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
:36.00元
作者:马虹 著
出版社:*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810514217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作为研究和探讨太极拳拳理的专门文集,《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本书在阐明和发展陈式太极拳拳理方面,紧扣陈式太极拳这一主体,广泛涉猎多学科理论知识,着力剖析了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导读者从理论上加深对这套拳的认识。
目录
原理篇
陈长兴正宗拳架传真
——一代宗师陈照奎的重大贡献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006年3月25日第2次应邀在*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
学习陈鑫的治学精神加强太极拳的理论研究
——纪念陈鑫先生诞辰150周年,在温县第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998.8.24)
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
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
——关于太极阴阳分合律
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拳
太极图——太极拳的秘诀
太极·太极图·太极拳
——兼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
基础篇
试论太极拳的修炼工程
——马虹在*全国第十期陈式太极拳教练培训班结业式上的讲话(1999年5月15日)
太极拳基础功夫论
陈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
阴阳相济论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丹田内转论
——陈氏秘传太极拳内功
周天开合论
——关于太极拳的呼吸问题
松活弹抖论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发劲
论放松
论用意
试论懂劲
——2002年5月5日在石家庄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的讲座
圆——太极拳的态和势
——给江西杜鹏程的一封信
练拳诸病五十例
——跟陈照奎老师学拳札记
修炼太极拳,要诀二十条
——2005.10.6在保定陈式太极拳第十一届年会上的讲话(摘要)
五道关口,三层境界
——1998年5月8日在成都·陈式太极拳第七期全国培训班上的讲话
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试论太极功夫
技击篇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
拆拳讲劲,是太极拳的神髓
——《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前言
陈式太极拳技击训练及其技巧
推手及功力训练法
“谁能合,谁能赢”
——推手技巧述真
圆形推手及其技击法
百把气功桩
单式训练方法
因敌变化示神奇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的主要特征
拳法之妙,在于运劲
以其哲理悟其劲道
——2003年10月3日在全国第三期传统陈式太极拳教练员讲习班上的讲话
养生篇
试论传统陈式太极拳健身的科学性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健康之路
——1996年5月19日在马来西亚“陈式太极拳经验分享会”上的讲话”(摘要)
传统低架陈式太极拳健身的奥秘
——再论太极拳的内功
论养性功夫
提高拳术质量增进整体健康
——2007年10月4日在石家庄市陈式太极拳第十三届年会上的讲座
“痛苦往往是幸福的源泉”
——回忆跟陈照奎老师学拳经过
解惑篇
关于太极拳的重心
关于太极拳的缠丝劲
关于胸腰折叠
关于“下塌外碾”的含义
关于裆走下弧
关于拳走低架的优势
关于“四两拨千斤”
关于“八门劲别”
“一身备五弓”之说不可取
关于所谓新架与老架之分
关于顿步与蹉步发劲之别
关于练拳遍数与功夫
关于拳架与静功、桩功的关系
关于太极拳的发声问题
作者介绍
马虹(1927- ),原名郭毓堃,河北深州市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写作和编辑工作,积劳成疾,遂拜陈氏第十八世、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陈照奎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几年后身体康复,拳技大进,从而认识到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于是倾注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本书,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是一个练习太极拳有些年头的老拳友了,一直觉得对陈式的理论理解得七七八八了,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拳理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玄之又玄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直白、深入浅出的语言,将陈式太极拳中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奥哲理的动作要领,一点点地剖析开来。尤其是关于“掤、捋、挤、按”这几个基本劲法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讲解,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描绘出劲力在人体内部和与外界接触时的微妙变化。读完后,再去套路中体会,会发现许多以前忽略的细节,都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太极拳更深层次的美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相当精妙,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书中对陈式太极拳的“棚劲”和“裹劲”的论述尤其精彩,我过去总觉得这两个劲法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僵硬的“使蛮力”。但这本书里详细地解释了如何将内劲的蓄发与身体的旋转巧妙结合,如何在不被对方轻易贴住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它的文字中充满了对人体运动规律的深刻洞察,读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拿起器械或站桩去验证书中所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中穿插的那些个人体悟和历史典故,这些内容让理论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评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稍微有些深度,但对于已经入门并渴望精进的人来说,简直是一部案头的宝典。我身边好几位练了多年但总感觉劲路不顺的朋友,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反馈说自己的缠丝劲有了质的飞跃。书中对“立身中正”的论述,不再仅仅停留在“身体要直”这种表层要求上,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运动中保持中轴的稳定,以及这种中正对发劲速度和力量的影响。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站桩的姿态,仅仅是微小的调整,就感觉气沉丹田的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该怎么做”,而在于它让你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才是武术精进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内敛,带着一种老派武术家特有的谦逊和厚重感。它避免了时下许多武术书籍中常见的夸大其词或故弄玄虚,而是专注于对拳法核心精神的挖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柔中寓刚”这一核心理念时的细腻笔触。他描绘了太极拳如何在看似绵软的接触中,暗藏着摧枯拉朽的力量,这需要极高的听劲和掤劲修为。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陈式太极拳的理解从一个二维的平面图,一下子拓展到了一个多维的空间结构。它不仅是拳理的阐释,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体力学、意念引导和传统哲学的综合读物,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透露着一种匠人精神。装帧虽然朴实,但拿在手里却有一种久经风霜的质感,非常符合陈式太极拳的沉稳调性。内容上,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以往我总觉得,理论知识读多了,实战中反而容易僵住,生怕用错了劲。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思维框架,使得在实战中,我的反应更加自然和流畅,不再需要大脑进行复杂的计算。它引导我去关注身体的整体协调性而非局部的技巧堆砌。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在拳架上找到了新的方向,更在日常生活中,对“松柔”和“蓄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的好书所能带来的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