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9787218113470 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廉祯

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9787218113470 广东人民出版社 马廉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廉祯 著
图书标签:
  • 武术
  • 射箭
  • 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体育
  • 技击
  • 武学
  • 马廉祯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3470
商品编码:2954061324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
作者 马廉祯
定价 42.00元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8113470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稿讲述中国传统射箭的历史沿革,共27篇学术研究成果。内容包括: 我与中国传统射箭复兴的20年;漫谈中国古代的弓箭文明与中国射学的建构;中华射学与古代射书;中国古代的射师;宋代的玉津园宴射;清代的武举制度;论传统弓射箭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当代中国射箭研究综述;寻找失落的中华射学;我国传统射箭运动复兴的文化反思;对清帝围猎活动的探讨;弓箭视角下的努尔哈赤战争战法研探;满洲骑射传统源流探讨;清代弓箭匠的设置与管理;清前期士兵射箭训练制度研探;索伦射箭小考;中国传统射箭的恢复与发展—徐开才访谈录;等。


   作者简介
马廉祯,回族。甘肃兰州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传统体育教研室主任。

   目录

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新建构/马明达 1

我与中国传统射箭复兴的20年/徐开才 20

漫谈中国古代的弓箭文明与中国射学的建构/马明达

——2014年青海河湟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讲话稿 50

中华射学与古代射书/马明达 62

中国古代的“射师”/马明达 122

古代中国射箭对日本的影响/马明达 127

宋朝的玉津园宴射/马明达 133

清代的武举制度/马明达 141

论中国传统射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蔡智忠 151

当代中国射箭研究综述/马廉祯

——以部分期刊和书籍为主 159

追寻失落了的中华“射学”/马廉祯

——读谢肃方《中国射学》有感 172

浅论日本弓道/马廉祯

——读邓·杜普罗斯培洛《弓道》有感 178

中国传统射箭当代复兴的文化反思/边宇冯进勇 185

满汉文化交流视野中的清代弓箭角色解读/耿之矗 198

对清帝围猎活动的探讨/耿之矗 218

弓箭视角下的努尔哈赤战争战法研探/耿之矗 228

满洲骑射传统源流探讨/耿之矗 234

清代弓箭匠的设置及管理/耿之矗 240

清前期士兵射箭训练制度研探/耿之矗 246

清代“索伦射箭”小考/赵式庆 252

中国传统射箭的恢复与发展/张天昱

——徐开才先生访谈录 260

管窥韩国传统弓发展与其竞技射箭崛起的关联/元万中 289

从文化回归的视角看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佘丽容罗川

——读徐开才《射艺》有感 297

当下中国传统射箭运动器材发展现状调查/李培金 304

当代中国传统射箭社团化发展研究/毛旺 冯进勇 罗川 314

浅论热身运动对预防传统射箭运动损伤的意义/冯进勇/罗川 326

浅议动力定型在传统射箭规范训练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洪奎

   编辑推荐
当下,中国传统射箭正在蓬勃兴起,全国各地赛事不断,参加者越来越多,业余爱好者也大量涌现,已经引发许多外国传统射箭爱好者的关注和积极参与。目前中国传统体育的复兴在整体上还处在缓慢启动的状态中,射箭却能一马当先,大有箭靶林立、飞矢如蝗之势,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现象。为了配合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作者决定出版《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作者多为中国传统射箭领域的专家、教授、名射手,现身说法详述中国历代射书、射师;此外,剖析当下中国传统射箭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都值得借鉴。

   文摘

   序言

弓与箭的千年回响:中国传统射箭艺术探微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弓箭曾是重要的军事装备、狩猎工具,更是精神修养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生存的智慧,也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美学。本专辑,旨在深入探寻中国传统射箭的博大精深,从历史源流、技艺传承、器物考究、文化意蕴等多个维度,为您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射箭画卷。 一、 历史的弓痕:文明曙光中的射艺起源 中国射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骨镞、石镞,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箭镞,无不昭示着弓箭在中国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早期,弓箭主要用于狩猎,以获取食物,保障生存。随着社会的发展,弓箭逐渐被应用于战争,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弓箭的制造技术和使用技艺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诸子百家著作中,也屡屡出现与射箭相关的论述。《孙子兵法》中关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军事理论,也可借鉴于射箭技艺的磨砺。射箭不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上升到策略与智慧的较量。 汉代,弓箭更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骑射技术尤为突出,对游牧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唐宋时期,弓箭的制造工艺更加精湛,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弓,如角弓、丝弓等,其威力与射程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射礼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在朝廷和民间得到广泛推行,将射箭与道德修养、君子风范紧密联系起来。 明清时期,虽然火器逐渐兴起,但弓箭在特定领域,如边防、水战等,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射箭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其文化传承并未中断,在民间依然得到发展。 二、 技艺的传承:身、心、气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射箭的技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精妙的训练方法。其核心在于“身、心、气”的和谐统一。 1. 身体的协调与平衡: 射箭要求身体保持稳定而舒展的姿势,力量的运用并非单纯的肌肉爆发,而是通过身体的整体协调,将力量传导至弓臂。站姿、开弓、撒放等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身体平衡感的极致追求。如同太极拳一般,讲究“虚实”、“阴阳”,在静止中蕴藏着运动的张力。 2. 心灵的专注与宁静: “弓为心声,箭为心语”。真正的射箭,不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心灵的修炼。在拉弓搭箭的瞬间,需要摒除杂念,达到“气沉丹田,心无旁骛”的境界。如同禅宗的“顿悟”,需要长时间的冥想与内省,才能抵达心灵的宁静之地,从而做出精准的判断与判断。 3. 气息的调控与运用: “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射箭中亦是如此。气息的顺畅与否,直接影响到力量的发挥与动作的流畅。拉弓时,气息向下沉,有助于稳定身体;撒放时,气息需自然呼出,方能流畅无碍。这种对“气”的感知与调控,是中国传统射箭独有的精神旨趣。 三、 器物的考究:弓、箭、弦的智慧之选 精良的弓、箭、弦是实现高超射艺的基础。中国传统射箭器物,凝聚了匠人的智慧与心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1. 弓的艺术: 中国传统弓,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常见的有“复合弓”,如角弓、筋弓等。这些弓通过将多种材料(如牛角、动物筋、木材、竹材等)巧妙复合而成,具有强大的拉力、优异的回弹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弓的形态,如“反曲”的设计,便是为了在有限的长度内获得更大的能量储存,这与现代工程学的原理不谋而合。弓身常常还会进行精美的雕刻与彩绘,使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2. 箭的精巧: 箭由箭杆、箭羽、箭簇和箭尾组成。箭杆需笔直轻盈,材质多为竹或木。箭羽,通常采用雕隼、雕鸮等猛禽的羽毛,经过精细修剪,起到稳定箭矢飞行轨迹的作用。箭簇,早期多为骨、石、铜,后发展为铁制,其形态各异,用于不同用途,如穿甲、破甲等。箭尾则为便于搭弦。一支完整的箭,是对力学原理和空气动力学的完美体现。 3. 弦的韧性: 弓弦的材质与张力,直接影响弓的性能。传统弓弦多采用动物筋(如牛筋、马筋)经过搓捻而成,具有极强的韧性和抗拉强度。弓弦的粗细、张力都需要根据弓的性能和射手的需求进行精细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射击效果。 四、 文化的意蕴:射礼、射道与人生哲思 中国传统射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艺范畴,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人生哲学。 1. 射礼的庄重: “射礼”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是贵族子弟必备的技能。射礼过程中,注重姿态的端庄、动作的规范、精神的集中。它不仅仅是射箭的比赛,更是一种品德的培养,体现了“尊礼”、“守序”、“正心”的传统美德。射礼通过仪式化的过程,将射箭与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 2. 射道的精神: “射道”是中国传统射箭所蕴含的深层精神境界。它强调“射者,彼,我,非有两相也。” 意即在射箭过程中,射手、目标、弓箭三者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一种“与道合一”的哲学追求,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相呼应。在射箭中体悟宇宙的规律,认识自我的局限与潜能。 3. 人生的哲喻: 射箭的过程,亦是人生的缩影。拉弓蓄力,如同人生中的蓄势待发;瞄准目标,如同人生的目标确立;撒放箭矢,如同人生的实践与付出;箭矢飞出,如同人生的结果与影响。每一次的射击,都是一次对自我意志、判断力、执行力的检验。弓的张力、箭的飞行、靶的印记,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启示着人们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实现价值。 结语 中国传统射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艺,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哲学、美学的文化瑰宝。从远古的狩猎场到古战场,从贵族的射礼殿堂到文人的书房案头,弓与箭的身影从未缺席。它们见证了文明的演进,也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本专辑,愿通过对中国传统射箭艺术的深度挖掘,为您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世界的窗口,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力量与沉静,聆听弓弦上回响的千年古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简直是射箭爱好者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射箭充满好奇,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和力量。拿到这本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的装帧非常有质感,封面上“武学”二字刚劲有力,配合着古朴的图案,瞬间就将人拉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射箭动作的分解讲解,从持弓、搭箭、开弓到瞄准、撒放,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细致入微,配上精美的插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书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古代射箭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在弦”的阐述,那种心神合一、人弓合一的境界,真是令人神往。马廉祯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性,让人在阅读中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本书让我对射箭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开始体会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我会把这本书珍藏起来,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每一次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射箭这项古老技艺的途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渴望。书中对射箭历史的追溯,从周朝的“射以观德”到明清时期的军事应用,都有着详尽的论述。我被书中描绘的古代弓箭手们那种沉着冷静、技艺精湛的形象所深深吸引。尤其是关于不同朝代弓箭形制、材质以及弓箭手训练方法的介绍,让我对古代军事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的插图也非常有价值,那些精美的复原图和历史文献中的描绘,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古代射箭的盛况。马廉祯老师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他将复杂的历史和技术知识娓娓道来,让即使是初次接触射箭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射箭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敬佩古代先贤们在这一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

评分

不得不说,《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的确是打开了我的射箭新世界。我一直对射箭这项运动怀有莫名的情愫,觉得它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优雅和力量感。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射箭技巧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射箭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射箭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非常系统和深入的介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古代射箭比赛和军事训练的描述所吸引,那些画面感极强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练兵场,感受着箭矢破空而出的力量和士气。马廉祯老师的文笔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和技术细节,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对书中关于“养弓”和“藏弓”的讲解也印象深刻,这让我意识到,传统射箭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对器物的尊重。这本书让我对射箭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单纯的“拉弓射箭”上升到了对“射”背后精神层面的探索。

评分

在翻阅《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所展现的中国传统射箭的魅力深深折服。我一直对武术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射箭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这本书的编写,让我对射箭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书中对不同流派的射箭技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且通过精美的插图进行了生动的演示,这对于我这样想要学习射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法”的讲解,它强调了射箭过程中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认为“心”是射箭的关键。这种将武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阐释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马廉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即使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也能被他解释得十分清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射箭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修身养性的引导,让我从射箭中体会到了一种宁静和专注的力量。

评分

《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射箭,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体现。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从弓的形制、材质,到箭的制作、选用,书中都有着极其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射箭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其在军事、礼仪、狩猎等方面的应用。马廉祯老师的叙述,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代射箭手们所经历的训练和所拥有的技艺,是多么的严苛和精湛。书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也为这些技术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射礼”的章节,感受到了古代射箭所蕴含的仪式感和道德规范,这让我对“君子射而不穿,则过矣”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射箭的“教科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

评分

坦白说,《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深的文化认同感。我一直认为,作为中国人,了解和传承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责任。射箭,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技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学习的。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教授你如何拉弓射箭,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解技术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文化背景以及哲学思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射艺”的阐述感到震撼,它将射箭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的高度,强调了“德”在其中的重要性。马廉祯老师的笔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非常过瘾。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箭术大师的介绍,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我对古代射箭的智慧和毅力有了更深的敬佩。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项技能,更是在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对话。

评分

自从读了《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我对“射”这个字,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射箭是一项充满力量和技巧的运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射箭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书中对中国传统射箭的历史演变,从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到周朝的“六艺”之一,再到后来的军事技战术,都有着非常详尽的梳理。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弓箭形制的介绍所吸引,那些古老的弓箭,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件都讲述着一个故事。马廉祯老师的讲解,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能够将复杂的技术和历史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射不射,心定矣”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了,射箭不仅仅是动作的协调,更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射箭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感。我一直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迷失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许多智慧,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射箭,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恰恰体现了这种“静”与“专”的精神。书中对传统射箭动作的分解和指导,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从持弓的稳定,到开弓的舒展,再到撒放的果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韵律感。马廉祯老师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将这些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气”在射箭中的作用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传统射箭不仅仅是身体的力量,更是气息的运用和精神的贯通。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以武入道”的境界,在射箭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力量。

评分

读完《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充满好奇,而射箭,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射箭的辉煌历史,从古代的战场厮杀,到后来的士大夫的修身养性,射箭在不同的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书中对不同朝代弓箭形制的演变,以及射箭技法的差异,都有着非常深入的探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神射手”的传说所吸引,那些古代的射箭英雄,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射箭的强大威力。马廉祯老师的叙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故事性的趣味,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射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了这份文化遗产的珍贵。

评分

《武学——中国传统射箭专辑》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射”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解读。我一直认为,射箭是一项非常考验体魄和技巧的运动,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射箭更是一门关于“心”的艺术。书中对中国传统射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以及技术要领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射箭的哲学”的探讨所吸引,它将射箭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强调了“意、气、力”的和谐统一。马廉祯老师的文笔,严谨而不失生动,他能够将那些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反复研读了书中关于“瞄准”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眼睛的注视,更是一种心神的凝聚和意念的传递。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射箭,是身心合一、人弓合一的至高境界,这让我对中国传统射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