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孩子不滿意父母的10種做法
定價:19.80元
作者:童世軍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21635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本書在創作過程中,得到陶荊芥、張紅、劉文纔、柳鏡魚、於海滔、江靜、李思念、張招展、楊佳、李虹虹、趙元氣、孫濤、王哲、王轉曉、趙華明、邊小嘉、邊海等人的協助。如果這本書能給您和您的孩子以幫助,我將感到無限的欣慰。
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做起,父母的**錯誤往往是不以為自己的錯誤。
為人父母者,要完成培養孩子的使命,頭腦中必須有明確的責任感和正確的教育觀念。並且,要掌握孩子的基本特點,把握好對孩子的態度,這是父母正確履職、科學施教的重要前提。
適閤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彆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世界上*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韆萬彆要求彆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如果你不首先培養活潑的兒童。你就絕不能教齣聰明的人來。
——盧梭
拷打、嚴厲和刑罰永遠不能作為一種影響兒童心靈和良知的好方法,因為它們時常留給兒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
——捷爾任斯基
子女教育。一般人常有謬誤。對女兒之教育專注意其身體。忽略其精神;而對兒子則忙著修飾其精神。而忽略其身體。
——休謨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的愛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馬卡連柯
內容提要
據調查報告顯示,有43.6%的父母說話不算數,有32.6%的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多,22.7%的父母限製孩子交朋友,20.5%的父母不與孩子交流,17.6%的父母拿孩子齣氣,15.7%的父母不平等地對待孩子,13.6%的父母在傢玩牌打麻將,13.0%的父母逼孩子讀書,10.2%的父母不關係孩子在學校的錶現……實踐證明,很多孩子成材的基礎和關鍵是齣色的傢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職責和義務,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傢庭教育成為滋潤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傢長們需要瞭解教育的奧秘,找到適閤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時每刻把握教育的時機,挖掘教育的潛力。
因此,你如果愛孩子,期盼他早日成纔就應該給孩子一個目標,讓他堅定的去追求;傾聽孩子的述說,與他進行心靈的溝通;撒開雙手,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給孩子一些磨煉,讓他學做生活的強者;播撒善良的種子,讓愛心伴孩子成長;發掘孩子的潛能,讓他充滿自信;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由去創造;營造和諧的氛圍,讓孩子快樂成長。
願所有父母通過閱讀本書來一起切磋,讓孩子走好成長中的每一步。
願父母們記住這樣的話:“你可以不是天纔,但你可以成為天纔的父母。”
目錄
作者介紹
童世軍,男,高級教師,1966年生。1988年畢業於湖北師範學院,後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在湖北省一所省級重點高中從事教學近二十載,培養多名學生考上清華、北大。2005年後。緻力於傢庭教育、青少年教育。發錶多篇傢教論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名字著實抓人眼球,讀起來就像是直擊靈魂深處的一記重拳。我最近在看一本關於傢庭教育的著作,它完全沒有探討父母哪些“不該做”的事情,而是沉浸在如何積極地構建孩子內心世界的哲學層麵。書中大量篇幅用來闡述“內在動機”的力量,作者通過一係列深入的案例分析,細緻描繪瞭當孩子從“被要求”轉變為“自主選擇”時,他們學習和成長的驚人潛力。比如,書中提到瞭一種名為“無邊界探索法”的教育實踐,它鼓勵傢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孩子在特定領域內完全的決策權,即便是犯錯,也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曆。書中沒有生硬的說教,更多的是一種引導性的敘事,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過去對“控製”與“放手”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語言富有畫麵感,讀到關於培養孩子“韌性人格”的那一章時,我仿佛能看到一個在挫摺中不斷自我修復的小生命,那種生命力是任何條條框框都無法約束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父母進入一個全新的、充滿信任和尊重的親子關係模式。它強調的不是父母的“正確性”,而是孩子自我認同的構建過程。
評分我對最近翻閱的這本育兒指南簡直是相見恨晚,它徹底顛覆瞭我對“正麵管教”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溫暖且充滿智慧,它不堆砌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生活化的場景,比如餐桌上的爭執、作業時的拖遝,來引齣核心觀點。書中著重探討瞭一個概念,叫“情緒共振頻率”,強調父母首先需要調校好自己的情緒穩定器,纔能有效地感知和迴應孩子那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談及“界限設定”時所采用的措辭,她避開瞭“懲罰”和“奬勵”的二元對立,轉而提齣“自然後果的導嚮性體驗”。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堅持不收拾玩具,書中的建議不是責罵,而是引導孩子去體驗玩具堆積帶來的不便,並且讓孩子參與設計“恢復秩序”的流程。這種深入骨髓的“非暴力溝通”的實踐方法,對於那些常常在吼叫與自責中循環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劑強效的鎮靜劑。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時刻緊綳的“監工”,而更像是一個陪伴者,學會瞭耐心等待花開的聲音。
評分近期閱讀的一本心理學導嚮的傢庭教育書籍,其內容之精妙,在於對“依戀關係”的細緻剖析。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嚴謹,從神經科學的基礎知識入手,解釋瞭早期人際互動如何塑造大腦的執行功能。它沒有泛泛而談“多陪陪孩子”,而是給齣瞭非常量化的建議,比如在特定年齡段,每日進行多少分鍾的“無目的性接觸”(即單純的依偎、擁抱,不附加任何教育目的的互動)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關重要。書中還引用瞭大量跨文化研究的數據,論證瞭文化背景對親子互動模式的微妙影響。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創傷性記憶的代際傳遞”的章節所震撼,它提醒我們,父母自身的未愈閤的童年陰影,是如何不自覺地投射到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中。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偏學術,但作者運用類比和比喻的技巧非常高超,使得復雜的心理學概念也變得通俗易懂,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進行瞭一次深刻的自我療愈。
評分市麵上許多教育書籍都聚焦於“效率”和“成功”,而我最近讀到的這本,卻將重點放在瞭“意義感”和“生命韌性”的培養上。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詩意和哲思,仿佛一本夾雜著教育學見解的散文集。它不談具體的技巧,而是引導父母思考“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一終極命題。書中花瞭不少篇幅討論“無聊的價值”,論證瞭過度安排和填鴨式的教育如何扼殺瞭孩子自發創造力的萌芽。作者認為,真正的教育,是為孩子提供一片足夠廣闊、允許其迷失和探索的“精神曠野”。通過閱讀幾個世紀以來偉大思想傢和藝術傢的成長軌跡,作者構建瞭一種慢節奏、重體驗的教育哲學。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最終能夠擺脫父母的影子,成為一個能夠獨立追問生命意義的完整個體。它像是一盞清茶,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智慧與寜靜力量。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發展的書籍,它完全避開瞭傳統意義上對“聽話”的歌頌。這本書的視角極其新穎,它將青春期視為個體“人格藍圖”的最後一次重大重塑階段,強調的是“支持反叛的價值”。作者認為,所有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為,背後都是孩子試圖在成人世界中找到自己獨特坐標的努力。書中提供瞭一套“對話模闆”,專門用於應對青春期孩子提齣的那些讓父母感到挑戰甚至冒犯的觀點。這個模闆的核心在於“先接納立場,再討論行為邊界”。我發現,書中對虛擬社交環境的分析尤為到位,它沒有將網絡視為洪水猛獸,而是將其視為青少年構建“平行身份”的重要場域,並教導父母如何以“盟友”而非“審查官”的身份介入。這本書的基調是激進的、前衛的,充滿瞭對舊有教育範式的批判與顛覆,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迫不及待地想去實踐那種完全信任孩子的教育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