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
定价:35.00元
作者:高超, 诸琳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5460125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本书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并用100个*实用的教育高招,不仅能让父母们知道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也让他们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并且在犯那种可能毁灭性的错误之前就预先修正自己的行为。
本书提供的教子方法和理念,为管教孩子而头痛不已的父母们指明了教育方向,内容包括“爱孩子的六大要领”、“训练生活纪律的五大原则”。依循书中所提供的步骤教育孩子,一本书就能解决所有的教子难题,高,可操作性强,实乃家有儿女者的**读物。
内容提要
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一大难题。培养和教育孩子本应该是一件十分快乐幸福的事,但为何越来越多的父母,却视其为异常辛苦、备受煎熬的苦活?
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今天做父母,难就难在,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和媒体提倡素质教育,企业反对高分低能,学校到老师却追求升学率。父母琢磨如何教孩子?眼前处处皆歧路,不知该从哪条路上走。所以说,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面对父母的种种困惑,我们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家教理念和原则,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操作技巧,提供广大苦苦寻觅良方的父母,一条有章可循的康庄大道。
教育的关键是:育好种子,护好苗子。
教育孩子,好的时间是在孩子10岁以前。而孩子价值观的定位、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主要也在这一时期。3~6岁,是“育种”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将一些健康的价值观传导给孩子:首先是将爱的种子种植在孩子的心里,教他(她)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概念;其次才是培育孩子的智能。6~10岁,是“护苗”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念、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今天做父母,难就难在,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和媒体提倡素质教育,企业反对高分低能,学校到老师却追求升学率。父母琢磨如何教孩子?眼前处处皆歧路,不知该从哪条路上走。所以说,今天的父母很难做。
面对父母的种种困惑,我们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家教理念和原则,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操作技巧,提供广大苦苦寻觅良方的父母,一条有章可循的康庄大道。
教育的关键是:育好种子,护好苗子。
教育孩子,好的时间是在孩子10岁以前。而孩子价值观的定位、品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主要也在这一时期。3~6岁,是“育种”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将一些健康的价值观传导给孩子:首先是将爱的种子种植在孩子的心里,教他(她)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概念;其次才是培育孩子的智能。6~10岁,是“护苗”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孩子的人生观念、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育种”和“护苗”,简单说,让孩子心中永远有一些美好的想法以及将美好想法付诸实践的激情和动力。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两项素质,他(她)的人生必然处于上行状态,无论遭际如何,永不绝望。这样,父母也真正尽到了教子的责任。
目录
不吼不叫不宠不娇教育孩子100招
前言
目录
上篇 不宠不娇,领着孩子走正道
章 不宠不娇,给孩子种下“福缘”
招:自己的事自己做
第2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3招:说话要算数
第4招: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第5招:不可对长辈失敬
第6招:礼貌对待每一个人
第7招:对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
第8招:错了要说“对不起”
第9招:不可伤害弱者和小动物
0招:学会照顾自己但不要妨碍他人
1招: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
2招:为他人的精彩表现鼓掌
第2章 不宠不娇,做爱与智慧兼备的父母
3招:做父母也需要“上岗证”
4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5招:再忙也不能“闲孩子”
6招:让孩子自然成长
7招:给孩子一种成熟的爱
8招:怎样让孩子真正信任你
9招:父爱多的孩子更聪明可爱
第20招:给孩子一个平等开放的家
第21招:大人各有一套,该让孩子听谁的话?
第3章 不宠不娇,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第22招:游戏是孩子的工作,“不教”是父母的智慧
第23招:对孩子的“次”行为保持警觉
第24招:别让孩子变成“小滑头”
第25招:将孩子领上“文明”之道
第26招:教孩子做个好客的“小主人”
第27招:不要逼着孩子撒谎
第4章 不宠不娇,培养高智商的孩子
第28招:让图书成为孩子喜欢的“玩具”
第29招:别用笨法子折腾你家的“小天才”
第30招:让孩子边玩边识字的高效方法
第31招: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32招:轻松高效的教子方法:讲故事
第33招:成为孩子的玩伴
第34招:释放孩子的天性
第35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
第5章 不宠不娇,打造孩子的快乐性格
第36招:提升孩子性格中的“含金量”
第37招:掌握一点矫正孩子性格的技术
第38招: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第39招:千百次教诲,不如一次“快感体验”
第40招:“一分钟教育”,播撒爱的种子
第41招:让孩子丢开“心理拐杖”
第42招:帮孩子练练胆
第6章 不宠不娇,帮孩子完成从幼儿到学童的转变
第43招:孩子入园前必须学会的三项生活技能
第44招:教孩子学点自我保护的常识
第45招:让任性的孩子不任性
第46招: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第47招:为孩子选一家合适的幼儿园
第48招:让孩子轻松适应幼儿园生活
第49招:当“受气包”遇到“小霸王”
第50招:提前一年准备上小学
下篇
作者介绍
高超,男,满族。清华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熟悉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当过教师,做过媒体,曾策划出版三十余种图书,现为北京某校特聘顾问,职业撰稿人。
出版图书有《哈佛家教》《哈佛家训》《从小培养清华男孩的23堂课》《责任与忠诚(白金版)》等。
诸琳,女,汉族。北京某小学一线教师,善于与孩子和家长沟通,拥有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方法。曾参与*重点课题研究,其撰写的教育论文多次发表于教育期刊,并屡获教育奖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一剂猛药,但绝对是良药。我承认,在读它之前,我对“温柔而坚定”的教育理念深感困惑,总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接地气,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比如,它对“情绪管理”的解读就非常到位,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发火”,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爆发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哭,作者没有立刻满足他,而是引导他用语言表达“不开心”,这个过程的示范非常细致,连肢体语言的微小变化都描述得丝丝入扣。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尝试在家中进行实践,效果立竿见影。我的孩子不再是遇到一点小挫折就立刻启动“尖叫模式”,而是会先看看我的反应,然后尝试用“妈妈,我不喜欢这样”来代替哭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压抑,而是赋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实操性极强的工具箱,让父母从迷茫中走出来,真正掌握了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艺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那种“怕孩子受委屈”的过度保护心态,认识到适度的“不满足”才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评分翻开这本育儿指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过于强调“科学数据”,让人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纯粹的情感抒发,缺乏操作指南。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些陷阱。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似乎是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常见“行为雷区”来设置章节的。我尤其欣赏它对“规则建立”这一部分的阐述。过去,我们家定下的规矩,往往因为一两次的妥协而形同虚设。这本书用一个“连锁反应”的模型来解释了坚持原则的重要性,指出每一次的退让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种子。作者的语言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但这种权威不是建立在吼叫之上,而是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睿智的导师在耳边低语,随时为我解答育儿路上的各种疑惑。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应对眼下的具体冲突,更是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家庭环境,这种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很多细节,比如如何用“选择权”来替代“命令”,都让我茅塞顿开。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章节划分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忙碌的家长也能快速找到需要的“救急指南”。我最欣赏它在处理“规则冲突”时的冷静和系统性。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在某些问题上僵持不下,双方的情绪都会被迅速点燃。这本书提供了一套被称为“暂停-协商-执行”的三步走策略。它不提倡惩罚,而是强调“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例如,如果孩子坚持要在吃饭前吃零食导致正餐不吃,这本书建议的不是扣留他喜欢的玩具作为惩罚,而是让他体验“因为胃里没有空间了,所以吃不到美味的晚餐”这一逻辑结果。这种不带个人情绪色彩的引导,极大地减少了亲子间的对抗性。它让我从“教育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转而成为一个“规则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极大地释放了我的压力,也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了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不是认为父母在针对他发脾气。
评分我之前尝试过很多强调“无条件接纳”的书籍,但总觉得在实际操作中,爱与界限的平衡点难以把握,一不小心就滑向了过度溺爱。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情感连接”与“行为规范”分离的训练体系。它强调,你可以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愤怒、嫉妒、沮丧,但你不能接纳所有行为——打人、破坏财物、撒泼。这种区分在我们的家庭中取得了奇效。以前孩子一哭闹,我就会心软,赶紧去拥抱、去哄,担心他觉得自己不被爱。这本书则让我明白了,给予情绪上的安抚和设定行为底线是两件独立的事情。它可以是一次充满同理心的对话,随后坚定地执行既定后果。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它会列出“错误应对”和“有效应对”两种路径,并详细对比了短期和长期的心理影响,这种对比教学法非常具有说服力,让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爱”其实是“害”。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犀利,毫不拖泥带水,有一种直击灵魂的穿透力。它没有用很多空泛的形容词去美化“好父母”的形象,而是直接把父母的“惯性思维”和“自我投射”暴露无遗。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赞美”的章节所震撼。过去我总是脱口而出“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本书却指出这种泛泛的赞美反而会让孩子害怕失败,因为他们会认为“棒”是需要时刻保持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努力过程”的描述性赞美。比如,将“你真棒”替换为“我看到你为了搭好这个积木塔,尝试了好几次,你坚持下来了”。这个转变看似微小,但对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着质的飞跃。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对话中捕捉那些值得肯定的“努力瞬间”,而不是只盯着最终的“好结果”。这种对语言细节的打磨,让我的育儿实践进入了一个更精微的层面。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教育方式中的“盲点”和“偷懒之处”,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