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育儿不焦躁
定价:36.00元
作者:曾婧婷,王丽辉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55232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征集困扰新手爸育儿难题,专家实例解读,让你的育儿之路豁然开朗!
宝宝不好好吃饭
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必须自己解决,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我们总是以哄、玩具、强迫等来换取孩子的“按时按量吃饭”,其实我们是在给孩子一种挫败感,让他觉得吃饭不是自己的事,他没有能力做好自己吃饭这件事。慢慢地我们就剥夺了孩子自我负责的能力,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了。
宝宝咬人
有些宝妈在喂奶时冷不丁被宝宝咬一口,突如其来的疼痛会下意识地尖叫,甚至推开宝宝。这样并不好,可能会吓到宝宝。其实妈妈们可以在宝宝咬乳头时,捏一捏他们的小脸蛋、小鼻子,或是把宝宝的头轻轻扣向乳房,或是把手指头轻轻地塞进乳头和宝宝嘴巴之间,这些方法都可以让他们松口。
宝宝吸吮手指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对避免孩子长期吸手指是很重要的。妈妈们要注意正确的哺乳方法,注意定时、定量、喂饱。宝宝6个月之后,妈妈可以训练他吃辅食,训练宝宝的咀嚼功能,让他不再只会吸吮。同时开始训练孩子使用吸管或用杯子喝水、喝果汁,不要全靠奶瓶喂食,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养成吸手指的习惯。
------------------------
内容提要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全新的育儿理念、日常育儿中的真实事例、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让父母能够更好地去教育宝宝,培养宝宝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宝宝健康地成长。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游刃有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与其心理、成长特点有关。学会站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出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那么,你的“教育”于孩子而言才会是一件幸事!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部分主要对孩子的性格养成、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教育方式;第二部分主要对爸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和建议;第三部分是父母学堂,从新手爸妈自身的角度出发,谈爸妈育儿的分工、带宝宝时的情绪管理,以及老人带娃的问题和家有二宝,如何让大宝二宝好好相处的问题;第四部分讲宝宝早期阶段的教育问题,如学走路、说话,爬行带来的好处、宝宝玩具的选择,挑选亲子阅读的绘本,给宝宝报兴趣班的问题。本书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大都是对让父母头疼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指导,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育儿类书籍。
目录
章 孩子其实是这样想的
性格问题是一辈子的事,千万别大意
忽视情商教育,耽误孩子一生
给孩子立规矩,引导孩子的行为
孩子爱咬人、打人、吸吮手指怎么办
孩子过于黏人,你需要这样引导
当宝宝说:“这是我的”,这样引导才是王道
孩子哭闹、任性怎么办
第二章 常见育儿问题秒解决
孩子的人际交往从这里开始
家有多动宝,这样应对不抓狂
宝宝起跑站,不懂耽误事
性教育,其实并不难
生与死,你该如何与孩子谈论人生的话题
第三章 新手爸妈学堂
让爸爸加入育儿不再是难事
妈妈,请接纳你和我
请不要让你和孩子成为情绪的奴隶
家庭暴力是家庭的坟墓
家庭教育该谁做主?不清楚的话麻烦可大喽
单亲家庭对孩子如何教育
老人帮忙带娃,这十种不当言行,爸妈要制止
二宝来了,大宝失宠了吗
家有两个娃,如何让大宝二宝好好相处呢
第四章 宝宝的早期教育
说话晚的孩子聪明?你被“”了
当宝宝吃饭开始困扰你,你一定会需要这个
宝宝学走路有烦恼?以下注意事项你先来了解
宝宝爬不够500小时,怎么补都无用。你家娃爬够了吗
宝宝玩具的选择也能反映性格特点,你信吗
绘本亲子阅读,你准备好了吗
早教班与兴趣班,你会给孩子跟风报班吗
作者介绍
曾婧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在北京部队医院担任心理医生,后在上海咨询机构担任副主任心理咨询师。现担任新媒体微信订阅号育儿心理的主编。参与编写过《受伤的翅膀》一书。
王丽辉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在医院任职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心理治疗,参与编写《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手册》一书。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太多了,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读起来像是在听一场空洞的讲座,完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给我的感觉还算踏实,至少没有那种夸张的“一夜变身完美父母”的承诺。我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妈妈,孩子一哭闹或者学习上遇到瓶颈,我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不是基因不好,是不是方法不对。那种焦虑感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随时都能把我吸进去。我最希望从书中找到的是一种情绪的出口,一种可以让我喘口气的空间。我期待的不是那种标准化的育儿流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更需要的是一套能够帮助我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且让我自己能够稳定心神的工具。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我看到别人是如何从同样焦虑的状态中走出来的,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处理亲子冲突的小技巧,那种高压时刻,我常常不知道该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还是先处理孩子的问题。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实用的智慧,让每天的鸡飞狗跳能少一些,多一些理解与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说实话,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很多专业书籍的文字总是那么晦涩难懂,恨不得每一个句子都要查字典,读起来非常费劲。但这一本,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就像是邻家一位很有经验的妈妈在跟你娓娓道来她的心得体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令人抓狂的育儿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共情能力。她没有站在高高在上的“专家”角度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非常真实地还原了父母在面对孩子“失控”行为时的那种手足无措。比如,关于孩子发脾气的那一章,我感觉作者把我的心事都说出来了。我以前总觉得是我自己太没耐心,所以孩子才越来越闹腾,读完后才知道,这其实是孩子发展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引导,而不是压制。这种“正常化”的解读,一下子就卸下了我心中一块沉重的石头。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和接纳孩子,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长期处于高压育儿环境中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永远是我育儿焦虑的重要来源。我经常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来回拉扯,感觉哪头都顾不好。这本书在谈及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时,并没有给出那种不切实际的“时间魔术”公式,而是更侧重于“精力管理”和“边界设定”。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强调,与其把时间切得一刀不剩,不如学会拒绝那些不必要的社交、不必要的完美主义期待,把最核心的精力留给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为孩子付出的时间够长,质量自然就够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十分钟全神贯注的陪伴,胜过两小时心不在焉的“陪玩”。这种对“效率”的重新定义,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有意识地放下手机,在接送孩子、辅导作业的固定时间段里,真正做到“在场”。这种微小的改变,带给我的内心平静感是巨大的,甚至连我工作时的效率似乎都有所提升,因为不再被内疚感所捆绑。
评分这本书对“完美父母”这个概念的解构非常到位。长期以来,社交媒体给我们灌输的形象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听话的、自律的、成绩优异的,而别人家的父母永远是优雅的、有耐心的、深谙教育之道的。这种对比让我长期处于一种自我攻击的状态。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大意是说,允许自己犯错,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当我看到作者坦诚自己也曾经在半夜崩溃大哭,或者因为一句无心之言后悔不已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被接纳了。育儿不是一场考试,没有满分标准,允许自己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的父母”,这种理念上的松绑,是治愈焦虑的第一步。它提供了一种更宽容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再把挫折视为失败,而是视为成长的契机。这种“人设”的崩塌,反而构建了一种更坚实、更人性化的育儿观。
评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一些基于心理学理论的解释,但这些解释都被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完全没有让人感到枯燥的说教感。比如,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不合作倾向时,作者会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自主性”和“控制欲”的微妙平衡。这让我明白了,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往往是他们尝试建立自我边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故意要挑战我的权威。这种由表及里的洞察力,让我从单纯的“管教”模式,转向了“理解并引导”的模式。我不再急于用惩罚或奖励来立即见效,而是愿意花时间去深挖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深度的理解,不仅改善了我们之间的互动质量,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自己也开始更深层次地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这本书与其说是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工具书,它通过孩子这个镜子,折射出父母自身的局限和潜力,引导我们从根源上调整心态,实现真正的“不焦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