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不满意父母的10种做法
定价:19.80元
作者:童世军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21635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陶荆芥、张红、刘文才、柳镜鱼、于海滔、江静、李思念、张招展、杨佳、李虹虹、赵元气、孙涛、王哲、王转晓、赵华明、边小嘉、边海等人的协助。如果这本书能给您和您的孩子以帮助,我将感到无限的欣慰。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父母的**错误往往是不以为自己的错误。
为人父母者,要完成培养孩子的使命,头脑中必须有明确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要掌握孩子的基本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态度,这是父母正确履职、科学施教的重要前提。
适合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世界上*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
——卢梭
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和良知的好方法,因为它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
——捷尔任斯基
子女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着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休谟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
内容提要
据调查报告显示,有43.6%的父母说话不算数,有32.6%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22.7%的父母限制孩子交朋友,20.5%的父母不与孩子交流,17.6%的父母拿孩子出气,15.7%的父母不平等地对待孩子,13.6%的父母在家玩牌打麻将,13.0%的父母逼孩子读书,10.2%的父母不关系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材的基础和关键是出色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因此,你如果爱孩子,期盼他早日成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目标,让他坚定的去追求;倾听孩子的述说,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撒开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给孩子一些磨炼,让他学做生活的强者;播撒善良的种子,让爱心伴孩子成长;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充满自信;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由去创造;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愿所有父母通过阅读本书来一起切磋,让孩子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
愿父母们记住这样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目录
作者介绍
童世军,男,高级教师,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后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在湖北省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从事教学近二十载,培养多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2005年后。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发表多篇家教论文。
文摘
序言
我对最近翻阅的这本育儿指南简直是相见恨晚,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正面管教”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温暖且充满智慧,它不堆砌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比如餐桌上的争执、作业时的拖沓,来引出核心观点。书中着重探讨了一个概念,叫“情绪共振频率”,强调父母首先需要调校好自己的情绪稳定器,才能有效地感知和回应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谈及“界限设定”时所采用的措辞,她避开了“惩罚”和“奖励”的二元对立,转而提出“自然后果的导向性体验”。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坚持不收拾玩具,书中的建议不是责骂,而是引导孩子去体验玩具堆积带来的不便,并且让孩子参与设计“恢复秩序”的流程。这种深入骨髓的“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方法,对于那些常常在吼叫与自责中循环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镇静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时刻紧绷的“监工”,而更像是一个陪伴者,学会了耐心等待花开的声音。
评分近期阅读的一本心理学导向的家庭教育书籍,其内容之精妙,在于对“依恋关系”的细致剖析。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从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入手,解释了早期人际互动如何塑造大脑的执行功能。它没有泛泛而谈“多陪陪孩子”,而是给出了非常量化的建议,比如在特定年龄段,每日进行多少分钟的“无目的性接触”(即单纯的依偎、拥抱,不附加任何教育目的的互动)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书中还引用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数据,论证了文化背景对亲子互动模式的微妙影响。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创伤性记忆的代际传递”的章节所震撼,它提醒我们,父母自身的未愈合的童年阴影,是如何不自觉地投射到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学术,但作者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技巧非常高超,使得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变得通俗易懂,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疗愈。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书籍,它完全避开了传统意义上对“听话”的歌颂。这本书的视角极其新颖,它将青春期视为个体“人格蓝图”的最后一次重大重塑阶段,强调的是“支持反叛的价值”。作者认为,所有看似离经叛道的行为,背后都是孩子试图在成人世界中找到自己独特坐标的努力。书中提供了一套“对话模板”,专门用于应对青春期孩子提出的那些让父母感到挑战甚至冒犯的观点。这个模板的核心在于“先接纳立场,再讨论行为边界”。我发现,书中对虚拟社交环境的分析尤为到位,它没有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视为青少年构建“平行身份”的重要场域,并教导父母如何以“盟友”而非“审查官”的身份介入。这本书的基调是激进的、前卫的,充满了对旧有教育范式的批判与颠覆,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那种完全信任孩子的教育方式。
评分市面上许多教育书籍都聚焦于“效率”和“成功”,而我最近读到的这本,却将重点放在了“意义感”和“生命韧性”的培养上。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诗意和哲思,仿佛一本夹杂着教育学见解的散文集。它不谈具体的技巧,而是引导父母思考“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终极命题。书中花了不少篇幅讨论“无聊的价值”,论证了过度安排和填鸭式的教育如何扼杀了孩子自发创造力的萌芽。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为孩子提供一片足够广阔、允许其迷失和探索的“精神旷野”。通过阅读几个世纪以来伟大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作者构建了一种慢节奏、重体验的教育哲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最终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子,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追问生命意义的完整个体。它像是一盏清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与宁静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着实抓人眼球,读起来就像是直击灵魂深处的一记重拳。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它完全没有探讨父母哪些“不该做”的事情,而是沉浸在如何积极地构建孩子内心世界的哲学层面。书中大量篇幅用来阐述“内在动机”的力量,作者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案例分析,细致描绘了当孩子从“被要求”转变为“自主选择”时,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惊人潜力。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名为“无边界探索法”的教育实践,它鼓励家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在特定领域内完全的决策权,即便是犯错,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引导性的叙事,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过去对“控制”与“放手”的理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富有画面感,读到关于培养孩子“韧性人格”的那一章时,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在挫折中不断自我修复的小生命,那种生命力是任何条条框框都无法约束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父母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信任和尊重的亲子关系模式。它强调的不是父母的“正确性”,而是孩子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