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10周年纪念版) |
| 作者 | (美)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 |
| 定价 | 49.90元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88782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真是难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到了我的孩子身上,注定要重蹈覆辙吗?”这一切听起来很耳熟对不对?不知有多少父母这样责问过自己,但可悲的是,他们在深深的懊悔之后往往还要继续犯错,*终陷于“犯错—懊悔—犯错”的循环中。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循环呢? 《由内而外的教养》不仅为你解答问题,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经典畅销读物《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的10周年纪念版中,丹尼尔?西格尔和学前教育专家玛丽?哈策尔深入探讨了童年经历对我们教养方式的影响。他们梳理了人际神经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阐释了亲子关系如何直接作用于儿童大脑的发展,并为家长们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步骤,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教养出坚韧不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
| 作者简介 | |
| 丹尼尔·西格尔 国际教育家、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 正念觉知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Institute)创始人。 在大脑、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有开创性的作品问世。其中的是《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和《全脑教养法》。 作品多次发表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新闻周刊》《时代》,活跃于NBC、ABC等知名媒体。 玛丽?哈策尔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学硕士,儿童发展专家,致力于家长及教师培训和教育工作三十余年。 |
| 目录 | |
|
10周年纪念版序 中文版序 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 引言 认识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01 如何塑造自我:记忆方式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的经历产生反应并创建的新的脑内联结。那些悬而未决的往事和未经妥善处理的旧伤,都会影响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间引起不必要的烦扰和矛盾。善于自我反省,妥善处理不良记忆对现在的影响,我们就能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待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科学聚焦:经历决定思维 02 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加深自我认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连贯的、具有丰富情感的生活故事能帮助孩子明白当下的处境,加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那些触动内在心理感受的经历,能够加深孩子对自我的认识,让他们成为善于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 科学聚焦:心智模式 03 如何体会:情绪的力量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的情绪沟通能力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善解人意。这些品质对孩子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培养关系需要分享和渲染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消极情绪。在父母和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情绪既是亲子关系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也是重要的内容。 科学聚焦:三位一体脑 04 如何沟通:建立联结 也许我们每天都会错失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机会,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倾听和回应孩子,没能和孩子的内心建立起联结。当孩子告诉父母他们的想法或感受时,不管父母是否有同样的感受,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父母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说孩子不对。 科学聚焦:“面部静止”实验、“双电视”实验 05 如何获得安全感:孩子的依恋模式 父母能够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作出积极回应,孩子便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心智健康的孩子,进而提升父母和孩子的幸福感,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导致孩子难以调节自身情绪,出现社交障碍,甚至有暴力和精神分裂的倾向。 科学聚焦:依恋研究 06 如何解读生活:成人的依恋模式 思考童年经历能够帮我们理解生活。但是童年已经不能更改,这种思考还有用吗?深层的自我思考能够改变自己。这种思考不仅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人,并且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直接影响我们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及沟通方式,终将促成孩子的安全依恋。 科学聚焦:情感、记忆与依恋 07 如何控制情绪:可控状态和失控状态 很多父母常常感到困扰:“我并不想对孩子大吼大叫,但他们就是惹到我了,我很生气,完全没办法控制自己。”确实,这不是我们的本意,情绪有时候会利用我们。用新的方式思考,开启大脑的自省功能,通过思考和观察,我们能够选择全新的、灵活的方式,大程度地限制低通道状态的消极影响。 科学聚焦:大脑拳头模型 08 如何破裂,又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渴求、目标和计划,因而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关系破裂。关系的修复是互动的过程,但启动修复是父母的责任。为了修复关系,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及它们是如何造成破裂的。没有得到修复的破裂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破裂,因此,当破裂发生后,父母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重建与孩子的联结。 科学聚焦:联结与独处 09 如何发展思维:第七感 第七感指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关心的能力。第七感使孩子能够“看到”他人的想法,一旦看到他人的思维,就能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并作出体谅的反应。第七感还可以让我们进行共情想象,从而将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事件纳入考虑范围。共情想象不仅能够使我们理解他人,也能够深化我们对自身思维的理解。 科学聚焦: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 后记:别让儿时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全美畅销10年15万册的育儿经典,Babble知名在线育儿杂志*图书前5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力作。融合脑科学、心理学与网络科学的*先锋人物西格尔,与儿童发展专家哈策尔联手打造,为天下父母揭秘前所未闻的脑科学知识,破解种种育儿难题。由内而外的教养。我们的经历塑造我们的大脑,同样,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经历塑造了他们的大脑。养育健康、乐观的孩子,首先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科学聚焦。本书精选的脑科学知识与正文内容互为补充,为寻求专业知识的读者提供*解答,并为书中的教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国际教育家、心理学大师丹尼尔科学教养系列。 湛庐文化出品 |
| 文摘 | |
| 序言 | |
第一段: 这本书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停留在那些老生常谈的育儿技巧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父母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读完后我才真正明白,我们总想“教育”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不自觉地重复着自己童年经历过的模式。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内在经验如何塑造我们的反应,比如在孩子大发脾气时,我们自己会莫名地感到焦躁和失控,其实那份情绪的源头很可能藏在我们自己的未愈合的创伤里。这种“向内看”的指引,不是让我们苛责自己,而是提供了一种温柔的自我觉察路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心智化”(Mindsight)的讨论,它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工具箱,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思想,从而在亲子互动中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教养的基石是自我接纳”,让我对“好父母”的定义有了更宽广、更人道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需要完美执行的清单,而是一个持续成长的旅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改变了我看待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从控制转向了理解和共情。
评分第三段: 我曾读过很多关于“正面管教”的书籍,但它们往往集中在具体的行为矫正上,比如“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处理冲突”。然而,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革命性的——它把焦点从“孩子的问题行为”彻底转移到了“父母的内在状态”。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即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我们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一种投射。这个洞察力立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让我抓狂的日常瞬间。比如,孩子不停地打断我说话时,我暴躁的反应,其实可能是我自己童年时期“不被看见”的痛苦被重新激活了。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育儿,它更是一本自我疗愈的指南。它鼓励我们去解开那些紧缚在我们童年经验中的绳索,只有当我们自己内在的秩序建立起来,我们才能在面对孩子的混乱时,保持稳定的核心。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远比学习十种新的暂停技巧要有效得多,它触及了问题的根源。
评分第二段: 坦白说,我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满了心理学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的笔触极其流畅且充满人性化的温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极其理解人性的导师,在跟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平等的对话。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关于“不完美中的连接”的论述。我们常常被社会压力推着去扮演“完美父母”,一旦犯错就深感挫败。这本书却温柔地指出,那些小小的失误、那些没能及时回应的瞬间,其实才是孩子学习“人类是怎样处理错误”的最佳课堂。通过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局限,我们反而能向孩子展示真实的力量。对于那些在育儿过程中感到精疲力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释放了我们对“完美”的执念,让我们有勇气真正地活在当下,与孩子一起笨拙而真实地成长。这种真实性,远比任何教科书式的标准都来得珍贵。
评分第五段: 对于那些追求深度和真诚连接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它打破了“育儿即牺牲”的传统叙事,强调了父母的自我完整性是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先决条件。我们总是被教导要为孩子付出一切,但这本书有力地反驳了这种消耗性的逻辑,指出只有当我们先把自己照顾好,我们的“给予”才是可持续且充满能量的。书中对“情绪的流动性”的探讨,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带着好奇心去观察孩子的情绪风暴,而不是急于去扑灭它。这种观察的姿态,极大地降低了我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时的防御性。它赋予了我一种“韧性”,让我意识到,养育孩子是一个相互塑造、共同进化的过程,我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做父母”这件事,从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更深刻的、关乎生命连接的艺术。
评分第四段: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它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总能找到与我自身经历高度吻合的场景,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低语,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挣扎”。这种深刻的共鸣感,是许多育儿读物难以企及的。它没有试图贩卖“快速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进行一场缓慢而有深度的自我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强调接纳自己的同时,也为父母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方向——如何将这种内在的理解转化为日常生活中更具建设性的互动模式。它不是让你沉湎于自我分析,而是提供了一个锚点,让你在风暴中能够稳住阵脚。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长期陪伴的伙伴,而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它的理念会随着你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不断被重新激活和深化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