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
作者:云香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版次:1
ISBN:9787568203982
市场价: 32.0
媒体评论
这本书带着鲜活的生命能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催人泪下,在丝丝入扣的叙事当中,深入浅出地论述“P.E.T.(ParentEffectivenessTraining)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里的沟通技巧、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话题涉及养育学龄前孩子的方方面面,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获益匪浅。希望读者在看了这本书之后,不仅更加了解儿童的发展和需求,而且对于做一个好父母,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信。——教育专家、“中国的斯波克博士”小巫
华德福教育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教育,但并不是把孩子送进华德福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将孩子送进华德福幼儿园,那么在家践行华德福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云香的书记录的正是自己在家践行华德福教育和P.E.T.教育理念的身经历,文字优美,真实感人,反思深刻,是一本值得所有父母都认真阅读的好书。
——北京百草园华德福幼儿园园长房凤荣
当云香次出现在我的工作坊里时,她的言语风趣生动,她的分享独特而深刻。文如其人,在她的文章里既可以读到子关系带给她的成长和蜕变,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哇,育儿原来可以这样,点点滴滴中,娓娓道来,温暖袭人,你已受启发。
——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安心
读云香的文章,让我几度泪奔,仿佛她写的就是我自己。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为了能正确地与孩子相处,我看了很多书,云香的文章是特别的,因为我看完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她就像邻家大姐在和我谈心,没有说教,却让每一个字都能进到我心里。看到她能如此“看见”豆豆,我特别羡慕,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孩子拥有这样的福气。
——一位读者在作者公众微信的留言
◆妈妈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的爱!
◆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父母生育、教养孩子不是为了让自己吃苦,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吃苦。作为父母要学会享受孩子的爱,也让孩子享受父母的爱。
◆小巫艺术课堂讲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北京华德福幼儿园教师云香写给妈妈的“育儿手册”,让妈妈更了解儿童的发展和需求,而且对于做一个好父母,也拥有更多的自信。
◆儿童教育专家小巫倾情作序,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安心、北京百草园华德福幼儿园园长房凤荣联袂*!
◆这本书带着鲜活的生命能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催人泪下,在丝丝入扣的叙事当中,深入浅出地论述“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里的沟通技巧、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话题涉及养育学龄前孩子的方方面面,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获益匪浅。
——教育专家、“中国的斯波克博士”小巫
目录
章如何倾听年幼的孩子
你看见孩子了吗—关注“不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003
为何总是打妹妹—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008
我不想吃饭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与接纳他的情绪不矛盾…018
打碎瓶子的小豆豆—接纳情绪比追究责任更重要…025
孩子摔倒了—如何抚慰受伤的孩子……………031
入园焦虑期—如何听到孩子真实的想法…………036
我可以吃糖吗—如何把握倾听的时机……………044
如何听,如何说—在真实中连接孩子…………052
二章如何教会年幼的孩子表达自我
十万个为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063
我必须马上骑车—如何让孩子学会等待…………071
总是要求抱的孩子—如何让孩子理解你的辛苦…078
我把孩子弄丢了—如何对孩子表达你的担心………084
无目的的表扬—如何肯定孩子………………088
商场里的战争—如何拒绝孩子……………093
三章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爱两个孩子,如何养—爱老大的智慧…105
晚上九点要睡觉—为孩子立规则………110
烫不烫,谁说了算——尊重孩子的感觉………121
与家人在育儿方面发生冲突——做有界限的父母………128
你真的懂得怎么陪孩子吗——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135
小家务,大收获—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141
越控制越失控——关于孩子的零食问题………148
四章如何给孩子简化生活
给孩子读书——绘本过多也是伤害……………157
玩具选择有学问——什么玩具能让孩子高质量地玩耍…163
拒绝电视机——看电视伤害的不仅是眼睛……………171
两分钟后回家还是三分钟后回家——关于让孩子选择…177
养了个磨蹭娃——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节奏……………186
五章浪漫,每个妈妈都可以做个艺术家
将节奏引入孩子的生活——养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195
我的微引导离乳——离乳也可以很浪漫…………203
我们这样考察幼儿园——如何选择合适的幼儿园……209
分离是一种成长——唯美的入园……………216
伴着故事入眠的孩子——如何给孩子讲故事、编故事…225
培养孩子画画——绝大部分父母都可能犯的错误……233
六章育儿先育己
从职场白领到全职妈妈——我的全职之路…………241
从全职妈妈到幼教专家——我的成长之路……………249
我永远都不玩滑梯了——孩子是父母情绪的探测器……255
我是如此不完美的母——请妈妈接受自己的内疚…
爸爸来带娃——每个妈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时光”………266
参考书目………………273
后记………………275
在线试读
你真的懂得怎么陪孩子吗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评判陪伴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状态如何。只要双方状态是愉快安详的,这样的陪伴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说,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指父母随时待命,陪着孩子玩游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孩子成了大多数家庭重的负担,一个大人往往没办法带好一个孩子,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全职妈妈需要配备一个老人或者保姆,两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养娃这个艰巨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甭管几个人合作养娃,只要是参与的人,都会累得筋疲力尽。
所以,我做全职妈妈时,常常会有妈妈问我:“你家保姆在哪请的?”
当她们得知我家没有保姆,也没有老人帮忙,更没有小时工时,她们大为吃惊,一脸同情地看着我说:“唉,那你不是累死了?你怎么受得了?”
事实上,我并没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气爽,该培训培训,该出书出书。当然,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养孩子的方法去做:每天无时无刻不守在孩子身边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着了,妈妈赶紧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活儿还没干完,孩子又醒了,继续陪孩子……那我确实会被累死,因为这样的妈妈别说有自己的休闲时间了,就连睡觉的时间都很难保证。
问题是,这样无时无刻地陪伴,的确是孩子需要的吗?这样疲惫辛苦,毫无个人时间的妈妈心情能好吗?一个每天烦躁疲惫的母如何养育出平静自信的孩子?
事实上,在孩子一岁之前,的确需要妈妈经常陪伴,但当孩子学会走路,开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后,妈妈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说,孩子不需要你总是陪着他玩耍!
这个观念可能会让很多父母大吃一惊:“什么?难道我们总是陪着他反而不好了?难不成把孩子放在一边不搭理他?”
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了: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如何评判陪伴的质量高不高?什么才是真正高质量的陪伴?
我认为,评判陪伴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状态如何。只要双方状态是愉快安详的,这样的陪伴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说,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指父母随时待命,陪着孩子玩游戏。
事实上,在家庭中,高质量的陪伴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父母全身心地陪着孩子玩耍,还有一种更重要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高质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前一种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践行的;后一种陪伴就让很多人费解了,难道父母在做自己的工作,让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是的,这不仅是一种陪伴,而且是一种质量极高的陪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工作,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上网、打电话、应酬、看书等工作,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务,比如做手工,这些孩子能看见,也能明白并能模仿,只有这样的工作才能成为陪伴孩子时的工作。同时,父母做工作时的状态极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还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闲自在地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仅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时的状态或态度。
有人可能会不相信,因为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往往会很专心,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妈妈在旁边做家务,这怎么会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呢?事实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没有注意到妈妈在做什么,但他却用灵魂在感知着这种陪伴,正如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李维胡德在《孩子成长历程——三个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中所说:“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我想很多人都会记得小时候父母干活时自己在旁边玩耍的场景,因为那时候的父母不匆忙,他们总是慢悠悠的,满心欢喜地干着自己的工作,这种温馨、享......
内容介绍
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
本书是小巫艺术养育课程讲师、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华德福幼儿教师云香老师写给妈妈的“育儿手册”!书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里的沟通技巧、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法,话题涉及养育学龄前孩子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妈妈不仅仅能够学到育儿的知识,也能够让自己变得更、更成熟。
●你真的懂得怎么陪孩子吗——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玩具选择有学问什么样的玩具能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玩耍
●与家人育儿发生冲突——有界限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有界限的孩子
●将节奏引入孩子的生活——养育本是一场诗意的修行
●我可以吃糖吗——如何把握倾听的时机
●十万个为什么——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俩孩子,如何养——爱老大的智慧
●晚上九点要睡觉——为孩子立规则
●我是如此不完美的母——妈妈们请接受自己的内疚
●爸爸来带娃——每个妈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时光”
妈妈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的爱!父母生育、教养孩子不是为了让自己吃苦,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吃苦。作为父母要学会享受孩子的爱,也让孩子享受父母的爱。
基本信息
书名: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作者: 谈旭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1-01
版次: 1
ISBN: 9787511728692
市场价: 35.0
媒体评论 知识关乎梦想,我们只卖有品质、有营养的书!
一本让天下妈妈感叹“相见恨晚”的幸福指南——
遇见孩子,遇见**的自己!
◆生育、教养孩子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气,也不是为了让孩子生气!
◆只有真正意识到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自己时,妈妈才会找到解决的方法,成为一位合格的好妈妈。
◆学会享受孩子的爱,也让孩子享受妈妈的爱!要常常告诉孩子,无论他们乖或不乖,爸妈都会永远爱他们
内容介绍 知识关乎梦想,我们只卖有品质、有营养的书!
妈妈们之所以常常会生气,是因为她们常常自己不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急躁和焦虑情绪。而孩子诸多问题的诱因多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阅读本书,洞察孩子的心理,与孩子快乐沟通,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接纳孩子一点点,相信妈妈会越做越快乐。
...........
坦白说,我并不是那种热衷于购买海量育儿书籍的人,市面上太多书籍无非是把一些老生常谈的理论换了个包装。但我买下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内省”的气质所吸引。我尤其关注“妈妈的修行”这个侧重点,这比单纯关注“如何管教孩子”要深刻得多。我观察到身边一些母亲,她们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自己的生活却一团糟,这种内在的失序感最终会投射到对孩子的控制欲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看到,真正的“好妈妈”不是通过完美执行某种教养模式得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地自我觉察、自我修正、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达成的。如果这本书能帮我理解,我的焦虑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优雅地卸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枷锁,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从“心”出发的底层逻辑,让我不再被外界的噪音干扰,专注于构建一个稳固的内心内核。
评分初翻目录,我立刻被那种行文的节奏感所吸引。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更像是马拉松式的陪伴和引导。我最近正在努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但常常发现自己一开口就带着命令的口吻,完全失去了耐心。我深信,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敏锐地捕捉着我们所有的不确定和假装。因此,与其费力去“教”孩子如何表达,不如先“修”好自己的表达系统。我对书中关于情绪共振的部分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去“解决”问题。这种从“行为矫正”转向“情绪理解”的视角转变,是现代育儿中最缺乏也最关键的一环。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下的深层需求,那真是太棒了。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父母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让我们无所适从,各种“育儿圣经”此起彼伏。这反而催生了一种普遍的焦虑——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我购买这套书,是希望能找到一种“松绑”的力量。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在追求“好妈妈”的道路上,适度的“不完美”不仅可以接受,甚至是必需品。我更看重书中对于如何维护母亲自身的兴趣和成长的论述,因为一个内心充盈、拥有自我世界的母亲,才能真正给予孩子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放下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在意,将关注点重新聚焦到我和孩子之间那份独一无二的联结上,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而是一份自我救赎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那种沉静的蓝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里面装的不是泛泛而谈的育儿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沉淀下来的智慧。我最近在研究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突发状况时的情绪管理,总觉得自己的反应过于急躁,事后又深感后悔。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暗示——母亲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根本性的,它不是简单的“技巧”堆砌,更像是一套关于如何重建自我、滋养内在能量的“心法”。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让我能在日常的鸡毛蒜皮中,迅速将自我拉回到一个更平和、更有力量的状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专家,告诉我如何在“做自己”和“做负责任的母亲”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而不是陷入“完美母亲”的内耗陷阱。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让我感觉它绝对是那种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案头必备读物。
评分我已经厌倦了那些把育儿描述得过于“轻松愉快”的宣传语,生活本来就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育儿更是如此。我更欣赏那些敢于直面育儿困境,提供真实支撑的书籍。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务实”且“深刻”。我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正处于所谓的“可怕两岁半”的升级版,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出现,比如边界感的建立、延迟满足的训练,这些都需要极高的心理韧性。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套能够融入我日常生活的“微习惯”,而不是一套需要我腾出大块时间去学习的复杂理论体系。比如,有没有一些瞬间的“暂停”技巧,能在孩子即将爆发或者自己即将失控时,提供一个快速回血的机制?如果能找到这种“即时救援”的策略,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