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都是爸爸妈错—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定价:18.00元
作者:陈山原,张健丽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50771920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爱孩子的父母很多,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少。很多父母可以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却独独不能为孩子而去读一本书, 仍想当然地去行使父母的权力。你可知道:错误的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伤害!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天才,他们的成长潜力是巨大的。但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却渐渐地把他们禁锢在一个笼子中,甚至是病态地发展。
不要以为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或花了很多钱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要始终担当起教育的主要角色。不要以为自己学历高就好父母,不要以为自己文化就无法教育孩子……太多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着太多的误区,这每一个误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陷阱。
目录
辑 根本的误区
根本的错
不知所措的父母
孩子是自己的好
盲目的投资
面子问题
借口
出卖原则
苦果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第二辑 做人的准则
爱的能力
真实的谎言
“穷爸爸,富爸爸”
如何确定目标
小朋友
传统道德过时了吗
诱惑
第三辑 不幸的孩子
“不良家庭”
“独言宣言”
不听话的孩子
消极的对抗
老师没有错
没有坏孩子
心理残疾
管与教
第四辑 素质的培养
智力与能力
创新
青春期的烦恼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超常的记忆
“意志障碍”
没有失败
健康
第五辑 教育的方法
“ 我们不一样”
从何时开始
方法与效率
教育的一致性
并不简单的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后天“遗传”
第六辑 错误的理念
难以奏效的大道理
一念之差
正不压邪
神奇的力量
孩子的长相
没有错误的错
艺术之门
第七辑 父母的原则
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第三教室
付出与回报
奖励与惩罚
孩子的错误
第八辑 潜在的误区
孩子很乖
不想练琴
要上大学
负责任的妈妈
是谁让孩子厌学
青春期的烦恼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与重塑。作者对于“父母的焦虑”的剖析,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刀,切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他人评价”的恐惧。我过去常常因为邻居家的孩子能背多少古诗,或者朋友的孩子能熟练使用哪个APP而感到不安,并试图将这些“外部标准”强加到我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精神锚点:回归家庭的核心价值。它鼓励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只有当我们自己的内心是富足和稳定的,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滋养。书中探讨的关于“过度补偿心理”如何影响亲子关系的部分,对我触动极大。我意识到自己很多看似合理的教育行为,其实是弥补我童年缺失的投射。这种自我觉察的痛苦与随之而来的释放感,是任何纯粹的技能教学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学会了对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性坦诚相待,从而能更宽容地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每一章的过渡都像是一次精心编排的戏剧冲突,让你在读完一个案例或者一个理论阐述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作者将如何收尾或者给出新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大量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观察力。那些场景,我几乎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雷霆,我过去只会急于平息场面,但书里引导我去分析那个“抢夺”行为背后,孩子对“所有权”和“自我表达”的初级探索。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把精力放在“控制”表象上,却忽略了真正需要“引导”的内在成长。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讨论“冲突”和“失望”的处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与同理心的结合。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负面情绪,而不是替他们消除所有负面情绪。这种“钝感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中极其稀缺的一环。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每翻一次,都能从不同的心境下读出新的层次感和共鸣点。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引人注目,那种略带手绘感的字体和柔和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正处于“育儿焦虑期”的读者的眼球。初读之下,我被作者那种近乎“直言不讳”的态度所吸引。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陪你一起熬夜研究过各种育儿指南的老朋友,在你耳边低语,告诉你一些“扎心”却又无比真实的道理。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完美父母”这个概念的解构,它毫不留情地撕下了那些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育儿表象,直面了我们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挫折、迷茫甚至偶尔的失控时的真实感受。书中关于如何平衡“爱”与“规矩”的探讨,尤其让我茅塞顿开。我发现自己过去常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害怕一时的严厉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又担心过度的溺爱会让他们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思考框架,它不是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审视自己教育理念的根基,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这种启发式的引导,远比生硬的口号有效得多。读完后,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似乎轻了一点,不是说问题都解决了,而是我知道,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对我,对孩子都是如此。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逻辑性,它似乎遵循着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开篇立足于时代背景,阐述了当代父母所面临的独特压力,为后续所有的论点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随后,它深入到具体的情绪管理、沟通模式的建立,再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观传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章,作者没有停留在教我们如何“听”,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关闭噪音”,真正将注意力聚焦在孩子身上。书中用到的对比案例非常生动,比如一位母亲在孩子讲话时同时回复工作邮件,和另一位母亲即便在忙碌中也愿意停下手中所有事情,眼神接触三分钟的区别,那种细微的差异,却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天壤之别的情感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提供一键式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内化的“思维过滤器”,让你在任何突发状况下,都能基于更深层的理解做出反应,而不是被本能的恐慌所驱使。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面留白都体现出一种克制而又不失温度的专业感。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充斥的快餐式育儿指南,读完就忘。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适中,但信息量却非常大,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习惯性地停下来,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准备尝试的新方法。其中关于“放手与界限”的讨论,尤为精彩。它巧妙地平衡了“保护欲”与“独立性培养”的矛盾。作者认为,真正的爱不是筑起一个看不见的玻璃罩,而是教会孩子如何辨识风险、如何跌倒后自己爬起来。这种哲学层面的引导,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工具书的深度。它促使我反思,我究竟是希望培养一个顺从的、符合社会预期的孩子,还是一个拥有强大内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这本书无疑是后者的强力支持者,它为那些渴望培养出内心丰盈、不畏挫折的下一代父母,提供了一份坚实而温暖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