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癌症怎么办?别急着开刀吃药,不妨听听近藤诚医生“与癌共生”的说法。 《癌症别急着开刀》是给所有癌症病患和患者家属的一本自助之书。养生堂嘉宾、《癌症只是慢性病》作者、**肿瘤治疗专家何裕民教授鼎力**。 此书不仅是科学之谈,*是经验之谈,其中还充满了医学本身不可或缺的人性关爱、人文关爱与生命关爱。
《癌症,别急着开刀》中日本医生近藤诚先生大胆告诉你,得了癌症急着开刀,可能会死得*快!《癌症,别急着开刀》把重点放在,初次被宣告罹患癌症的患者所必需具备的知识上。近藤诚医生认为,即使是癌细胞也与正常细胞一样,有很多共同的性质与机能,对患者来说,癌细胞并不是异物,它依然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手术在切除癌细胞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加速患者死亡。用放化疗或者抗癌药歼灭癌细胞效果有限,能用抗癌药治好的癌症不到十种。近藤诚医生用医学界认可的科学方式揭开了医界极力隐瞒的种种关于癌症的事实,破解一般大众对癌症的错误认识,提出与癌共生,也许才是正确的道路,才能让患者活得*自在长久。
近藤诚,执业医师,留美医学博士,长期从事癌症放疗工作,**专业人士。他的观点是他三十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著有《你还是要接受癌症筛检吗?》《大病院“手术名医”的吹嘘》《新·化疗药物副作用指南》《根据数据检讨化疗药物的停止或使用》《“可医好的癌症”与“不能医好的癌症”——医师隐匿“癌症治疗”的现实》《病患诸兄,请莫与癌症拼搏》《谈一谈癌症的复发与转移》《请莫与癌症拼搏争论集》《成人病的真相》等。
目录
译者序 ……… 001
前言 ……… 007
第一章
两位天皇与“知情同意” ……… 009
“搁置·观察法”是正当的对策之一 ……… 004
昭和天皇的癌没有手术切除 ……… 007
“知情同意”的必要性 ……… 008
第二章
癌的成长速度 ……… 015
有关肿瘤成长速度的资料不多 ……… 018
为什么医生要隐瞒资讯? ……… 028
第三章
癌的性质 ……… 031
癌症是如何令人痛苦且置人于死的? ……… 033
癌的转移能力 ……… 037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异同 ……… 039为什么癌会不断增大 ……… 042
第四章
手术 ……… 049
手术死亡率 ……… 051
淋巴结清除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 ……… 059
各主要手术的问题 ……… 060
检讨无症状肿瘤手术的意义 ……… 066
检讨逸见政孝的胃癌病例 ……… 070
第五章
化疗药物治疗 ……… 079
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与“毒性” ……… 082
强毒性的化疗药物 ……… 087
化学疗法能治疗好的癌症 ……… 093
化学疗法无法医治的癌症 ……… 096
化疗药物对癌细胞难以发生效果的原因 ……… 103
早期肺癌手术后,内服化疗药物可改善存活率 ……… 106
第六章
放射线治疗 ……… 111
从钴照射进化到电子线性加速器 ……… 114
适合放射线疗法的初期癌症 ……… 119
第七章
其他治疗法 ……… 131
第八章
罹癌须知 ……… 147
请拒*“先住院,后说明”的安排 ……… 150
请确认手术切除的范围 ……… 157
“第二意见”应该在别的医院征求 ……… 159
第九章
治疗法的选择 ……… 161
第十章
与癌症共生 ……… 181
“与癌症拼搏”是不近情理的想法 ……… 184
癌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 186
医学数据不能证实癌症筛检有效 ……… 188
共生的概念无须刻意破坏 ……… 192
后记 ……… 194
作者著书一览 ……… 197
附录一 ……… 201
附录二 ……… 203
译者序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富有层次感的,它并非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选择和伦理困境的深度访谈录。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令人心惊,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被专业术语掩盖住的人性挣扎。其中有一段关于“预后信息透明度”的论述,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他没有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结论,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医患关系中,信息如何被传递、被误解,甚至被用于操控的微妙过程。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以为自己在看一场严肃的医学讨论,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带进了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哲学思辨现场。书中对“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也进行了非常尖锐的批判,指出在面对个体差异巨大的复杂疾病时,纯粹的数据堆砌有时反而会扼杀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化治疗的可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它总是在你感到信息量过载时,适时地插入一些真实案例的片段,让那些宏大的理论瞬间落地,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现实的重量感。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未爆炸式增长,但对“知情同意”这四个字的理解,却深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颠覆性”——它完全打破了我过去对重大疾病治疗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医学发展到今天,所有最佳路径都是清晰、明确且唯一的。然而,作者通过详实的背景资料和近乎侦探小说般的求证过程,揭示了许多“标准疗法”背后的商业驱动力、历史惯性和学术路径依赖。他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冷静地展示了一个事实:在很多关键节点上,选择权事实上是被剥夺了,或者至少是被严重倾斜了。书中对“微创”和“激进治疗”的辩证分析尤为精彩,他用数据反驳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宣传口号,告诉我们,有时多一次干预,带来的可能不是希望,而是无谓的创伤和恢复期的拉长。更妙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对“健康心态”与“积极抗癌”这种流行口号的反思,他没有贩卖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强调了接受现实、制定现实目标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硬核”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每一次的投入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定义。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健康类书籍都是提供“菜谱”,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地图”——而且是一张详细标注了所有隐藏暗礁和收费站的复杂地图。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教你怎么“选”,以及在选择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的能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数据时的那种工匠精神,他不仅仅是引用研究结果,而是会去追溯这些研究是如何被设计、由谁资助、以及在被采纳为“金标准”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学术上的妥协和演变。这种追本溯源的态度,让全书的论述显得无比坚实,丝毫没有漂浮感。在谈到康复和长期管理时,这本书的视角也极为开阔,它跳出了单纯的肿瘤学范畴,引入了营养学、心理健康和家庭支持系统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更全面、更人性化的“疾病管理生态系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不再是那个面对医生报告就茫然无措的外行人,而是有能力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的“合作者”。它真正体现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谛,这里的知识,指的是如何驾驭信息洪流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那个直击人心的名字,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一个耸动的标题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医疗体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暗藏玄机的部分。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姿态,而是像一个跟你坐在咖啡馆里聊天的老朋友,用最朴实的语言,却精准地描绘出了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癌症”这两个字时的那种手足无措和信息焦虑。我特别喜欢他分析现有治疗路径时的那种冷静与批判性,没有一味地鼓吹某种“神奇疗法”,而是脚踏实地地剖析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风险、收益以及那些被隐藏的成本——不光是金钱上的,更是精神和生活质量上的。特别是他对于“过度诊断”和“程序正义”的探讨,让我对过去一些医疗决策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视角,提醒我们在被疾病的紧迫感裹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审视每一个提议。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治疗选择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剂清醒剂,它教会你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一个极其严肃和沉重的主题,用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让你在不失敬畏之心的前提下,学会质疑。它没有提供任何保证痊愈的秘方,相反,它提供的是一套更高级的认知工具,帮助读者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构建自己的判断体系。作者在书中探讨的“决策疲劳”现象尤其值得深思——当一个人被海量医学信息和有限的精力所困扰时,他会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省力的路径,而这往往不是最优解。这本书就像一个及时的提醒者,告诉你如何管理你的决策资源,如何将最重要的精力放在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上。它的文字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紧凑如辩论,时而舒缓如散文,确保了读者在长时间阅读中不会感到枯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改变你看待医疗体系、看待生命风险、甚至看待个人自主权态度的作品。它不卖希望,它卖的是清醒和准备,而对于严肃的疾病挑战来说,后者远比前者更加宝贵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