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助育儿宝典-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定价:30.00元
作者:Victoria Wilson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303173495
字数: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所有孩子都有天生的创造力,但是研究表明,创造力的智商是可以提高的,尤其是对幼儿。本书为你提供了很多促进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方法,是开发你家宝宝创造力的教战手册。本书特点(1)节省时间:在1分钟、5分钟或10分钟内提高你的养育技巧。(2)激发动力:使你享受为人父母,并创造快乐的家庭。(3)专业:来自养育培训专家的值得信赖的建议。(4)实用:帮助应对实战的和情绪上的挑战。(5)灵活:适合所有父母,不论你的背景和年龄。(6)可信:所有案例来自和你一样的真实生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温暖的色调和童趣的插画,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积极能量。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开始阅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言部分,作者以非常亲切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也是在摸索中成长的父母,这种坦诚让人感到卸下了心理负担。接着,书中深入探讨了“无条件接纳”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真实的家庭案例,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后,家长是如何从指责转变为倾听和支持的。书中特别强调了“情绪流动性”的概念,指出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压抑负面情绪。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玩耍的力量”那一章,它颠覆了我过去认为玩耍只是消磨时间的看法,指出高质量的自由玩耍才是孩子构建世界观、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作者还设计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亲子游戏清单,这些游戏大多不需要昂贵的玩具,只需要父母投入时间和心思,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某些观点过于深刻,需要时间去消化,并反思自己过去在育儿实践中的盲点。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又智慧的导师,在你迷茫时轻轻推你一把,让你看到育儿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尊重孩子天性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但其核心的论点却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我原以为它会聚焦于各种“高效学习法”或者“时间管理技巧”,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了。然而,它却将笔锋转向了“内在驱动力”的培养,这一点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我们不应该用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孩子的学习”。作者认为,外部刺激带来的效果是短暂的、功利性的,一旦奖励消失,学习动力便会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构建一个“安全探索环境”。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失败的庆祝仪式”的描述,作者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尝试新事物失败后,不要急于安慰,而是要引导孩子分析“这次尝试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将“错误”重新定义为“数据点”。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我这个习惯性要求“完美表现”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此外,书中对“专注力”的解析也颇为独到。它指出,我们常常混淆了“安静”与“专注”,真正的专注力来自于对事物由衷的好奇心,而不是强迫孩子保持身体的静止。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细致,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植入这些理念,而不是生硬地套用理论,这使得书的可操作性极强。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解放”。它彻底解放了我作为父母常常被社会期望所束缚的双手和心灵。许多传统观念认为,优秀的父母必须时刻保持精力充沛、有条不紊,这本书则大胆地提出了“允许自己不完美”的观点。作者分享了自己因为过于疲惫而对孩子发火后,如何真诚地道歉,以及孩子对此产生的积极反馈。这极大地降低了育儿焦虑。书中还开辟了一个专门讨论“父母自我关怀”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作者认为,父母只有先把自己这个“水杯”装满了,才有能力去滋养孩子。她提供的自我关怀建议不是奢侈的SPA或度假,而是非常实用的“五分钟冥想”和“拒绝不必要的社交活动”的小策略。这些策略都围绕着如何从日常的琐碎中挤出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整本书的基调是积极且充满同理心的,它不苛责父母的失误,而是鼓励父母不断学习和调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肩膀上那份沉重的“必须做到最好”的压力减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平和、更享受过程的心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口吻是极其个人化和反思性的,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与你促膝长谈,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它没有宏大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聚焦于微小的、日常的“瞬间互动”。其中有一段描述,关于孩子在餐桌上挑食的情景,作者没有给出任何“制服”孩子的妙招,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孩子挑食的背后,是不是对“被控制”的抵抗?是不是父母在餐桌上施加了过多的期待?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是很多育儿指南所缺乏的。书中对“语言的力量”着墨不少,它提倡使用“描述性语言”代替“评判性语言”。比如,不说“你真棒”,而是说“我看到你非常努力地把积木搭得这么高,你很专注”——这种对具体行为的肯定,能让孩子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成功的关键在哪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模拟对话场景,试图用书中倡导的方式去回应孩子刚才对我提出的一些小要求。这种实践性的代入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阅读。它更像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帮助家长重建与孩子沟通的底层逻辑。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像很多育儿书籍那样,将各种技巧混杂在一起,读起来头绪纷乱。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从最基础的“依恋关系”开始,逐步过渡到“自我概念建立”,最后探讨“社交技能的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能够稳扎稳打地吸收知识。特别是在讲解“依恋理论”的那一部分,作者引用了非常多的心理学研究作为支撑,但她非常巧妙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晦涩的学术概念“翻译”了出来,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她解释“安全型依恋”时,不是用枯燥的定义,而是用“孩子知道无论自己表现如何,父母的爱和支持都是稳定不变的锚点”来比喻,画面感极强。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关于“边界设定”。很多家长觉得“严格”和“爱”是矛盾的,这本书则清晰地阐明了,高质量的边界设定恰恰是爱的最高体现,因为它给予了孩子确定性和安全感。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理性,但字里行间又流露着对孩子的深切关怀,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不会被那些浮夸的口号所迷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