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托·勃拉奇尼编著的《音乐术语对照词典( 原版引进)》是一本以意大利文、英文、中文、德文 、法文五个文种(书中自左至右顺序排列)相对照的 音乐术语词典。内容除常用的表情用语和速度、力度 术语,还涵盖了各乐器名称和演奏技法,通俗音乐、 电子音乐词条,各种音乐曲式体裁、舞蹈名称等领域 ,并附一百部重要名作的各文种称呼。本词典每一个 相同意义的词条都有一个固定的序列号,全书序列号 排至4245。作为常用的工具书,适合所有爱乐者和专 业人士使用。
乐器
1.1 弦乐器
1.12 弦乐器·构件及附件
1.13 弦乐器·演奏技巧
1.2 管乐器
1.22 管乐器·构件及附件
1.23 管乐器·演奏技巧
1.3 打击乐器
1.32 打击乐器·构件及附件
1.33 打击乐器·演奏技巧
1.4 键盘乐器
1.42 键盘乐器·构件及附件
1.43 键盘乐器·演奏技巧
1.5 机械乐器
1.6 电子音乐
1.7 人声
1.72 人声·歌唱与歌唱技巧
记谱
2.1 速度
2.12 速度·加速
2.13 速度·减速
2.2 力度
2.21 力度·*强
2.22 力度·*弱
2.3 性格与表情
2.4 其他
乐理
3.1 专用名
3.2 专用名·音符
3.2.1 时值
3.2.2 音程
3.3 体裁与曲式(一)
3.4 体裁与曲式(二)
常用语
4.1 常用语
4.12 常用词汇
4.2 人体部件
4.52 专业人士
4.3 法语专用术语
4.4 英美专用术语
4.5 通俗音乐
附录
5.名曲100首
索引
6.外文索引
这本书的质量,从纸张的触感到装帧设计,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用心。我一直追求的是那种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流行过一阵子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这本引进版的词典恰恰符合我的要求。它的装帧坚固,即使经常翻阅,内页也不会轻易松散。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收录的术语范围非常全面,从巴洛克时期的精细术语到近现代音乐的创新表达,几乎涵盖了各个音乐流派的关键概念。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历史性术语时,会附带相关的作曲家或流派背景介绍,这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成了一次穿越音乐史的探索之旅。这种跨学科的知识串联,让音乐的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对于严肃的音乐学生或者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而言,这种详尽且有深度的资料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音乐学习者的福音,我从一开始就被它严谨的编排和详尽的解释所吸引。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经常在阅读乐理书籍或者欣赏古典音乐时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特别是那些源自不同语言的词汇,总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本词典的引入,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个术语的中文对应,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个术语在不同音乐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历史演变。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下的功夫,清晰的索引和易于查找的结构,让我在需要快速查阅时能够毫不费力。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我之前只知其名而未解其义的专业词汇,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生动而准确的阐释,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每一个术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技术内涵。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提升音乐素养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引进版的音乐词典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担心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然而,这本词典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译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著的学术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巧妙地处理了那些在中文语境中没有完美对应词汇的专业术语,做到了信、达、雅的统一。每一次查阅,我都能感受到翻译团队在精准度和流畅性之间所做的精妙平衡。它让我能够以更少的认知负担,去吸收那些原本可能因为晦涩的翻译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种高质量的译本,极大地降低了非英语母语者学习和研究西方音乐理论的门槛。它就像一座桥梁,架设在原著的严谨与本地读者的理解之间,让深奥的音乐知识得以平易近人,但又不失其应有的专业高度。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收录的广度上所展现的雄心壮志。作为一个在音乐领域耕耘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专业术语的更新速度之快,尤其是在当代音乐和电子音乐领域,新的术语层出不穷。令人欣慰的是,这本词典的编纂团队显然没有固步自封于传统的古典音乐范畴。在查阅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了许多关于二十世纪后半叶以及当代作曲技法、电子音乐制作相关的专业术语的解释。这说明编者保持了对音乐前沿发展的敏感度,确保了词典的生命力。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工具书,更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参考手册。拥有这样一本与时俱进的词典,让我感觉自己在面对新的音乐作品和理论探讨时,拥有了更强的底气和更快的理解速度,这对于保持专业敏感度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词典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多音乐术语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果仅仅是孤立地解释每一个词汇,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而这本词典在编排上似乎深谙此道,它通过精心的交叉引用和概念的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当我查阅一个关于配器法的术语时,它会自然而然地引导我去回顾相关的和声学概念,或者指向某个特定时代的演奏风格术语。这种学习路径的设计,使得知识的吸收不再是碎片化的积累,而是一种结构化的构建。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多本书之间来回翻找,这本书本身就提供了一个自洽且高效的学习生态系统。对于那些需要建立坚实音乐理论基础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内部逻辑的严密性,是判断一本工具书是否优秀的决定性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