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打交道
定价:36.00元
作者:饶雪莉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448481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经典畅销:
系列图书累计突破500,000册,蝉联畅销书榜经久不衰,图书口碑好内容提要
本书是小学老师饶雪莉写给家长,如何与老师打交道的沟通秘籍。
小学是个小社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家长的态度通常会成为导致老师对待孩子是何种态度的直接因素!书中包括31个*让小学生家长困惑的问题,也是各种学校论坛、家长论坛中家长们热议度*的话题,如:教师节到底要不要送红包?孩子作业做不完怎么解决?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凭借15年小学一线老师的亲身经历,作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您如何有效地与老师沟通,如何让老师重视您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快乐度过小学时光,彻底打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
涉及到敏感问题时能够直言不讳,为的是让孩子们快乐地在小学时代健康成长。
目录
自序
一、更新观念,好老师胜过好学校
孩子要提前入小学吗?
名校未必好,老师重要
“三心”判断好老师
教师节送不送红包不重要!
别着急请老师帮孩子换座位
让孩子在家上学?除非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new
二、有效沟通,良性互动会交流
别做家长群里令人讨厌的家长new
家长越热情,老师越害怕
家长越坦诚,老师越真诚
别在老师面前推卸你的责任
如何告诉老师:“你错了!”
家长应机智应对老师的批评
别轻易叫老师“下课”,家长也可改变老师
孩子很,别忘了老师的功劳
三、掌握方法,常见问题巧应对
孩子作业多,家长怎么办
孩子在校受伤,首先请找班主任
老师劝孩子降级,家长别轻易妥协
不是所有责罚都是体罚
老师给的“委屈”是给孩子的心理课new
孩子被忽视,做吸引老师的家长
孩子被歧视,家长别自卑
小心!孩子也会利用老师说假话
注意!小学生早恋也可能越轨
四、把握尺度,不远不近互尊重
老师向你借钱,聪明说“NO”
家长和老师,各买各的单
老师有喜事,家长祝福很简单
请老师吃饭,选时机比选餐厅重要
别怕!家长要勇敢掀开“恶狼”老师的真面目
不小心知道老师的隐私,说与不说要理智
亲密关系终成伤
附录 热点:面对霸凌
后记
作者介绍
饶雪莉,一名拥有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曾获“全国小学观摩课金奖”,四川省少先队辅导员。现专注于家庭教育研究和儿童阅读推广,被媒体誉为“家长和孩子的知己”。已经出版作品四十余部,部分作品输出海外。代表作《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系列畅销500,000册,曾获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家教书”,全行业年度畅销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都直击当下小学教育的痛点,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审慎的心态开始阅读,毕竟为人父母后,和学校、老师打交道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社会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开篇就建立了一种非常平等和理解的基调,她似乎非常懂得家长那种“想保护孩子又怕弄巧成拙”的复杂心理。整本书的行文流畅,没有太多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案例来引导读者思考。比如,关于如何有效回应老师关于孩子学习进度的询问,书里提供的那种“先肯定、再聚焦问题、后共同商议”的沟通模式,我立刻觉得实用性极强。它不是教你如何“战胜”老师,而是教你如何与老师建立起一种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成长。这种视角转换,对于很多习惯了单向接受指令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次及时的提醒。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处理“告状”问题时,书中提到不要急于对老师的说法下定论,而是先让孩子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这种慢下来的智慧,在快节奏的教育环境中尤为珍贵。整体读下来,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情商极高的前辈在聊天,收获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心态上的调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一本流水账式的育儿手册,而更像是一本“职场沟通实战指南”,只不过对象是教育系统内的专业人士。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专业性。例如,当孩子在班级中出现行为偏差,老师找家长谈话时,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辩解或指责老师“看走了眼”。但书里强调的沟通策略,要求家长先将自己置于一个“学习者”和“合作者”的位置上,放下防御心。这种姿态上的谦逊,往往能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对话气氛瞬间缓和下来。我对比了一下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确实,越是着急证明自己孩子“没错”,沟通效果越差。作者对不同类型老师的心理侧写也相当精准,比如“权威型教师”、“佛系教师”和“细节控教师”,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不同的接触频率和沟通侧重点。这使得书本的指导性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号,而是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定制方案”。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一下场景,思考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运用书中的建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本来充满情绪和对抗性的沟通,变成了一场基于共同目标、逻辑清晰的专业对话。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小学”这个微型社会环境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过去,我总觉得老师是“标准制定者”,家长是“执行者”或“监督者”。这本书打破了这种僵硬的二元对立。它深入探讨了教师工作状态的现实困境,比如超负荷的工作量、难以顾及个体差异的班级管理压力等。当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老师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时,自然就不会轻易被表象的沟通摩擦所激怒。最触动我的是关于“家校共育的边界感”的讨论。作者明确指出,家长不应越俎代庖干预教学内容,也不应过度干涉老师的班级管理权限,但同时,也坚定地捍卫了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上的知情权和建议权。这种既保持尊重又坚持原则的微妙平衡,是许多新手家长最难把握的尺度。书里提供的那些“官方话术”——既得体又不失力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让人在关键时刻,能有话可说,有理可依,不至于在压力下语无伦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架子,更像是老朋友之间掏心窝子地分享经验。它最大的优点,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危机预案”。教育中的很多冲突往往是小问题累积爆发的结果,而这本书着重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比如,在学期初就主动拜访老师,不是为了“套近乎”,而是为了建立初步的信任档案,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这种前瞻性的布局,极大地降低了后续可能出现的误解成本。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处理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的信息,以及如何在不显得突兀的情况下,私下与老师进行有效补充沟通。它教导的不是如何“搞定”老师,而是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让老师更愿意主动和你沟通,而不是被动应付你。这种投资于关系建立的长期主义视角,在浮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有远见。
评分坦率地说,很多教育类书籍读完后,常常让人感到压力倍增,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好”。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却是如释重负。它用大量的篇幅去安抚家长那种“完美父母”的焦虑,承认了小学教育中存在的灰色地带和不可避免的摩擦。作者非常坦诚地指出,有些小问题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更成熟的心态去化解它。书中对于“如何体面地‘退一步’”的阐述,极富智慧。它教会家长,有时候“让步”不是软弱,而是为了争取下一次更重要的合作机会。这种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哲学深度,超越了单纯的“教育技巧”层面。它提供给家长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心韧性——即便和老师的意见不尽相同,也能保持情绪稳定,专注于孩子的核心需求。这本书与其说是教家长如何与老师打交道,不如说是在磨砺家长的心性,让我们在面对教育体系这个庞大机构时,能够更清晰、更有力量地维护孩子的权益,同时又不失优雅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