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懂得,是好的爱 |
| 作者 | 李跃儿 |
| 定价 | 29.8元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77811 |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198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为幼教专家李跃儿的著作,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造就“因教育而美好”的家庭为目标,围绕着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发展需要以及家长的期待,用自然而深情的心灵独白、真实的生活场景下深刻的心灵对话、美好而耐人寻味的亲子教育故事、典型的教育案例分析和点评,揭示并深入解决家庭教育中所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孩子与自己、孩子与他人、孩子与家庭、孩子与学校、孩子与社会、孩子与自然等关系和相应的生活情景出发,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家庭系统地设计出一系列立足于家庭生活本身、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家庭教育活动。期望让每一位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懂得,才是对孩子的爱。 |
| 作者简介 | |
| 李跃儿,知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李跃儿教育创始人,“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把幸福还给孩子》《幼儿园那些事儿》等书。 200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名)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1月22日,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儿童教育专家数十载心血之作 父母读懂孩子内心的早教宝典 朱永新、李镇西、孙云晓、卢勤、周国平联袂推荐 |
| 文摘 | |
| 有一种蔓延全国的“三年级现象”,是说这类幼儿在小学的年大都是班里的尖子,因为很多知识以前都学过了。到了二年级成绩也行,不用功也能取得好成绩。到了三年级有一些孩子就突然感到学习很吃力,因为背会的知识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之前的早期开发使得孩子把精力过多地用在了死记硬背上,忽略了大脑工作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创造,以及学习内在动力的培养。 有一个漂亮女孩被幼儿园小朋友称做“小公主”。小公主出生之前,奶奶天天盼着儿媳能给她生个孙子。出生时,在产房外焦急等待着的奶奶发现是个女孩,一句话没说掉头便走。 受到打击的妈妈发誓要把女儿养育成人见人爱的孩子。四年时间,妈妈每天把孩子打扮得像花朵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被人称为小公主。直到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对事物关系的辨别能力要比其他孩子弱许多,对数字的概念竟然还不如一个两岁半的孩子,因为她无法将“四的数字”与“四的数量”配对。 妈妈着急了,她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一遍又一遍地教女儿。一向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怎能承受这样的重压?所以,每次的教学都会在女儿的大哭和母亲的心痛中结束。 无奈之下,妈妈将女儿转到孩子之家,小公主的公主裙被老师脱下,换上普通的衣服。之后,不到两个星期,小公主从一个公主变成了普通人——满嘴脏话,行为粗暴,所有的小朋友和老师都被她打骂遍了。去掉了虚假做作的外壳,她一时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便自然地将以前从周围人身上吸收的不良行为表现出来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家长为本”的案例。小公主的妈妈无视孩子的发展规律,以自己的想象和好恶左右孩子的成长轨迹,差一点害了孩子。 美国孩子心理学家格塞尔在1929年做过一个的实验。格塞尔选择了一对双生子进行对比研究,在试验之前,他已经肯定双生子的行为发展水平是相当的。在双生子两岁零两个月时,研究人员对双生子A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B则不进行相应训练。这种训练持续了六周,其间A比B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六周过后,当A能够达到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才对B进行集中训练,发现只用少量的时间,B就达到了A的熟练水平,又经过了两周的训练,A和B的能力已经没有差别了。 研究结果使格塞尔断定,孩子的学习取决于他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如果教育以成人为本,孩子成长的真理就会被忽视,孩子的潜能就会被破坏。 |
| 序言 | |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陈词滥调。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魔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专家教诲”,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阅历深厚的老朋友,坐在你身边,用最真诚的语气跟你聊家常,聊那些藏在教育背后的哲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边界感”的处理,这一点在很多中文语境的育儿书中是比较薄弱的。我们常常过度强调爱与亲密,却忽略了界限的设立对于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作用。书中对如何温和而坚定地设立规则,如何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学会拒绝和尊重他人的空间,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指导。我尝试着在家里引入了几个新的家庭会议模式,一开始孩子有些抵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明显感受到了那种清晰和秩序带来的稳定感,连家庭氛围都变得更加融洽了。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在“爱”和“规则”之间找到那个优雅的平衡点。
评分我是一个习惯于深度思考的人,对那些只停留在表层、缺乏理论支撑的“技巧贴士”一向不屑一顾。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在提供具体方法的同时,背后有非常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作为支撑,读起来让人信服。它不是在教你“套路”,而是在帮你建立一套“心法”。我特别喜欢它对“自尊心”与“羞耻心”的辨析。我们常常在无意中,用一句“你怎么又把事情搞砸了”来打压孩子的努力,却没意识到这种无心的评价,正在他们内心深处播下“我不够好”的种子。这本书引导我们如何区分“对事不对人”,如何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这种细腻的语言艺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说话的每一个字眼,生怕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心理伤害。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细心、更具同理心的倾听者,也让我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都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评分如果你正在经历“育儿倦怠期”,感觉自己快要被孩子无休止的需求和自己的无力感吞噬,那么这本书或许就是你急需的一剂清醒剂。它没有贩卖“完美父母”的焦虑,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不完美”以及如何在不完美中寻求进步的可能性。我喜欢它探讨的关于父母“自我关怀”的部分,这往往是被忽略的环节。一个内在能量耗尽的父母,是无法给予孩子稳定和滋养的。书里提到了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触发点,如何为自己争取“喘息时间”,这对我这个全职妈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让我意识到,照顾好自己,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对家庭最大的责任。这种从“奉献型”育儿观向“可持续发展型”育儿观的转变,让我重新找回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感,让育儿这件事,从一项沉重的任务,变成了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充满自我成长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认知层面的重构,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雕刻着我对“管教”二字的理解。过去,我总把“管教”等同于“惩罚”或“纠正错误”,充满了负面能量。但这本书清晰地阐释了,真正的管教,是“引导”和“教导”,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仅仅让他感到恐惧或羞愧。书中有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责任感”的培养,尤其是在孩子犯错之后,如何引导他们进行修复,而不是一味地道歉了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的区分,这让我豁然开朗。我不再动辄没收玩具或限制自由,而是思考,这次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是什么?我能如何设置一个与行为直接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后果?这种思路的转变,让我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心境从“愤怒”转变为“教学”,压力顿时小了许多,亲子关系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爱不释手,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宝藏。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到底是在“养育”还是在“塑造”?读完这本书后,很多过去困扰我的、让我夜不能寐的细节,似乎都有了清晰的答案。它没有给我那些空泛的、听起来很美却无法落地的理论,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比如,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发脾气,我过去的第一反应总是试图立刻“解决”问题,把情绪压下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却引导我去观察情绪背后的“需求”,那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明白,那个哭闹的不是一个“熊孩子”,而是一个正在经历强烈情绪风暴的、需要被看见和理解的小小生命。我开始学习用一种全新的、更平和的方式去回应,不再急于评判,而是先接纳。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书里的案例和解析帮我一步步建立起新的应对模式,感觉自己好像重新学习了一遍如何做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不那么焦虑的家长。那种从心底涌出的踏实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