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头到脚的自疗智慧
定价:32.00元
作者:纪小龙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5958358
字数:27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浏览一下这本书,你看病不会被;认真阅读一下这本书,你的水平能超过七成医生。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栏目
江苏卫视《万家灯火》 栏目
辽宁卫视《健康一身轻》 栏目
河北卫视《家政女皇》 栏目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栏目特约专家 倾情奉献
内容提要
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不生病,看病如何能不被、不被误诊、不被欺,作为一名医生,作者在这本书里做了诚恳的回答。
不仅要知道该如何看病,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看病;不仅要知道人体的疾病,还要知道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只有懂得了人体的基本知识,才能真正做到早查、早防、早治。
不管是保健还是治疗,翻阅一下这本书,就能让你少走很多路,少花很多钱。
有三分之一的病医生无能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医学只能解决三分之一的病。
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要遵循生命本身运作的规律。
就医要多比较,医生的诊断也可能有三成是误诊。
不是不吃药,而是吃药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找出原因。
面对病痛,当务之急是要先了解哪些病痛是可以自愈的,是不需要担心恐惧的,是可以不花钱的,以及如何才能好得更快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 感悟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作为医生,总是要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不停经历着一个个生命的延续或终止这样截然不同的故事。三十多年的医疗实践,慢慢地,我悟出了生命具有的双重性:脆弱性及坚韧性。所谓脆弱性,生命就像路边的小草,随时都可以被踩倒、枯萎、消失;所谓坚韧性,实际上也如同路边的小草,尽管它地面上的茎叶可以被毁灭,但是如果它扎在地下的根仍然活着,那么野火烧不尽的地方,春风就会吹又生,总是会再次冒出新芽,会再次钻出来,青翠起来,迎风招展起来。
记得我刚当医生的时候,遇到一个病人,在过去20年中,他经历过喉癌手术、淋巴瘤化疗、横纹肌肉瘤手术、肾癌手术、鼻咽癌放疗,5个恶性肿瘤在他身上出现了,每一个都可以置人于死地,然而他却顽强地生活着、抗争着……为了不忘记他,我还就他的5个癌肿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杂志上。以后陆续看到那么多的病人,原本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到了生命的后时刻,但是,突然间,那该燃烧到尽头的油灯,又重新注入了活力,点燃起来,明亮起来,展现出光芒。其实,人本质的东西是生命,而生命本来是一种生物基因繁衍生息的符号,是人类社会给生命罩上了迷人的七情六欲的光环,人类对生命才有了一种痴迷,在人的眼中,生命成了一种炫耀、一种力量、一种象征,这时,生命就会升华,就能坚韧无比!
反之,在我们的周围,有那么多的不幸与灾难发生着,地震、海啸、水灾、车祸、矿难、瘟疫……成千上万的鲜活的生命,顷刻间就可以消失。
在医院里,有的病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他可以瞬间就从你手里消失,流走,终止了生命。这时,医生只能叹惜。就我自己遇到的:一位肺小细胞癌的病人,用上化疗,原本已经压迫上腔静脉而导致头面肿胀的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几天就缩小了,原已绝望的病人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她女儿扶着她来看我,就在我办公室门口,突然病人“呵”的一声,倒地而亡!另一位肾癌肺转移的姑娘,上午查房时还与她说说笑笑的,傍晚时突然心跳、呼吸停止!残酷的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骨肉瘤两肺转移,当我查房时,他问我:“爷爷,我什么时候能回学校上课去?”而我知道,他没几天活头了呀!叫我如何回答他!果然,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年幼的孩子被推进了太平间。一天天,一年年,重复着同样的例子,延绵着无尽的哀伤……
其实,生与死只有一纸之隔,一捅即破,生命的花朵可以在转眼间凋谢。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平均只有短短的七十几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但对每个人来说,却是我们的!而我们平凡的每一个人,就是在脆弱和坚韧的天平上保持着平衡。
2007年的新年,我是在病中度过的,感冒一次,折腾一回。浑身不适,冷热交替,只能卧床,躯体不动,脑儿胡思:一会儿天堂,一会儿病毒细胞,一会儿田头村庄,一会儿好人坏蛋……人的生命太脆弱?一个普普通通的感冒,让我在床上待了7天,在高峰的三四天时是难过的。当时脑子里出现了“这么难受,死就死了吧”的念头,也想起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句子,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叹息过,我走也就没什么的了。我是一个从医三十多年的人,自己经历病痛时尚且如此,也就更能理解那些在病中的患者的痛苦和他们有病乱投医的心情。
可是,如果我要问人类健康的大敌是什么?大伙的答案可能会是:肥胖、疲劳、糖尿病、不良的生活习惯、、乙肝等许多许多。还有人可能会回答:19世纪可怕的疾病是肺结核,20世纪则是癌症。而我则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可怕的是愚昧无知!在我三十多年的行医过程中,见到太多太多的这种愚昧和无知。
一是对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许多人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想一想自己的身体是怎么一回事。连心在何处、肝在哪儿也一概不知。一些原本简单的毛病被耽误、被忽略,后发展到不可收拾,怪谁呢;二是迷信神医神药。有一点不舒服就不知所措,认为有灵丹妙药,手到病除的奇迹发生。原本好端端的身体被自己鼓捣得千疮百孔;三是好坏不分、良莠不辨,今天听风就是风,明天听雨就是雨,原本是棒棒的身体眼睁睁地被自己毁掉了。
作为医生,我感到无奈,这种无奈是束手无策时的不甘心,这不甘心敦促我写下这样一本书。就是想把医生知道的一些事情告诉给广大读者朋友,让大家哪怕只是稍微地去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且不说这部机器有多么精妙美丽,就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也应该稍微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才能不犯下低级的错误;然后你也要稍微了解一下我们目前的真实的医疗现状,学会聪明地去治病求医,不要简单地就被误诊,盲目地就开刀动手术,更不能轻易地去迷信什么灵丹妙药、神医神药;我也渴望通过本书把那些容易“浑水摸鱼”、屡屡“制造事端”的疾病逐一告诉大家;我更期盼珍爱生命的人们主动地了解疾病、自觉地识别症状、正确地选择医疗,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医生与病人不再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彼此提防,而是携手对付病魔,这就是双倍的力量!
2013年4月9日
纪小龙于北京永定路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传统中医理论有一定了解,但又总觉得难以将其落地到日常实践中的人。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玄乎,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术语,要么又过于简化,让人觉得流于表面。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逻辑结构极其严谨,但叙事方式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性化的温度。比如,它在讲解经络和穴位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坐标,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场景——比如工作疲劳、季节更替带来的身体变化——来讲解如何精准定位和进行自我按压。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几个针对消化系统的小技巧,效果立竿见影,那种感觉就像是身体内部积压已久的“堵塞”被轻轻疏通了。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似乎深知现代人的焦虑感,他非常坦诚地指出,自疗并非万能药,它是一种长期的习惯养成,需要耐心和坚持。这种不夸大疗效的实在态度,反而更增加了我对内容的信任度。它不是在兜售一个快速治愈的“灵丹妙药”,而是在构建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健康生活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它的排版和语言组织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堆砌。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是跟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咖啡馆里聊养生心得。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复杂生理机制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他将血液循环比喻成城市里的交通系统,将免疫反应描述成一支训练有素的巡逻队。这种具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生命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过去常常因为读不懂那些复杂的名词而放弃阅读,但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这种陷阱。它鼓励读者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带着畏惧心去应对疾病。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身体发出的一些小信号,反而开始好奇这些信号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如何思考”——一种更加整体性、系统性地看待自身健康的状态。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自愈力”这个概念是抱持着一种非常被动的理解的,认为那是身体与生俱来的、无法干预的能力。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清晰地阐述了环境因素、心理状态、饮食结构是如何实时地影响和调节着我们的自愈潜能。作者提供了一套详尽的“环境优化指南”,重点不在于购买昂贵的保健品,而在于调整那些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却常常被忽视的微小行为。比如,书中关于睡眠周期的微调建议,我实践后发现睡眠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直接反映在了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绪稳定度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被动等待康复”转变为“主动创造康复条件”。它提供了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内在的动力。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激活了身体内沉睡已久的修复机制,不再把身体健康看作是运气或基因的产物,而是可以精心培育的园地。这是一种非常赋能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医学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人文关怀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初读时,我原本对自我疗愈这个概念抱持着一丝怀疑,觉得无非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养生之道,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巧妙地将深奥的身体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点滴经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倾听身体的声音”这一主题的阐述。以往我们总是在感觉不舒服了才去医院,而这本书却强调了一种更主动、更具预见性的自我感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某个部位痛了该怎么办,而是引导你观察是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导致了这种不适的连锁反应。比如,书中关于呼吸与情绪压力的关联分析,真是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紧张比喻成身体里被拧紧的弹簧,然后提供了一系列温和而有效的放松技巧。这些技巧并非复杂到需要专业指导,而是融入了日常的坐姿、走路甚至吃饭的节奏中,让人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对自我的修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感增强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病痛的折磨,而是成为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积极的参与者。这种由内而外的赋权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对于那些追求身心合一境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层面,深入探讨了情绪与身体症状之间的隐秘联结。作者并未将“心”与“身”割裂开来,而是构建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模型。书中关于压力管理和情绪释放的章节,尤其具有启发性。它没有采用说教式的口吻,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的剖析,展示了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是如何以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形式在躯体上显现的。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因为我自己的某些慢性不适,似乎也与过去某段时期的精神内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指导性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温柔的“情绪疏导法”,鼓励我们在关注身体表象的同时,也要诚实地面对内心深处的情绪源头。这种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进行双向调理的方法论,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可持续的健康循环,让人读完后感觉内心充实,身体也随之轻盈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