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
作者:[美] 海姆?G.吉诺特著
定价:26.00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59615398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作者简介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
吉诺特博士的一生并不长,他将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他依靠他的聪明才智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他的书中、演讲中、专栏中宣传的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获得巨大反响。
内容简介
十几岁是一个骚动而混乱、充满压力和风暴的时期,孩子注定会反抗和习俗——父母的帮助会被怨恨,指导会被拒绝,关注会被当作攻击。海姆?G.吉诺特博士就如何对十几岁的孩子提供帮助、指导、与孩子沟通提供了详细、有效、具体、可行的方法。
在线试读章节
第1章 他们和我们
我们的关心与他们的需要
安迪的妈妈说:
“我对我儿子的全部希望,就是他能幸福、平安。”
十四岁的安迪说:
“我真希望她别再谈论我的幸福。正是她使我的生活变得很不幸。她的抱怨和担心快把我逼疯了。”
乔伊的妈妈说:
“看到她马上要到外州去上大学,我都快活不了啦。她还那么小。我太想她了。她是我的全部。”
十八岁的乔伊说:
“我妈妈希望能替我生活。如果她能做到的话,她甚至会替我呼吸。她认为我太娇嫩了,如果她不为我打伞的话,我就会被雨打烂。我真希望她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阿诺德的父说:
“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只要他能在生活中成功。”
十六岁的阿诺德说:
“我对父的建议真是烦透了;他总是谈我的未来。实际上,他是在毁掉我的现在。我对自己都没信心了。我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我们的担心与他们的感受
莱纳德的妈妈说:
“我很担心我的儿子。他不会照顾自己,经常生病。”
十六岁的莱纳德说:
“我母喜欢扮演医生的角色,这让我很厌烦。有时,尽管她已经累了,可一听到我咳嗽或者擤鼻涕,她就立刻会变成一个长跑运动员。如果我在地下室打个喷嚏,她会立刻从阁楼上飞跑下来。说:
“‘上帝保佑你,儿子。’
“‘怎么了,你是不是了?’
“‘让我看看。’
“‘你真不会照顾自己。’
“‘你不应该在外头待到这么晚。’
“妈妈就像一架直升飞机一样在我头顶盘旋,我周围全是她的噪音和大惊小怪。我想我有权力打喷嚏,而不用作任何解释。”
安东尼的妈妈既伤心又生气地说:
“我儿子要去参加一场派对。所以,我跟他说,‘儿子,玩得开心点,但举止要得体哦。’他看着我,好像受到了攻击一样,然后冷冰冰地说‘不用告诉我该怎么做。’现在,跟他打招呼都成了有危险的事。他把我当成什么人了——他的敌人?”
十五岁的安东尼说:
“我母让我很恼火。她把我当成小孩子一样对待。总是说:
“‘举止得体点。’
“‘站直了。’
“‘别拖着脚走路。’
“‘用餐巾擦。’
“‘喝汤别出声。’
“我真希望她别再教我这套社交礼仪了。”
有可能和平共处吗?
没有人能够怀疑这些父母的用心: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健康和平安。然而,他们的努力经常得不到回报,他们的爱经常得不到报答。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他们努力让自己显得成熟、独立和自主。他们需要感觉到,不用父母的指导,自己能够找到自己的路。他们就像一个需要贷款而又希望自己财务独立的人一样。不管父母的银行多么乐于相助,这些十几岁的借款人都会对借款利息感到怨恨。帮助会被看成是干涉;关心会被看成是被当小孩子对待;建议会被看成是发号施令。十几岁的孩子把自主看的高于一切,尽管对自主还有点恐惧。任何干涉他们自主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
十几岁孩子的父母面对一个两难的困境:在帮助被怨恨时,如何提供帮助;在指导被拒绝时,如何提供指导;在关注被当作是攻击时,如何进行沟通。
阿尔文,15岁,他的父说:
“我和儿子的关系是一个充满错误的悲剧。我是他的朋友,他却认为我是他的敌人;我想得到他的尊重,而得到的却是他的轻蔑。”
父母和他们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尊严地和谐共处吗?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这些条件是什么呢?本书描绘了通往和谐共处的路线图。在本书中,我们将讨论父母和十几岁孩子的和谐共处,并介绍一些使父母与孩子以尊重和尊严相待的方法。
从一个更哲学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沟通本质上是关于“看见”与“被看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审视自己作为父母的投射和期望是如何阻碍我真正看见我的孩子的。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的冲突,其实是我们与自己不完美的过去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较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自我反思的练习,帮助我清理掉那些根深蒂固的、可能带有偏见的沟通模式,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工具书了。我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平静、更具同理心的方式来回应那些令我感到挫败的时刻,让每一次对话,无论多么艰难,最终都能导向更深的理解和联结,而不是互相消耗能量的战场。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追求的是那种能让人忍不住在书页边缘做标记,甚至想把某些段落撕下来贴在冰箱上的书。对于这种强调“有效沟通”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陈词滥调的理论堆砌,读完后除了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之外,实际操作起来依然手足无措。我更欣赏那些敢于揭示亲子冲突背后深层需求的著作。比如,孩子表现出的叛逆,背后是不是其实是对自主权的一种强烈渴望?父母的唠叨,是不是源于自己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投射?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剖开这些常见的误解和互动陷阱,那就非常宝贵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工具,不是用来“控制”孩子的,而是用来“理解”孩子的,帮助我们把焦点从“他为什么不听我的”转移到“他到底在表达什么”。如果它能帮我重新构建与孩子的对话模式,从对抗转为合作,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里加了“(II)”,这让我推测它可能是一个系列的后续,或者是一个更深入的探讨。如果这是续作,我希望它能建立在对青少年早期发展阶段(比如小学或更早)的沟通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对“身份构建”和“独立性争取”这一核心主题的探讨。青少年时期,孩子正在努力地把自己从家庭的附属品中剥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如何在支持他们独立的同时,又不失父母的引导和安全感,那就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这种平衡艺术,往往是家长最难掌握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放手”的艺术指导,教我们如何优雅地退出“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坚实的“后盾”,而不是一个时刻准备干预的“裁判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光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个短语,就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想要建立连接的渴望。我一直觉得,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就像是在走钢丝,稍微一个不留神,平衡就全打破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它承载了相当多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不那么说教的桥梁。我特别关注的是,它是否能帮助父母跳出自己既有的思维定势,真正理解十几岁孩子那种复杂、快速变化的内心世界。毕竟,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我们成长时已经大不相同了,很多我们认为“常识”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可能已经过时甚至不适用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心理学基础,同时又融合了大量真实的案例,让我能对照着自己的情况去反思,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要倾听”的口号,而是具体到“在他们打游戏时,你如何开口”这样的实操指南。总而言之,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孤军奋战的同伴手册,而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指导秘籍。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面临的社会压力和信息洪流是我们那一代完全无法比拟的。他们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的课题,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因此,一本好的指导书,必须具备强大的时代适应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数字原生代”的沟通障碍的?我们通过屏幕交流的时间可能比面对面还要多,这种虚拟的距离感是如何影响亲子信任的建立的?如果它只是停留在传统家庭沟通的范畴,那可能就略显滞后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当代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比如社交媒体上的情感表达方式,纳入到沟通策略的考量之中。一个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沟通指南,才是真正能帮到我们这些试图跨越“代沟”的家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