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培育快乐聪明豆--育儿宜忌专家指导(0-3岁)
定价:42.00元
作者:廖康强,张宏宇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000692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1岁到3岁的宝宝,从200多个细节入手,指导新手爸爸妈妈们,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内容科学、实用、详尽,为读者提供了贴心的育儿指导。
目录
章 父母篇
1.宜: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宜:夫妻间良好的沟通
3.宜:给宝宝以适度的安全感
4.宜:父母参与宝宝的游戏
5.宜:身教重于言教
6.宜: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7.宜:设定有规律的生活
8.宜:和其他照顾宝宝的人合作
9.宜:正确选择是否当“全职妈妈”
10.宜:用正确的方法管教宝宝
11.宜:及时奖励宝宝的好行为
12.宜:育儿要尊重宝宝的个性
13.宜:适度的自然惩罚
14.宜:用正确的方式和宝宝交谈
15.宜:为宝宝找一个好保姆乃
16.宜:为宝宝选择好的幼儿园
忌:因父母喜好剥宝的乐趣
忌:夫妻间关系疏远
忌:过度保护宝宝
忌:拒绝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去
忌: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忌:忽视爸爸的作用
忌:对宝宝的期望过高或过低
忌:因育儿观念的分歧导致冲突
忌:对育儿产生倦怠’心理
忌:放任自由或服从的管教法
忌:经常用物质宝宝
忌:给宝宝贴上“标签”
忌:体罚宝宝
忌:和宝宝交谈时的禁忌
忌:频繁更换保姆
忌:把宝宝的教育完全交给幼儿园
第二章 新生宝宝篇
1.宜:了解新生儿阿氏评分
忌:忽视新生儿疾病筛查
……
第三章 哺育营养篇
第四章 日常护理篇
第五章 安全保护篇
第六章 医疗保健篇
第七章 益智健脑篇
作者介绍
作者廖康强,笔名李岳,职业作家,主要从事管理类、励志类、健康类图书的写作。2006年以来出版的作品在10部以上。作者张宏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其中2006、2007年出版的图书一直在销,都可以在、等网站上查到。
作者应属于职业作家中较高产者,且一直围绕着图书市场的热点在写作。出版的图书销路不错,有几本如《赢在会赞美》《比尔盖茨智慧全集》《说服所有人》都属于畅销图书。作品的结构及写法都符合市场口味。
育儿类作品有《0—1岁宝宝养育宜忌》(山东科技出版社,2009)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温馨,色彩柔和,一看就知道是针对婴幼儿父母的实用指南。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那种让人感到平静和可靠的视觉感受,在面对育儿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时,提供了一种无声的支持。书中对于早期教育理念的阐述,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术语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贴合实际生活场景的对话和建议。比如,它探讨了如何识别宝宝在不同月龄段发出的“信号”,这些信号往往被新手父母忽略,但实际上却是宝宝需求的直接表达。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环境刺激的平衡艺术”,强调了在不给宝宝过度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巧妙地引入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这种平衡的观点,让我这个容易焦虑的新手妈妈感到豁然开朗,不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神童教育法”。它更注重内在驱动力的培养,而非外部奖励的驱使。书中对亲子依恋的建立也有独到的见解,没有一味强调“放手”,而是提倡高质量的“在场”,让父母明白,哪怕只是十分钟全身心的陪伴,也胜过一小时心不在焉的“陪玩”。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像有一位经验丰富、语气温和的资深育儿顾问,在你耳边悄悄分享她多年积累的智慧。
评分对于那些热衷于各种早教工具和课程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最顶级的早教工具其实是父母的爱与专注力”,这与市场上充斥的“早教产品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对于如何创造一个“安全探索空间”的描述非常到位,它建议父母首先要确保物理环境的安全,其次是心理层面的接纳与包容。它详细列举了一些在0到3岁阶段,父母最容易犯的“过度干预”行为,比如急于纠正宝宝的爬行姿势,或者在宝宝学习走路时全程紧紧抓住不放。通过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父母的“不安全感”,这本书引导我们去面对并解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把育儿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慢下来,看清楚”的书,它没有提供即刻见效的速成秘诀,但却提供了持续受益一生的育儿心法,其价值在于重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连接和自然互动节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它更像是一位邻家长辈的经验之谈,充满了同理心和对新手父母的理解。在谈论喂养问题时,它没有陷入“母乳至上”或“配方奶万能”的争论,而是坦诚地分析了不同喂养方式背后的社会压力和个体差异,并强调了“吃饱、吃好、吃得开心”才是核心目标。这种不苛责读者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我的“育儿焦虑感”。我尤其赞赏它在“早期社交”部分所强调的“镜像学习”的重要性。它指出,宝宝在模仿父母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调变化中,构建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简单的互动游戏,比如夸张地模仿宝宝的咿呀学语,这些小技巧看似简单,但实践后发现,宝宝的反应是积极且充满乐趣的,这让原本枯燥的日常互动变得充满意义。它真正关注的是高质量的互动频率和深度,而不是工具的使用频率。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像是给忙碌的父母准备的一份随时可以查阅的“育儿急救手册”。我最欣赏它在处理常见“育儿陷阱”时的那种冷静和辩证。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过于推崇某种单一的流派,要么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父母的“不努力”。但这本书显然跳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谈到睡眠训练时,它并没有给出“必须几点睡、必须自己睡”的铁律,而是引导父母去观察自家宝宝的生理节奏和家庭的生活模式,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调整框架。我尤其注意到了其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不是教父母如何“制服”哭闹的宝宝,而是教父母如何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父母先稳定下来,才能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调整策略,对我这个容易被宝宝的哭声牵着鼻子走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鼓励父母学会“有技巧地忽略”一些非核心的哭闹,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需要关注的信号上,这种取舍的智慧,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对自身育儿观念的深度梳理和重构。我发现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可能只是出于“习惯”或“从众心理”,而非基于对孩子成长的科学理解。这本书在解释复杂的生理发展阶段时,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案例,让那些晦涩的神经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它描述宝宝大脑神经元连接的形成,就像是在铺设一条条高速公路,而父母的互动就是铺路工人,这种具象化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父母参与感和责任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独立性”的培养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观点:真正的独立不是“放手”,而是“提供恰到好处的脚手架”。在孩子尝试做某件事时,给予刚刚好的支持,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完成,并在关键时刻轻轻放手。这个过程的节奏感和尺度把握,书里分析得非常透彻,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过度帮助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它教会我,育儿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不断调整“助力”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只有持续的观察和适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