨架,然后用精准的语言去填充血肉。特别是它提到“表达的克制”,即在关键时刻“留白”的重要性,对我影响最大。现在我写东西时,会更有意识地去控制信息流的速度和密度,而不是一股脑地全倒出来,这让我的文字显得更有分寸感和力量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有点将信将疑。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名师”教辅书多如牛毛,真正能触及灵魂、带来实际改变的,凤毛麟角。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文学鉴赏方面的处理方式。很多教材或者辅导材料,要么是干巴巴地罗列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作家,要么就是过度解读,把简单的诗句分析得神乎其神,让人抓不住重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古代文学作品,拉到我们现代读者的面前,用一种极其接地气又充满哲思的方式重新呈现。比如,它解析某位唐代诗人的边塞诗时,并没有一味强调格律和典故,而是深入探讨了那种在宏大背景下,个体生命所感受到的那种苍凉与壮阔的交织,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再比如,在处理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时,它并没有拘泥于教科书上那种生硬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的术语,而是通过对情节推进的细微观察,揭示了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编织情绪的网,让读者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完成任务式”地阅读名著,而是真正开始享受与文字对话的过程,那种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捕捉深层意蕴的能力,确实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可比单纯背诵知识点有效多了。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文学批评”这个领域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那是专家学者的专利,门槛高不可攀。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批判性思维的火种播撒到了每一个普通读者心中。它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提问清单”。例如,在分析一篇散文时,它会引导你去思考:“作者的立场是否足够中立?”、“他所引用的证据是否具有代表性?”、“这种情感的宣泄是否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不断发问的阅读习惯,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深度。我开始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一家之言,即便是名家之作,我也会用一种审慎、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其内在的结构和意图。这种训练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文本,它迁移到了我对新闻报道、甚至是对生活中的各种说辞的判断上。它培养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不盲从、不轻信的理性精神。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语文教材,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清醒、有洞察力的现代人的启蒙读物。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有批判精神的探索者。
评分对于一个已经离开学校很久的成人学习者来说,重新拾起语文学习,最大的障碍就是那种“应试教育”的阴影,总觉得学习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生活。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古典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修辞与日常沟通”的部分。它没有停留在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比喻和夸张,而是将这些修辞手法提炼出来,展示在现代商业邮件、人际交往甚至是自媒体文案中的应用。例如,它用一个经典的排比句式,来讲解如何在汇报工作时,通过有节奏的陈述来突出工作的多方面成果,这种实用性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让我意识到,语文学习远非仅仅是吟风弄月,而是关于如何更高效、更有艺术性地与世界互动。此外,它对于“文化背景”的阐释也相当到位,不像有些书那样把文化背景变成一串枯燥的年代事件,而是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典故和风俗,让你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了那种时代精神,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愉悦,完全没有负担感,更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讲述他多年来的心得体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其实也反映了它内在的品质,简洁、大气,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重点突出。我最喜欢的是它对语病和歧义辨析的处理方式。很多语法书往往会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来定义“兼语句”、“复杂句”等,读起来头晕脑胀。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它通过大量精选的、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但容易被忽略的错误句子作为案例,然后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拆解。它不仅告诉你“这个地方错了”,更重要的是,它会解释“为什么错了”,这个错误触犯了哪条基本的语言逻辑,以及更优雅的修改方案是什么。这种“错中求对”的学习方法,对我纠正长期养成的语言习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够“书面化”,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真正的“书面化”不是堆砌生僻词,而是逻辑的严密和表达的准确。它教会我如何像一名语言工程师一样去审视自己的文字,确保每一个词语都在恰当的位置上,每一个句子都能清晰无误地承载我想表达的全部信息。这种从“感觉对”到“原理清晰”的转变,是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