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职业人的亲子关系
定价:39.80元
作者:程社明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66058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不恰当的亲子关系,如同一件不合身的衣服,硬穿在孩子身上,过紧或者过松,都让孩子不舒服。如何把握亲子关系的尺度,如何取舍教育的方式,秘诀尽在本书中。
内容提要
现代职场人士终日忙碌,很多都陷入了追求自己的事业与保证家庭的和谐的两难境地,尤其是很少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即疏远了与子女的关系,也没能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成为很多职场成功人士心中的伤痛。本书的作者程社明博士在对职场人士的培训中,听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这促使他撰写了此书。
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告诉父母们首先要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才能为子女树立榜样。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是需要代代传播的。进而作者从建立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创造力等方面用生动的故事加以了讲解。本书将给很多在职场中忙碌而无暇顾及家庭的职场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章 天才父母——孩子的起跑点
1. 父爱如山——“”中的父亲
2. 一生的遗憾——我要跟随母亲“去”
3. 报答父亲——帮助老人制定晚年生活规划
4. 不抛弃,不放弃——抢救病危的父亲
5. 也说孝道——孝敬父母的小孝、中孝和大孝
6. “老吾老”才能“幼吾幼”——培养儿女的前提
7.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从先辈得到爱的传承
8. 缘何“一屋难扫”——职场成功者难解之谜
9. 及时“换脸”——职场成功者的角色转换
10. 区分体系——职场成功者不能自动成为好家长
11. 寻找幸福——职场上和家庭里的追求一样吗
12. “持证社会”——做父母你有“上岗”证吗
13. 生儿育女——对父母的要求是什么
14. 众说纷纭——打孩子有理由吗
15. 别拿“蛮力”教育孩子——打孩子的根本原因
16. 希望你会更好——让激励代替惩罚吧
17. 您称职吗——家长所需要的知识、观念和能力
18. 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19. 善意的“谎言”——老师请家长
20. “破布”的故事——孩子需要什么
21. 大爱无疆——从自然之爱到人间大爱
22. 如何做个好家长——子女叛逆与父母思维僵化
23.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24.你给孩子写过信吗
25. 亲子教育的三条法则
第二章 人格的力量——让孩子站稳脚,
挺起腰,抬起头
26. 搭好人生的“积木”——人生价值的组成
27. 给孩子性格“自主权”——孩子性格的形成
28.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搭建新的性格支柱
29. 帮助孩子成长——孩子成长因素分析
30. 您和孩子“平等”吗——孩子的地位
31. 孩子的归属——孩子是谁的
32. 改变沟通方式——自闭两年的女儿是精神病吗
33. 小悦悦的秘密
34. 给予的艺术
35. 给孩子一片共同的天空——婚已离尊重在
36. 建立和谐的家庭秩序
37. 做情绪的主人——各种情绪的价值
38. 读懂“情绪”——我们的情绪智力
39. 冲动是魔鬼——情绪波动时不做重大决定
40. 化“心”大法——心理能量如何转变
41. 相信你的孩子是棒的
42. 生命的支点——痛失父亲的女儿为谁活下去
43. 培养孩子“人格独立”——父母对孩子大的爱
第三章 快乐的学习——让孩子乐在学习
44. 对心理码头与沟通模式的思考和实践
45. 给孩子进步的理由——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时的智慧
46.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陪伴孩子向“”挑战
47. 向孩子“坦白”不足——你敢请孩子当老师吗
48. 换个角度看问题——孩子考后一名怎么办
49. 找到症结所在—— 要纠正写作业的姿势吗
50. 尊重为主 提供信息 积极引导——怎样帮孩子选专业
51. 与孩子一起学英语——言教不如身教
52. 时间游戏
第四章 智慧的生活——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53. 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的内在探索和学习
54. 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5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岁孩子“被”尿床
56. 孩子学骑车的故事——正确引导孩子
57. 自己埋单——给同学买生日蛋糕
58. 理性消费——引导孩子有节制地花钱
59. 做有意义的事——孩子献血你支持吗
60. 朦胧之爱——孩子次接到约会邀请
61. “家务活”有学问——孩子在家要干哪些家务活
62. 站在孩子的角度——豆腐摊的一块钱
63. 要和孩子沟通——儿子生气了
64. 换位思考——孩子不懂事是谁的错
第五章 生涯规划——孩子的路让他自己走
65. 莫把陪伴当任务——和孩子一起玩时你的心在哪儿
66. 数字化的人生——人生发展的阶段
67. 人生几何——人生生涯的组成
68. 为梦想打拼——人活在未来形象中
69. 警惕“消极引导”——谁塑造孩子未来形象
70. 个性化规划未来
71. 信任带来的惊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介绍
程社明,现任南开大学MBA中心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级总裁班特聘教授,天津管理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明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主讲教授,2003-2006年中国培训论坛评选为“中国*影响力培训师”之一。其他著作有《你的船,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 《职场论语——程社明职业生涯真言》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沉稳中又不失温暖的色调,立刻就让人联想到了家庭的温馨与力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毕竟“职业人”和“亲子关系”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总让人觉得会充斥着各种工作方法和育儿的“效率公式”。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细腻的情感叙事抓住了。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我们期待的那种“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生动的案例,把职业父母在时间管理、精力分配上的困境描摹得淋漓尽致。比如,关于“高效陪伴”的讨论,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每天要挤出两个小时,而是深入探讨了在那些碎片化的五分钟、十分钟里,如何通过高质量的眼神交流和倾听,来弥补长时间缺席带来的情感鸿沟。书中对于“工作角色的切换”那一段尤其让我醍醐灌顶,它探讨了如何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阀门”,让下班后的自己能迅速地从项目负责人、部门主管,切换成那个只属于孩子的、全身心投入的父亲/母亲。这种对内心挣扎的精准捕捉,让我感觉作者就像是坐在我对面,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分享着那些我们在深夜里独自面对时,无从诉说的焦虑。它更像是一本情感的共鸣录,而不是一本工具书,推荐给所有在职场和家庭之间艰难平衡的父母们。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对“职业倦怠与情感枯竭的代际传递”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许多职业父母在身心俱疲时,往往会无意识地将负面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表现为易怒、不耐烦,甚至情感上的抽离。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指责父母,而是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自我修复”的蓝图。它探讨了如何将正念(Mindfulness)融入到日常的育儿实践中,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全天候的“静心大师”,而是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微正念”技巧,比如在开车时关注呼吸,在等待电梯时观察光影,从而在切换到家庭模式前,先为自己的情绪“减压清零”。我个人觉得,书中关于“哀悼未曾陪伴的时光”那一节非常治愈。它承认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并提供了一种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对过去的愧疚感,将愧疚转化为对未来的积极行动力。这种承认“不完美”并鼓励持续改进的态度,让这本书读起来没有丝毫压力,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和可操作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递进式讲解,反而更像是一组围绕着核心主题不断旋转和放大的观察站。我特别欣赏它对“边界感”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在我的理解中,亲子关系常常被过度美化为无条件的融合,但这本书大胆地提出了职业人建立清晰边界的重要性。它不是鼓励疏远,而是强调健康的独立性。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详细分析了“职业倦怠”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亲子互动中,比如将工作中的控制欲和批评性思维带回家里,用对待下属的方式对待孩子,造成亲子间的慢性伤害。这种洞察力非常锐利,因为它直指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习惯性的负面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讨论解决方案时,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提供了多种“微调”的策略,比如如何设计家庭中的“无手机区”,以及如何通过定期的“关系审计”来校准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去实践了书中提到的“每日十分钟复盘”,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感受到了我专注力的回归,那种久违的、纯粹的连接感让人非常欣慰。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巧妙地融合了组织行为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的理论框架,但呈现出来的阅读体验却极其流畅自然。它没有陷入学术术语的泥潭,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可供实践的“情景模拟”。例如,书中分析了职场中常见的“向上管理”技巧,如何被创造性地应用于“向下倾听”,即如何像管理高层期望一样,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不断变化的成长需求和沟通模式。这种类比的运用非常高明,使得我们这些习惯于职场逻辑的读者能快速抓住重点。此外,书中对“工作与家庭的叙事构建”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它鼓励我们不再将生活视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取舍”,而是去构建一个统一的、连贯的个人叙事,让孩子理解我们的职业选择如何支撑我们的家庭价值,反之亦然。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积极而充满赋权的,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提供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来经营我们生命中最核心的两个领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份高级的“关系操作系统”升级指南。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笔是相当成熟且富有哲理的,它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进入了更深层次的人性探讨。书中关于“职业身份认同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影响”这一章节,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总以为,孩子看到我们努力工作就会为我们骄傲,但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心理学引述表明,过分强调工作的光环,反而可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即“我必须同样成功,或者,我只有在父亲/母亲不忙碌时才有价值”。这种反向解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向孩子展示的工作形象。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成功学”,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家庭价值观,让孩子理解“价值”不是单一维度的成就,而是存在于生活本身的多样性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它避免了过度煽情,而是用冷静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复杂。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自我对话,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中投下的究竟是希望的阴影还是成长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