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托·勃拉奇尼编著的《音乐术语对照词典( 原版引进)》是一本以意大利文、英文、中文、德文 、法文五个文种(书中自左至右顺序排列)相对照的 音乐术语词典。内容除常用的表情用语和速度、力度 术语,还涵盖了各乐器名称和演奏技法,通俗音乐、 电子音乐词条,各种音乐曲式体裁、舞蹈名称等领域 ,并附一百部重要名作的各文种称呼。本词典每一个 相同意义的词条都有一个固定的序列号,全书序列号 排至4245。作为常用的工具书,适合所有爱乐者和专 业人士使用。
乐器
1.1 弦乐器
1.12 弦乐器·构件及附件
1.13 弦乐器·演奏技巧
1.2 管乐器
1.22 管乐器·构件及附件
1.23 管乐器·演奏技巧
1.3 打击乐器
1.32 打击乐器·构件及附件
1.33 打击乐器·演奏技巧
1.4 键盘乐器
1.42 键盘乐器·构件及附件
1.43 键盘乐器·演奏技巧
1.5 机械乐器
1.6 电子音乐
1.7 人声
1.72 人声·歌唱与歌唱技巧
记谱
2.1 速度
2.12 速度·加速
2.13 速度·减速
2.2 力度
2.21 力度·*强
2.22 力度·*弱
2.3 性格与表情
2.4 其他
乐理
3.1 专用名
3.2 专用名·音符
3.2.1 时值
3.2.2 音程
3.3 体裁与曲式(一)
3.4 体裁与曲式(二)
常用语
4.1 常用语
4.12 常用词汇
4.2 人体部件
4.52 专业人士
4.3 法语专用术语
4.4 英美专用术语
4.5 通俗音乐
附录
5.名曲100首
索引
6.外文索引
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一本工具书的易用性直接决定了它的“生死存亡”。我不太喜欢那种字体过小、行距过密,让人看一眼就产生阅读疲劳的排版。我希望这本词典在保证信息密度的同时,在版式设计上能够兼顾读者的视觉舒适度。比如,重点术语是否使用了加粗或特殊标记来突出显示?注释的层级划分是否清晰明了,能够区分核心定义、引申含义和历史用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发音复杂的专有名词,如果能附带国际音标(IPA)或者简易的罗马化转写,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总而言之,一本好的词典,应该是那种让人愿意经常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积灰吃灰的“摆设”。我对它在细节处理上能达到的专业水准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设计风格,让我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里细细品味一番。装帧质量也是没得说,纸张的厚度、油墨的质感,都透着一股匠人精神。我拿到手后特意去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发现这个系列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许多音乐专业人士奉为案头必备。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精良的制作工艺和出版社的信誉,我就已经对它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肯定。特别是考虑到它“原版引进”的身份,那种原汁原味的学术严谨性,比起许多本土翻译的词典来说,应该更值得信赖。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能从这本书里汲取到丰富的养分,让我的音乐鉴赏和理论学习更上一层楼。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学术气场”都提升了不少,这是一种非常愉悦的视觉享受。
评分老实讲,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随时可以查到一些零散的解释,但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我购买这本实体词典,主要还是为了追求一种“一站式”的、经过专业人士系统整理和验证的知识体系。我希望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友好,能够方便我快速定位到所需的词条,最好还能有完善的交叉引用功能,引导我探索相关联的概念。这种体系化的学习路径,对于建立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市面上很多词典的“术语表”部分做得比较粗糙,希望这本引进版能在“附录”和“索引”的设计上展现出国际水准的严谨与细致,真正做到查阅无碍,让我的研究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评分作为一个对音乐历史和流派发展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词条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而非仅仅是生硬的定义。一本优秀的音乐术语词典,应该能够串联起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思想脉络。我希望这本引进版词典在介绍如“奏鸣曲式”、“复调”这类经典术语时,能够提供更细致的时代演变说明,而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结构描述上。我设想的理想状态是,当我查阅一个术语时,不仅能知道它的“是什么”,还能了解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书”范畴,升华为一种带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参考资料。光是那种厚重的质感,就暗示着背后蕴含了大量被精心梳理和考证过的知识体系,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同类型的音乐词典,说实话,很多都存在术语翻译僵硬、释义晦涩难懂的问题,要么就是对一些前沿或小众术语的收录不够及时。因此,我对这本引进版的词典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在专业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从初步的翻阅感受来看,它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不同语种之间的对照看起来十分直观。我尤其关注那些跨文化音乐术语的处理方式,比如一些源自德语、法语或意大利语的复杂概念,看他们是如何用简洁而精准的中文进行解释,这非常考验编者的功力。如果它能完美地解决我在过往学习中遇到的那些“卡壳”点,那它对我来说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随时待命的私人导师。我非常期待能深入挖掘其中关于近现代音乐理论术语的部分,看看它如何精准地界定那些不断演变的音乐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